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推出「印太戰略」,計劃把南亞大國印度拉入美日澳同盟,形成圍堵遏制中國的橫跨太平洋、印度洋的戰略孤。印度追求成為軍事大國、軍事強國,和中國又有歷史宿怨, 故成美國拉攏對象。  [caption id="attachment_13898" align="alignnone" width="750"]

President Donald Trump and Indian Prime Minister Narendra Modi shake hands after making statements in the Rose Garden of the White House in Washington, Monday, June 26, 2017. (AP Photo/Susan Walsh)[/caption] 去年11月,美國總統特朗普東亞之行正式推出了「印太戰略」。作為地緣政治概念,「印太戰略」把印度洋和太平洋兩大區域聯繫在了一起。美國的主要意圖就是要把南亞大國印度,拉入美日澳同盟,形成圍堵遏制中國的橫跨太平洋、印度洋的戰略孤,實現在政治、經濟、外交、軍事等領域對中國圍堵的兩洋聯動。  印度是不結盟運動的創始國,冷戰時期堅持不結盟立場,和美蘇兩個超級大國保持相對穩定的關係,但總體上更接近蘇聯而疏遠美國。冷戰結束,蘇聯解體,美印關係在曲折中逐步得到改善,並在國際戰略格局的演進中漸行漸近。小布殊擔任總統時提出,要「助印度成為21世紀世界大國」。2005年,美日澳印舉行首次司局級官員的安全對話,被認為是「四國同盟」的雛形。2010年,美印舉行首次戰略對話,尋求建立「全球戰略夥伴關係」。2015年,美印簽署《防務合作框架協議》。2016年,兩國簽署《後勤交流備忘錄協定》。2017年10月,美國務卿蒂勒森稱,美國要「大幅深化」美印關係,以打造美印百年戰略友好世紀。印度對美的拉攏也表現出積極迎合姿態,去年6月,印度總理莫迪訪美,與特朗普達成深化經濟、防務合作等多項共識,讓人印象深刻的是莫迪給特朗普的「熊抱」。西方輿論普遍認為,兩國關係持續走近離不開一個主題,就是應對中國的崛起。最近兩個多月,美國相繼出台《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國防戰略報告》和《核態勢評估報告》三個重磅戰略檔,認為當前世界已進入大國競爭時代,確定中俄是美國的戰略對手,並把中國排在了第一位。「印太戰略」則是這三個檔指導下的產物,可以說是美印一拍即合、針對中國而量身打造。  印度具重要地緣戰略位置  美國拉攏培植印度,主要是看重其在遏制中國這個大棋局中所具備的獨特「優勢」。一是重要的地緣戰略位置。印度是南亞大國、強國,人口世界第二,面積世界第七,國民經濟總量世界第六。印度三面環海,向南深入到印度洋,日益強化的海上力量對印度洋重要航線形成威懾,而印度洋則是中國重要的能源、商務通道。有這樣一個和美國「保持一致」的印度在中國西南方向,和美日圍堵中國的西太島鏈成呼應之勢。美國智庫稱印度為「拼圖遊戲中關鍵的一塊」。二是中印歷史糾葛和現實矛盾。中印邊界長約2000多公里,兩國有爭議領土12.5萬平方公里。1962年,中國被迫進行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獲得全勝,後主動撤出爭議地區在國際社會贏得讚譽,這段歷史是印度抹不去的傷痛。到目前,中印邊境談判進行了15輪,都因印度缺乏誠意而無結果,邊境地區大、小摩擦時有發生。印度還在聯合國「入常」和加入核供應國等問題上對中國多有不滿。三是與西方相同的民主制度和價值觀。美國認為印度是最大的民主國家,是西方民主制度最成功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的崛起,美國最懼怕的是中國模式為廣大發展中國家所效仿,使西方民主制度和價值觀的「普世」價值破產,挑戰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扶持印度,讓印度成為發展中國家的榜樣,能夠抵消中國模式的影響。四是潛力巨大的軍火市場。印度追求成為軍事大國、軍事強國,由於製造業落後,軍火主要依賴外購。印度武器裝備多為俄製,但近年開始向西方轉向。印度制定了2027年前耗資1500億美元實現軍隊現代化的龐大計劃,美國渲染中國威脅,意在拿下軍火大單。莫迪訪美期間,美國向印度出售20億美元的無人機,去年6月,又以100億美元的價格向印度出售F-16生產線。美製武器裝備將更多流入印度軍火市場。  美國良苦用心得到了印度的積極回報。莫迪上台後將所謂「東向行動」作為外交政策的支點之一,即加強與美日澳等國的戰略關係。印度的動因:一是大國心態和強權理念。印度被英國殖民近百年,奇怪的是獨立後卻繼承了不少英帝國主義的殖民理念和「帝國」心態。尼赫魯時代,提出印度要做「有聲有色的世界大國」。從那時起,印度通過對周邊弱國的干涉、蠶食甚至戰爭,肢解,打造了以其地區霸權為基礎的南亞秩序。強勢的莫迪心態更顯膨脹,誓言「印度要做世界領導國家而不是平衡力量」;要讓「21世紀成為印度世紀」。二是對中國崛起的忌憚。中印幾乎同期建國,都是歷史悠久的人口大國和發展中國家,都曾被帝國主義侵略和奴役,形成了兩國總體上和平相處的共同基礎。問題是,在中印兩個大國都在崛起需要合作共贏的時候,印度卻對中國崛起充滿憂慮,高度警惕和防範。越來越傾向於和美國西方戰略合作,遏制中國的發展。三是國力增長有了底氣。莫迪政府推行改革收到一定成效,印度GDP增長連續三年超過7%,成為全球增長最快的經濟體。或許是經濟成長給了印度當局推行地區霸權、抗衡中國的底氣,對華態度比歷屆政府都趨於強硬和敵對,印度媒體反華炒作出現一個新高潮。四是對抗「一帶一路」倡議。印度認為,「一帶一路」倡議是所謂中國圍堵印度的「珍珠鏈」戰略的增強版,「中巴經濟走廊」經過喀什米爾地區侵犯了印主權,是對印度主導的南亞政治、經濟、安全秩序的挑戰。為反制中國,印度對有結盟色彩的小多邊機制不再回避,與美、日雙邊多邊戰略互動和軍事來往進一步增多,連年進行的「馬拉巴爾」印度洋聯合軍演頗具影響。五是軍備建設以中國為假想敵。印度大力發展海空軍事力量和中遠程導彈,並不避諱針對中國。今年初,印度試射「烈火-5」彈道導彈,射程超過5000公里,《印度時報》報導標題就宣稱「可打擊中國北方」。近年來,印度在中印邊境不斷集結兵力,進行陣地建設,規模大大超過中方。去年六月印軍公然入侵中國洞朗地區,持續72天武裝對峙,是印度長期以來疑華仇華以及傲慢心態鬱積的總爆發。  印度未必隨美國指揮棒起舞  美印為抗衡中國而走近,一定時期內應是基本趨勢,但也有制約因素。美國要維持全球霸權,印度要維持地區霸權,這本身就是一對矛盾,「印度洋是印度的洋」,美國不會接受。印度有外交獨立、不依附任何大國的傳統思想,因此在國家戰略選擇上有較大自主性,特別是在多極化大背景下,印度要成為世界一極,不會完全以美國馬首是瞻。當前莫迪政府的首要任務是發展經濟,解決國內因貧富差距、種性制度、宗教矛盾所帶來的複雜社會問題。中印經濟互補性強,年度貿易額達七百多億美元,印度需要搭乘中國發展的快車,也需要借鑒中國大國治理的經驗。對抗還是合作,利弊不難判斷。因此,保持兩國戰略關係總體穩定,應是印度政府的基本戰略選擇。   
]]]]> ]]>

(Visited 51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