香港政協委員馮丹藜是個多面手,從商界轉到文化界,再從文化界進軍慈善界。她把自己內地的房地產項目轉賣,創辦了一家醫療機構來幫助弱視兒童, 迄今已治癒逾10萬名兒童弱視患者。 


 

剛剛出席完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辦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8週年招待會」,又趕往杭州參加由全國政協副主席董建華帶隊的港區政協委員赴浙江考察團——作為全國政協港區委員之一,馮丹藜日程滿滿,馬不停蹄。 

從馮丹藜的名片上看,你很難把她劃分到某個界別。從1987年踏入商界開始,馮丹藜先後在香港、法國、中國大陸做投資、搞實業,迄今為止,她旗下已擁有多家企業,跨越地產、生物科技、醫療、出版等多個領域。 

另一方面,畢業於新加坡大學中文系的她熱愛文學,寫得一手好文章。作為香港新青年出版社董事長,馮丹藜在出版界小有名氣,亦與許多文壇巨匠結為摯友。她曾將內地知名文摘雜誌《讀者》引入香港,改成彩頁印刷的繁體版,並增強其閱讀性和趣味性,成功地讓香港人接受了這一來自中國內地的刊物,成為中學生提高中文水準的必讀刊物。 

但馮丹藜坦誠,自己當下投入精力最多的還是在慈善領域。她的名片最顯著位置,排列著各種社會團體和公益組織頭銜,「聖約翰勳爵」、「中國兒童慈善家」、「中國環境大使」三排燙金字體與她自信的笑容並排在一起,這也不失為一個有效的佐證。 

她的最新一條朋友圈訊息,是有關「世界視覺日」的宣傳。文章來自「光彩明天兒童眼科醫院」公眾號,馮丹藜是這間醫院的創始人兼院長。從商界轉到文化界,再從文化界進軍慈善界——馮丹藜是個多面手,習慣轉換人生的跑道,開創不同領域的事業。 

2000年起,每年10月第二個週四被定為「世界視覺日」。這一年,一個偶然的機會,馮丹藜陪同一位朋友帶其孩子到北京空軍弱視治療中心做檢查,在那裏她第—次知道了人類還有—種叫「弱視」的眼科疾病。 

 

中國有1200萬兒童患弱視疾病 

馮丹藜了解到,中國目前約有1200萬兒童患有不同程度的弱視疾病,「幾乎相當於香港人口的兩倍」。因為弱視,孩子們看不清東西,經常寫錯字,甚至造成性格孤僻自卑,不僅影響孩子的發育和健康,更為其整個家庭帶來極大的痛苦。 

她開始查詢這個領域的資料和數據,結果心揪作一團。「大概有87%的孩子處於視力低下狀態,他們看電視玩ipad長大,由各種後天的原因造成,還有天生視神經發育不良的一批小孩。目前視力低下的兒童數量達到了一個空前的規模,是一個嚴重的社會健康問題。」 

同一時間她得知,世界範圍內有很多人患弱視,但即使是在醫療條件相對先進的美國,同樣尚無有效治療方法。瞭解到弱視將困擾兒童的一生,馮丹藜便拿出100萬元,在2002年與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成立「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兒童弱視專項基金」,這是中國婦聯領導的有關兒童弱視的專項基金會。 

作為全國政協委員, 馮丹藜在為政協撰寫提案的時候,也把注意力放到了兒童視力問題中來。很快,她的提案「關於建立完善青少年兒童視力防治機制」的建議在小組內通過並成為界別提案,並且很快得到六個部委的聯名。一年時間內,若干個關於保護兒童視力的紅頭文件下發,兒童視力問題在官方開始得到重視。 

「現在再要找到楊利偉、翟志剛真的很難了,拋開87%視力低下的青少年,再加上別的篩選條件,很難有人完全符合招飛標準了。」她在一次雙週論壇上的發言中說道,「現在的00後可能從上幼兒園、小學時期就開始戴眼鏡,這已經不是一個家庭的問題,而是國家戰略層面的隱患了。」待她發言完畢,全場掌聲雷動,馮丹藜把引起官方重視看做「萬里長征的第一步」。 

經過調查研究,馮丹藜匯報的情況很快得到了證實,她主動向時任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主席陳慕華請纓,希望親自創辦一家醫療機構來幫助弱視兒童。為了建好醫院,馮丹藜將自己在內地的房地產項目全都轉手賣給他人,陳慕華將當時婦聯位於萬壽路的一處辦公地點騰出來,租給馮丹藜開辦醫院,還幫她請來了空軍弱視治療中心的專家李志升擔任院長。 

根據馮丹藜提供的數據,從2002年在北京創辦第一所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光彩明天兒童眼科醫院, 15年來已在廣州, 濟南, 瀋陽等地建立分院,治癒了超過10萬名國內外弱視患者,並免費治療貧困地區弱視兒童達9000多人。她本人的工作重心,也大部分轉移到兒童視力相關的慈善領域當中。 

能夠讓她聊以慰藉的,是那些經治療痊癒的弱視兒童的笑容。「從小受到父輩感染,『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捐款也從不記賬,都是真心做慈善而非沽名釣譽。」馮丹藜這樣解釋自己做慈善的初心。 

馮丹藜的母親曾對她說,能做公益慈善是一種福報,這話她至今記憶猶新。「每個人來人間一趟,有的能整天鮑魚魚翅,有的卻飢腸轆轆骨瘦如柴。如果你不需要別人幫助,已經是一種福氣,在這之餘你還有能力幫助別人,那就是莫大的福報了。」 

這些善舉讓馮丹藜獲得了一些表彰,但隨之而來的某些時刻則讓她「百爪撓心」。她認為當下有些公益活動「完全走樣,形式大過內容」,譬如掛個綬帶或大紅花以示對慈善家的表彰。「我這個人甚麼大場合沒見過,但只有在這種時候我尷尬得不得了,渾身不自在,手腳都不知道往哪兒放。」 

女兒也加入馮丹藜的慈善事業 

個人命運必然與時代背景緊密相連。自馮丹藜的祖父輩起,熱心公益的基因就已經在這個顯赫的家庭根植並流傳。「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你的背影。」這位曾經的商界巨賈之女,如今正將她從兒時成長環境中學到的感恩與奉獻傳遞給下一代。現在,從意大利學設計歸來的女兒也一同加入馮丹藜的慈善事業,只要有空的時候,女兒都會和她一起前往貧困地區,幫助當地的貧困兒童。 

滾滾的歷史洪流中,馮丹藜的家庭曾歷經風雨坎坷。青少年時期隨父母旅居數地的她,如今非常熱愛香港這片土地。在她眼裏,這座城市具有十分旺盛的生命力和豐富的生活氣息,這是她的家。 

「這個世界上有沒有我,有什麼區別嗎?」這是她常問自己的一個問題。人生的跑道換到公益慈善中以後,她的心態更加趨於平靜和超脫,覺得當下的自我更像本我。「大部分人在生活中疲於奔命,無法回答這個問題。當我發現我能回答上這個問題了,夜裏想起來都會偷著笑。」馮丹藜認為,慈善是一種福分,幫助別人,更是幫助自己。   

(Visited 128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