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獨樹一幟的工匠精神不只體現在工業製造領域,也體現在農業上,華西村就正在培育農業領域的工匠精神。華西村七位大學畢業生,以工匠精神將糧食種植的精細化、科學化、現代化進行到底,去年已成功種出250畝優質水稻, 好吃又健康。 

華西村七位大學畢業生以工匠精神種水稻

江南素來以出能工巧匠著稱,是中國現代工業發源地。比如,清朝的蘇州孫雲球最早研製望遠鏡並著有《鏡史》,蘇州的蘇繡、宋錦、香山幫,顧景舟的宜興紫砂壺,等等,數不勝數。這一個多世紀以來,江蘇孕育了獨樹一幟的工匠精神,有一大批能工巧匠,但是這往往體現在工業製造業領域,諸位能夠想到嗎?在農業上,華西村也在培育農業領域的工匠精神。 

中國的傳統農業工作不夠精細,糧食的種植往往都是粗放式耕種、粗放式加工、粗放式經營。 在糧食短缺還要養活數十億人口的情況下,往往只追求產量,而不講究品質,對於糧食的營養、食味等等品質問題重視不夠。天下第一村—華西村的「七君子種稻」,就是把追求高品質、好味道的稻米,當作他們大學畢業後的夢想,並親手耕耘以實現這個夢。 

說是「七君子」,其實當中還有一位女性。七位大學畢業生,不乏留學海歸,原本有各自的理想,本來可以在各自的領域發揮專業之長。但他們經過華西村委選拔和日本稻米專家清水老師的面試,在200多位競爭對手中脫穎而出,誓做華西的現代農業新農民。他們2016年4月開始,赴日本培訓學習,引進技術,去年已成功試驗250畝優質水稻。今年1000畝水稻還未收割,已被預訂一空。 

精工出細活  好吃又健康 

為何這稻米如此搶手?不僅僅是因為這「七君子」實踐新農民夢想的故事,讓我們這些有過種種夢想的曾經大學生眼前一亮,讓人重燃夢想受到鼓舞的同時,更因為他們的種植方式以及收穫效果,精工出細活,好吃又健康,才是消費者追求的真諦。 

七位大學畢業生,將糧食種植的精細化、科學化、現代化進行到底,從選種、浸種,到播種、催苗,再到插秧、施肥,然後是收割、加工,這整個過程貫穿了像工業一樣的工匠精神。 

他們從平整土地伊始,就細之又細、慎之又慎。他們不僅自己精耕細作下了功夫,而且到日本學習。學習日本的育種、耕作、和精細化的田間管理,更主要的是,學習日本的農戶所特有的精細化,類似於工業的工匠精神。一絲不苟地對待農作物耕種的每一個環節。 

要想把稻米精耕細作,就要向魔鬼的細節頂禮膜拜,平田就是第一個細節。平田是農事階段最重要的一環,只有把泥土打成泥漿自然沉澱,才能確保農田土層的水準,方便未來的田間管理和稻米的品質控制。華西新農民為了實現把泥土打成泥漿的目標,要開著拖拉機在農田裏從東到西,從西到東整整兜上一天。 

華西現代化新農民的平田、育苗、插秧等各個環節,魔鬼的細節無處不在。而中國其他地區的農業往往是不從植物的生長規律出發,粗放式播種、粗放式耕作、粗放式田間管理,要麼就是功夫下得不夠,不能精耕細作。所以,大部分靠的是過量使用化肥、農藥、農膜等化學品。不能向精細化要產品、要效益,自然種出的糧食品質就差。而且,在加工環節,除了正常的大米加工外,再加上多次拋光,大米好看了,晶瑩剔透,殊不知,90%的營養都沒了,稻米的胚芽幾乎都被「加工」掉了。而日本精米機能夠做到低溫加工,這樣就不破壞大米的營養成分。分級加工能夠適當保留稻穀的外皮,又不至於影響食用時的口感。 

日本大米之所以好吃又健康,除了加工環節精細化,從源頭比如土壤、灌溉等,都細之又細。例如,日本對耕地的保護特別重視,重「量」更重「質」。先進的生產設施、灌溉設施,使用有機肥、不過度使用化肥,而是使用專用的複合肥。作物品種不同,複合肥的配方也不同。環環緊套,任何環節都精細對待,這樣的精神,首先值得學習。在日本農村,所有剛翻耕過的耕作層均呈深褐色,土壤糰粒結構良好,土質細而均勻,像海綿一樣。 

當下甚至很多人到日本買高價甚至天價大米,這不是笑話。更值得反思的是,可以說中國是歷史上最早種植稻米的國家,1973年在浙江餘姚境內河姆渡遺址上,曾考古發現儲藏量逾120噸的稻穀,經測定,這批稻穀距今已有7000年曆史,而且屬人工栽培。雖歷史悠久,但無奈人口眾多,「高產」重於「營養好吃」,而日本由於1970年前後對稻米種植、加工、倉儲精益求精,才有了今天的成績。 

華西大米

讓人民從「吃得飽」到「吃得好」 

40多年後,當中國需要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的目標,其中最基本的要求,是讓13億人民「吃得飽」到「吃得好」。華西村的七位大學畢業生投身於中國農業精細化、現代化,這勵志又值得鼓勵。他們中間,不乏留學海歸,原本有各自的理想,本來可以在各自的領域發揮專業之長。在物質富足的基礎上,不怕吃苦,全部心思放在精益求精上面。他們住著別墅、開著寶馬、喝著咖啡,但換上工作服、蹬上靴子、跳上拖拉機,搖身一變為曬得黝黑的現代農民。他們將糧食種植的精細化、科學化、現代化進行到底,從選種、浸種,到播種、催苗,再到插秧、施肥,然後收割、加工,整個過程貫穿了工業一樣的工匠精神。這比北京大學畢業生回到鄉下賣豬肉的故事更勵志,因為他們既要吃苦耐勞,又要掌握現代農業科技。 

對於華西現代農民來說,如何做得更好,是他們始終的追求。他們不僅揉合了中華民族傳統的精細耕作和吃苦耐勞精神,還把國外先進的理念和傳統的特質發揚光大。可以說,他們完全有能力在大城市過一份小資的生活,但他們選擇做有理想的現代農民。在物質富足的基礎上,不怕吃苦,花更多心思在精益求精上面,他們住著別墅、開著寶馬、喝著咖啡,但換上工作服、蹬上靴子、跳上拖拉機,就是曬得黝黑的現代農民。這是中國農業走上現代工匠精神道路的希望和先鋒。   

(Visited 21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