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兩會中,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提出,今年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國內生產總值增長6.5%左右。這不是在發展指標上鬆懈,而恰對應着對「高質量發展」的更加註重。不再追求GDP高速增長,也是在順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當前,我國主要社會矛盾已經不是生產力落後了,「發展不平衡、不充分」是當前社會主要矛盾的落腳點,當務之急,是應盡快建立一套能評價高質量發展的考核指標,引導各地平衡發展、協調發展

作為重要的風向標,早前的各省「兩會」中就有多地下調了GDP目標,從公佈的數據來看其中天津由去年的8%下調為5%,重慶從10%左右下調至8.5%左右,湖北從8%左右下調至7.5%,甘肅從7.5%下調到6%左右,內蒙古從7.5%下調到6.5%左右,西藏從11%以上下調到10左右。除了下調指標,不少地方還取消了對市縣的GDP考核。這是一個重要轉折,也是一個歷史性進步。  資料顯示,中國從經濟總量和人均GDP水準看,1952年,中國GDP總量佔世界GDP總量的比例為5.2%,改革開放之初的1978年下降為5.0%。經濟總量居世界位次從1978年的第十,到2010年排位第二。在這種情況下,改革開放必須先把經濟總量做大,經濟增長是第一位的,高增長成為主要追求,自然就成了衡量政績標準。  一味追求高增長的弊端  反過來,GDP成為「指揮棒」,以「GDP論英雄」變成常態,全國上下都圍著GDP轉,也會出很多弊端。  首先是紛紛「造假」。曾幾何時,因為GDP指揮棒的特殊魔力,各地追求GDP幾乎達到了瘋狂的程度,數字造假盛行,有的省GDP甚至達到幾千億的水分。為了比增長,省與省之間誰也不願意先公佈數字,等到其他省的數據出來以後我再公佈,而且一定要比你的高。再一個表現就是紛紛到統計部門「跑數字」,千方百計地把數字調高,統計部門從原來的弱勢部門一下子變成強勢部門。前不久媒體報導的一些地方核減GDP就是為了矯正前期大量「注水」的結果。一個不大的天津濱海新區,2016年GDP核減了幾千億,從10002億元調整為6654億元,幅度至少超過30%,而濱海新區GDP總量約佔天津的一半以上。內蒙古2016年的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核減2900億元,幅度更是達到40%。  其次是經濟「虛胖」。除了數字造假,就是到處尋找GDP,也就是「湊數」,而不是貨真價實發展經濟。比如,通過價格來做GDP的文章,雖然在全國的統計口徑裏是排除價格因素的,但是只要財政的賬算得過來,統計數字是可以有彈性的,用高價格因素計算出高GDP數字。又如,還有一些地方通過放大第三產業的發展速度以提高GDP增速,這樣就可以掩蓋用電量、鐵路運力、信貸規模與GDP增速不匹配的問題,因為服務業與第一、第二產業不同,對實物量的消耗是不確定的。再如,前兩年出現的一個更為可笑的現象就是「棄光棄水」,不少地方放著光電、水電等清潔能源不用,大量使用高能耗、高污染的火電。畢竟,火電用的煤炭,煤從採掘開始,到運輸、到發電、到輸變電,都是產生GDP的,都能拉動GDP快速增長,但對環境造成很大破壞。  第三是增長「低質」。在「GDP唯上」的環境裏,只要是能產生GDP的我都幹、我都要,招商引資不論是什麼專案都去搶,「撿到籃子裏都是菜」。更有甚者,搶專案成風,在土地、稅收、補貼等方面搞地區間的惡性競爭,結果把資源環境拚掉了。還有一個奇怪的現象,是各地非常熱衷於搞加工貿易、搞代工,因為這比較省力,而且產值高,數字好看。至於有沒有創新、有沒有自主知識產權、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等等一概不管。再一個現象比較嚴重,就是不少地方通過投資創造GDP高增速,外延式擴大再生產,大搞基礎設施建設、房地產開發,這樣提高GDP,來得快,省力得多。不走內涵式發展道路、創新不夠、科技貢獻率低、不通過加強管理加快發展,忽視發展品質問題比比皆是。  第四是「竭澤而漁」。個別地方為了追求GDP高增長,「寅吃卯糧」,不惜發後人的財、斷百姓的路。為了本屆任期能夠出政績,不僅吃乾榨盡當前的資源、財力,還要拚命擠佔後任的資源,大量負債,讓下一任背上沉重的包袱。有的地方還發明了「空轉」,即:到了年底,財政、稅務等部門要求企業多繳一些稅費,轉年再通過其他方式退還,這部分錢就被「空轉」計入財政收入。這種尚算是有資金做鋪墊的造假,還有的根本上就是憑空報數。虛報GDP會造成地方政府財政支出自給無能的嚴重後果,不僅政府難以為繼,而且坑害百姓,個別地方的財力連基本的民生都保障不了,真實民不聊生。遼寧就非常典型,王瑉當書記那一階段,大搞數據造假,GDP、財政收入等增速離譜的高,其結果不僅是正常發展難以為繼,而且老百姓的基本福利待遇也得不到保障。2016年全省的GDP縮水6000多億,財政收入一段時間兩位數下跌,但為了GDP好看只能犧牲人民的福祉。  [caption id="attachment_13649" align="alignnone" width="550"]
過份追求GDP,造成環境污染[/caption] GDP崇拜的現象,究其原因,大致有兩個。  積極方面的原因:改革開放初期,經濟基數小,從當時歷史背景來看,追求高增長是有道理的,符合事物發展規律,從量的積累到質的提升需要一個過程。1978年,中國GDP總量是3678.70億元,2017年是827122 億元,不到40年,翻了220多倍,中國迅速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離不開GDP高速增長的目標。不過,這帶來的問題是地方政府的發展目標單一,唯GDP為大、GDP崇拜,不顧其他。  消極方面的原因:幹部出數字、數字出幹部。GDP後期演變為幹部考核的指揮棒。幹部考察、任用、提升,都以經濟增長為尺度。GDP增長,是最大的政績,幹部可以得到提拔;GDP下降,是最大的敗績,幹部不受重用。當GDP成為考核幹部的唯一評判標準,幹部就會將GDP作為任期內的唯一目標。  如何建立新考核指標  從目前來看,還沒有比GDP更好的綜合性經濟評價指標。因此,不是不要GDP,而是不要搞GDP崇拜。當務之急,是要儘快建立一套符合新時代要求、能評價高質量發展的新考核指標,引導各地平衡發展、協調發展。  一是要儘快擠乾水分。只有先把水分擠乾,才能為評價發展品質打好 基礎。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副教授顏色表示,多地下調經濟增長目標,符合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的要求,更注重發展品質的提升。增速的下調,不會影響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實現,反而會讓經濟運行更加平穩。  二是建立一套適合高質量發展的考核評價指標。新時代的GDP考核,應該是多維度的、以創新為驅動的,衡量經濟發展品質高低的還要看科技貢獻率、全要素產出率、勞動生產率,這些能反映內涵式發展水準的考核評價對提高經濟發展品質非常重要。  三是不能光看GDP總量,還要看人均GDP。不要忘了,中國再高的GDP總量,除以14億人口,也只能繼續埋頭苦幹。2017年中國人均GDP9481.88美元,世界排名70,雖然比2016年的8865.999美元提高了不少,但排名比2016年的69位,不升反降。因此,一套科學的GDP考核體系,應當既注重經濟總量,還要考慮如何提高人均GDP,更要考慮到人人GDP和貧富差距。各省也是如此。  四是新的指標體系要體現全面發展。經濟增長是一方面,改善和提高生活品質更為重要。構建起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協調發展的指標體系。不是不要GDP增速,而是不要帶血的、破壞環境的、不注重人本身發展的GDP增長。   
]]]]> ]]>

(Visited 37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