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正面對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的國家發展大局,各方面都處在轉型時期。這是個能刺激人奮發向上的大時代,在這關鍵的時刻,香港的年輕人在想些甚麼又在做些甚麼,是在追尋自己的理想呢?還是為了找一份好工而努力?  [caption id="attachment_13971" align="alignnone" width="1000"]

香港正處於大時代的轉折點[/caption] 在2018年的農曆新春佳節前夕,國家主席習近平給香港「少年警訊」成員回了一封信,信中主席親切地感謝了這群年輕人寄送的新春賀卡,勉勵他們好好學習、健康成長,並且向廣大的香港青少年致以誠摯的問候。國家主席始終關注青年問題,他在十九大的工作報告中就表示:「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習主席在給「少年警訊」回信中也說到:「祖國和香港的未來,寄託在年輕一代身上。」青年人已經成為社會未來發展的中流砥柱。國家的領導們熱切關心著青年人的發展,的確,社會已經是這群80、90後打拚的舞台。他們將會長成未來肩負重責的新一代接班人,關注青年問題就是關注未來發展的問題。  在香港,大約有11%的人口是青年,這些年輕人在香港這個充滿誘惑和挑戰的城市中是如何奮鬥和尋找生命的機遇的呢?香港如今完全融入大灣區發展,各方面處在轉型時期,在這個特殊時代中,香港年輕人怎樣衝破父輩們的宿命論,追尋自己的理想呢?他們想要做什麼?為了生存和理想做了什麼?  為了探討上述話題,《超訊》特意訪問了五位有為的香港年輕人。他們來自不同家庭背景,從事各行各業,在這裏他們為我們講述五個新時代大背景下的年輕故事。  黃宇翔:  學霸立志投身傳媒業  香港中文大學是一個人文氣息十分濃厚的地方,在這裏,你可以選擇成為一個研究型的學術人物,也可以選擇參與各類社團和學生運動。中大的學生往往熱衷於政治和社會時事,是社會運動的搖籃,例如港英年代爭取中文合法運動、保釣運動。他們給外界帶來的印象是一群年輕而富激情的野心家。  [caption id="attachment_13972" align="alignright" width="314"]
黃宇翔[/caption] 從小喜歡看《史記》、《資治通鑒》的黃宇翔在中大就讀歷史系,選擇專業純粹是出於興趣,絲毫沒有考慮到未來就業利弊。但也正是因為興趣使然,讓他在大一的時候就開始筆耕不綴,在各種媒體上發表評論文章,為他今後進入傳媒行業打下了基礎。來自各種專業的人似乎都可以進入傳媒工作,讀歷史出身的黃宇翔說歷史賦予了他更強的分析能力和邏輯性,也讓他擁有成熟的敘事和修辭技巧,黃宇翔坦言這些能力對他的採訪寫作有幫助。  除了專業知識的學習,黃宇翔在上學期間已經在積極建立和社會的關係。他是中大國是學會的會長,這個社團是一個有四十多年歷史,以「認識中國,關心社會」為宗旨的社團,他們的口號是「書聲出骨氣,國是寄心魂」。他說香港學生對於時政的態度也是兩極分化。對於接觸政治一般也要分為討論和行動,很多學生沒有參與討論就開始付諸於行動。而國是學會的經歷給予他參與社會討論的機會,從中開始瞭解認清國情。此外,積極地參與寫作也是黃宇翔在校期間做得最多的事。他最早開始在成報「國是港事」專欄投稿,然後慢慢再擴大到其他媒體例如文匯報、立場新聞等等,因緣巧合下他得到了第一份實習工作——在《亞洲週刊》擔任實習記者。  黃宇翔的父母是普通的工薪階級,家裏也並沒有對他有特別的要求。黃宇翔說小的時候他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好學生,小學的時候成績不好只可以上Band 3的中學,但是熱愛閱讀的習慣使得他在中學成績突飛猛進,最終成為中學時期的高考狀元,進入中大學習。在香港,成績優異者進入大學就意味著已經超過了百分之八十的同齡人,香港每年的大學升學率一直在百分之十幾左右徘徊。黃宇翔介紹稱,他中學時期的同班同學,沒有考上大學者,如今大多數成為了低端服務業從業者和手工業者。  黃宇翔說現在的人文社科專業學生的就業前景並不樂觀。就他所知,他周圍的同學還是有很多未找到理想的工作。他說,在香港年輕人找工作不難,難的是找到理想的職業。很多文科專業的畢業生會選擇教職行業或者公務員此類比較穩定的職業。因此大量競爭者導致這些職位也是一席難求,出現學歷通脹的局面,例如教職工作,往往在大學畢業後,還需要考獲教育文憑(PGDE),才有機會教學,比過去的競爭劇烈得多。  不過,黃宇翔說會堅定選擇喜歡的傳媒業作為未來方向。他在平時仍舊會大量關心時事政治,大量進行研究寫作。我們可以看到,在香港這個高度商業化的社會中,還是有這樣一群年輕人堅持自己的政治理想,胸懷整個國家和世界。可以說,香港的年輕人並沒有兩耳不聞窗外事,還是有這樣一群黃宇翔們書寫著屬於他們自己的理想。  吳國桓: 在深圳奮鬥的香港「創客」  位於深圳南山的陽光科創中心是一幢新建兩年不到的寫字樓,但是裏面已經入駐了大大小小不同的企業。這幾年,在深圳像這樣新落成的寫字樓比比皆是,吸引了大量創業公司在其中生根發芽。無數心懷理想的年輕人在這裏將自己的夢付諸於實踐,這些造夢的過程被稱之為創業。在內地,對於這群創業的人有一個特定的稱呼——「創客」,吳國桓就是一個在深圳的香港年輕創客。他和他的深圳幻體運動團隊在這個充滿新鮮血液的大樓裏擁有一家寬敞的工作室,經營著高科技健身的服務項目。  [caption id="attachment_13973" align="alignnone" width="1000"]
吳國桓[/caption] 深圳是這樣一座城市,只要你有想法,就有生存的機會,這是一座適合任何人留下的城市。吳國桓是一個土生土長的香港人,卻操著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原來他從高中開始就在加拿大留學,十多年的海外學習生活的背景,讓他對於不同環境都能適應。  吳國桓學習的專業是化學,坦言並不是為了就業而選擇專業,只因為從小是一個特別愛鑽研的人,小時候的玩具都會被拆開組裝。到了面臨選擇專業的時候,就想試一下比較有挑戰性的科目。這種敢於挑戰和勇於創新的精神,也是吳國桓後來選擇創業的一個原因。  大學畢業後的吳國桓一開始在加拿大有過就業的經歷,從事的製藥行業和本身的專業也比較匹配。2014年恰逢加拿大經濟低迷期的時候,吳國桓選擇回到了香港。回港之初,他也有過短暫的創業經歷。他一開始通過國外的眾籌網kickstarter進行小型電子產品的預售和研發,通過這個平台進行推廣銷售。幻體運動是吳國桓在去年從國外引進的一個新項目,這是一項通過穿戴設備中的仿生物電流來幫助人體高效快速健身的服務。吳國桓說他發現這項設備在國外有五六年的實踐經驗了,但在大陸市場還是一片藍海。正是看到了這個風口,吳國桓就決定把這項技術帶到了科技創新土壤肥沃的深圳來開花結果。  當問到一開始創業遇到的困難,吳國桓說創業初期的問題是千篇一律的,這是必經的環節。但是他也坦言,真正比較大的困難是如何讓別人知道你的產品。目前政府能夠提供的幫助也局限於資金的幫助,而真正創業者需要的是創業的方法指導。吳國桓起初也有這樣的困惑,但是他說,慢慢經歷「痛的教訓」之後,就能學會成長。  吳國桓認為他創業的目的並不是快速獲取金錢,而是享受創造新的價值的滿足感受。他坦言在香港創業機會成本太高,導致許多香港年輕人寧願選擇穩定的就業道路。他說創業並不能所謂的發財,甚至對大多數項目來說還會有一定資金虧損的風險。但是創業對於個人成長能夠鍛煉全方位的思維模式,從管理到和客戶溝通,創業可以讓人得到更完善的經驗。  在吳國桓看來,香港年輕人缺乏一種做實業的思維。追溯上一代香港人的獅子山精神,老一輩實業家的奮鬥帶來了今天香港的繁榮貿易。但是香港市場創業的高風險使得現在香港年輕人不願意去闖一下,不敢去冒險,並且時代造就資訊可以輕而易得,讓年輕人忽略了中間奮鬥的過程,而直接去選擇做簡單的事情。吳國桓認為香港年輕人還是有吃苦精神,但更重要的是他們需要轉換心態,摒棄傳統英式教育打造出來的所謂保守精英思維,通過不斷嘗試讓自己快速成長。  在深圳,吳國桓周邊也有像他一樣從香港過來的年輕創業者。如今粵港澳大灣區時代,深圳充滿創新的活力,良好的創業土壤吸引他們在這裏拚搏。深圳對於這群香港年輕人來說,有著眾多優勢。租金便宜,市場需求大,人工低等等,吸引像吳國桓這樣的香港創客在這裏打拚。他希望未來如果有更多的香港企業可以融入內地,將會給尚處在摸索階段的香港年輕新創客起到激勵作用。曾經老一代香港「創客」的拎著皮箱走天下,沒有談不成的生意的精神,可以在新的時代環境下,代代相傳。  劉勝鈞: 商界初生之犢不怕虎  95後的年齡已經擁有十年的從商經歷,並且如今在香港管理著一家規模不小的塑膠原料工廠及貿易公司。劉勝鈞給外界的印象是年少有成,他在中學時代就已經開始接觸各種交易,到如今,相比較同齡人而言,他已經是一個商業老手。  [caption id="attachment_13974" align="alignright" width="377"]
劉勝鈞[/caption] 在同齡人還在沉迷學業的時候,劉勝鈞開始了人生第一次炒股票的經歷。當時他正在上中學,他母親用他的三千塊錢紅包錢去買證券,然後完全虧損。年紀尚幼的劉勝鈞發現,一下子損失三千塊錢讓他覺得頗為震驚,他說:「當時覺得很不爽」,覺得這個機會可以由自己來抓住。於是就自己自學炒股知識,通過不斷地看書和請教,然後用自己存下來的錢用父母的賬戶炒股。炒股的同時也讓劉勝鈞開始對政治、經濟感興趣,他發現可以通過貿易的手段積累更多資金。於是他又將視線從股票轉移到貿易中來,一來二去,年輕的劉勝鈞走入了從商的道路。如今,他和清華大學一起合作研發創新項目,他的主要產品是塑膠原料,在中港兩地都有分公司。企業未來的計劃也是找不同的機構合作,創新更多的項目,研發更多產品,壯大他的貿易事業。  劉勝鈞當下還在樹人大學念BBA,但是他坦言他已經很少去學校了。他說自己是一個不適合讀書的人,他也不希望未來的職業是每天做重複的工作。他骨子裏帶有商人的基因,他喜歡去冒險去創新,因此從事貿易工作是他未來決定走下去的道路。他說中學時代的他發現周遭的同學成績優異,畢業之後都打算從事老師、律師、醫生等精英行業,他覺得他要找一個屬於自己的優勢。劉勝鈞以前還是游泳運動員,曾經破過香港紀i錄。運動員生涯鍛煉他有更堅韌的品質,但是最後他也沒有選擇走運動的道路。因為他發現經商或許才是他的強項,並且帶著這個理念,他不停地學習,最終在從商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劉勝鈞說一開始他會經常跑一些商會,結交了許多前輩,他在前輩那裏學到了很多書本上沒有的知識和經驗。  「初生牛犢不怕虎」是劉勝鈞一直以來的主張。問及他周圍的同學朋友的職業規劃,劉勝鈞說,他從小就讀的都是比較好的中學,周遭的朋友更傾向於傳統的精英職位,例如老師、醫生、律師或者金融行業。香港的年輕人一向喜歡求穩。但是他也認為香港年輕人的優勢是英語比較好,並且從小生活在中西文化夾縫之中,面對不同環境也能較快適應。所以無論是去內地還是國外,他們有比較強的生存能力。但是可惜的是,香港年輕一代仍舊心態保守,他們害怕自己沒有經驗沒有能力沒有資金支持他們去闖一下,因此喪失了很多機會。根據他的觀察,香港敢於從事貿易業的年輕人還不是很多。劉勝鈞對此頗感唏噓,他說當時他也是懷揣幾萬塊的基金慢慢闖蕩,從一個「毛頭小子」到現在的他在管理企業的同時還身兼香港大專創業會創會主席、華夏菁英同盟主席、香港青年新創見創會會董等等各類社會職務。他說年輕有缺點也有優點,別人會覺得你經驗少,但是也正是因為年輕,別人願意教你,你也擁有更多的機會。  劉勝鈞覺得香港人還是要多出去走走,面對未知的風險不要害怕,要知道背後是強大的祖國。有一句老話是「everything is possible」劉勝鈞堅信,什麼都有可能發生。香港年輕人不要想太多,要懂得放手一博,在實踐中學到的東西是受益無窮的,這些是他想告訴新一代的香港年輕人的。  Issac Chiu: 從工程師到攝影達人  Instagram是一款火遍全球的圖片平台,平台上集合了來自世界各地優秀的攝影師。來自香港的Issac Chiu 在這個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的作品,吸引了數以萬計的粉絲,成為炙手可熱的攝影達人,並且他還承接了許多廣告的拍攝任務,成為本港圈內頗有名氣的攝影師。不熟悉他的人都會誤以為Issac是一個全職攝影師,但其實放下相機的Issac,卻是一個建築工程師。最近有一個「斜杠青年」的稱號,冠在這個感性和理性思維兼備的年輕人身上,再好不過了。  從事著和攝影毫不相關的職業,Issac的初衷是:「當時感覺工程的薪金比較高」。和大多數香港年輕人一樣,畢業的時候他首先考慮的是尋求一個穩定的工作。在香港,年輕人對於未來的規劃大多是希望有一個可以養活自己的職業,因為這座城市的競爭實在是太過於激烈和殘酷了。  [caption id="attachment_13975" align="alignleft" width="342"]
ISSAC镜头下的香港鸟瞰[/caption] Issac在2010年的時候,路過銅鑼灣一個商場看到了一張有關攝影的海報。當時被這種藝術深深吸引的他開始嘗試自己拍照。當時還是中學生的他用做兼職的錢買了人生第一台相機,到如今走入職場給自己換了更好的設備,Issac笑稱這段經歷是一段「進化史」。  香港從事藝術創作的年輕人並不多,全職的更少。曾經一度香港被稱為「文化沙漠」,在這個以金融和貿易行業為龍頭的城市中,文化產業作為一股「涓涓細流」似乎面臨著即將乾涸的境遇。Issac坦言,香港的大環境局限了本土藝術創作的發展,政府沒有計劃扶持藝術產業。儘管現在本港政府在打造西九文化區,試圖給香港提供一個讓本地藝術界交流及合作的平台,但是實際效果卻不佳。Issac說西九文化區更像一個展覽館,而沒有真正做到讓藝術家在裏面紮根。  Issac並沒有把攝影當做全職,問及理由,他覺得全職攝影師限制太多了,「你沒法拍自己想拍的東西。」全職攝影師的作品往往用作商業用途,因此破壞了攝影本來的初衷。在香港這個利益至上的社會,很多攝影師為了滿足客戶需求,而去盲目跟風或者創造出毫無新意的照片。在Issac的鏡頭下,他嘗試用他自己的角度去發掘這個城市。當下有一種攝影叫做城市探索,攝影師們把焦點對準那些城市的角角落落,去發現身邊的熟悉的美。Issac很多作品中,就描繪了一個別樣的香港都市景觀。  談及未來打算的時候,這個工程師任性地說,「因為喜歡攝影,應該還是會堅持下去的。」儘管攝影會花費Issac大量時間和精力,還是有這樣一部分香港年輕人敢於堅持自己的理想,希望在這個城市闖出自己的天地。香港文化曾經一度引領亞洲,從電影、音樂、文學到甚至生活方式,但是如今越來越多年輕人不願意在文化藝術上創新鑽研,同時也因為環境的局限,而越發沉淪。但是好在,還是有一批Issac這樣的香港年輕人,願意去書寫屬於香港自己的文化傳奇,這就夠了。  少年強則國強,這句口號會在這批年輕人身上實現的。  雄學琛: 學習偉人 立志從政  視著名外交大師顧維鈞為偶像的雄學琛,在高考的時候,把他的照片貼在案前激勵自己,向一代偉人看齊。到後來,他真的去英國華威大學念國際關係專業。這個出身於香港商人家庭的年輕人,一直以來都立志從政。  [caption id="attachment_13976" align="alignnone" width="1000"]
雄學琛(前排左三)和他的新創見成員[/caption] 雄學琛告訴記者,他從小喜歡閱讀歷史相關的書籍。讀史使人明智。在歷史的薰陶下,他自然而然開始去了解一些政治話題。他說:「我本身對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就很感興趣,政治包括了人和人、人和國家、國家和國家的互動,是這種互動最複雜的表現形式。同時這對你的大腦也是很極限的挑戰,因為你要瞭解背後的歷史、文化脈絡。你還要掌握一些溝通和表達技巧。」說到這裏雄學琛表現得傾訴慾十足,他自己也笑言自己是一個政治狂熱者。  「另一方面,我覺得自己比較長於協調和溝通,同時能講中西方兩套政治語言,所以我希望在這方面成為一個橋樑。例如我之前就安排過一些北京學者和本地一些持激進政治主張的青年對話交流。我覺得效果還是不錯的。」  他坦言「表面上我是在家族企業幫忙,實際上長期不務正業,花很多時間在社會參與上面。」 他出生於傳統的商人家庭,一開始家人對他涉足公共事務是十分反對的。  出於對公共事務的濃厚興趣,回到香港後即使未能參與國家的外事工作,他依然積極參與到香港本地政治事務。  2016年雄學琛與一班志同道合的香港年輕人共同創辦了青年團體香港青年新創見,目前為現任副會長及公共事務委研究中心召集人;他亦經常以組織身份在不同主流媒體就熱點議題發表評論文章。在各人共同努力下,香港青年新創見組織得到了長足發展,完成了多項研究工作,在香港慢慢成功地建立起影響力,得以宣傳他們的政治理念。雄學琛希望自己能夠在這個青年智庫組織中多做一些工作,擴大它的影響力和知名度。  其實,在香港有很多年輕人有著遠大的政治理想。但是,真正付諸於行動的卻寥寥無幾。雄學琛認為,香港年輕人還是比較多考慮金錢回報, 而且不喜歡冒險。香港的環境對於青年從政也有一定束縛。  對於香港年輕人如何參加公共事務的途徑,雄學琛給出的建議是:「政府在公眾諮詢的過程中,舉辦以青年為對象的諮詢會,充分聆聽青年的聲音。現在政府已經開始委任更多青年參與諮詢委員會,吸納青年積極參與公共事務的意向,在試行一段時間之後希望可以開放更多諮詢委員會給青年自薦參加。」  無論如何,他的未來長遠目標是參選議員,加入政府,為社會做更多更有成效的事情。香港的未來也許就落在這群雄心勃勃的年輕人身上了。  把握機遇才能創造無限可能  五個故事結束了,五個香港年輕人的腳步從未停下。背靠著積澱下來的資本,擁抱大灣區未來的優勢,香港現在處在轉型的最好時期。這座城市裏有著許許多多這樣的年輕人,他們胸懷大理想,堅定自己的目標。  曾經,香港的青年問題是各方關注的焦點,社會各界人士認為香港青年日趨激進和狹隘,但是隨著國家和本港政府對青年問題的關注,我們也可以看到社會的參與和青年人自己的努力。在自身的職業發展方向,香港青年在努力尋找生存機遇和挑戰,2017年香港勞工以及福利局局長蕭偉強曾在一篇文章鼓勵青年人開闊眼界,他表示政府在陸續出台配合新一代年輕人的項目。不被自己和傳統社會目光規限取向是未來的趨勢,蕭說:「各位青年朋友,祝願你們把握機遇,創造無限可能!」   
]]]]> ]]>

(Visited 63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