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貨幣行業目前已形成一個大市場,但其中魚龍混集,不少投資者難以分辨不同數幣的真正價值,需要中間服務商以及評級機構提供專業服務,防範欺詐。  [caption id="attachment_14063" align="alignnone" width="1000"]

劉震(中):在香港推廣他的CCC幣,打造數幣高盛[/caption] 一個叫「李詩琴」的人跑路了,捲走了客戶的1.5萬個ETH(以太幣)。這是3月份震動中國數字貨幣圈的大事。「李詩琴」本來承諾籌資建立一個Refereum(RFR)基金,專門用來投資ICO專案。但是捲走了客戶的錢之後,人「失蹤」了,基金自然無從談起。這是一個典型的騙局。1.5萬個ETH,現在相當於六千多萬元人民幣。  自從以太坊(Ethereum)創建以來,基於以太坊而進行的各類ICO專案,大多發行與專案相關的數字貨幣。這些數字貨幣,目前可以進行公開交易的,也高達上千種。其間誘發著各類騙局,類似「李詩琴」這樣捲幣潛逃的案例層出不窮。  中國政府多次嚴厲禁止ICO,但這個市場依舊越演越烈。除了投機的瘋狂,也有理念的感召。簡單的禁止,並沒有讓這一新興事物半途夭折。因為參與者相信,這是未來互聯網的方向,正如九十年代的納斯達克,也是泡沫遍地,但是走過泡沫階段,偉大的應用和高額的收穫,也會隨之而來。  ICO是一種籌資的模式,正如互聯網企業初期要依靠風險投資一樣。參與ICO,獲得代幣,也如同風險投資瞄準還沒有顯示出盈利模式的創業企業一樣。只不過,經歷了幾波泡沫,以納斯達克上市公司為代表的互聯網企業們,已經走向了成熟,建立了健康的市場秩序。  而通過ICO籌資的區塊鏈企業,顯然還遠遠沒有。如何自發建立健康的市場秩序,推動良幣驅除劣幣,這考驗著「幣圈」的熱心人士。  應對數字貨幣評級  曾在華爾街從事金融行業的劉震,借助於經濟學中「檸檬市場」理論來思考這一問題。他相信資訊的對稱對市場的發展至關重要。所以他考慮對所有的數字貨幣進行評級。在他的構想中,不同的數字貨幣,可以歸入五個等級:黃金幣、藍籌幣、新興幣、問題幣、空氣幣。  黃金幣則是已被市場認可,堪稱「通貨」的數字貨幣,比如比特幣和以太坊。空氣幣則是團隊跑路,有明顯欺詐行為的數字貨幣。其他三種,在它們之間。劉震想專門做這樣的評級服務。他在接受《超訊》採訪時說,數字貨幣行業,目前已是總額接近六億美元的大市場,需要專業的中間服務商。劉震的理想是建立一個數字貨幣領域的「高盛」。  而除了評級機構,數字貨幣行業,也應該有專業的券商,幫客戶投資;也應該有專業的媒體,為所有投資者進行資訊的查證與報導;也應該有專業的交易所,符合監管、按照規則來進行交易;也應該有專業的專家和顧問……。如果這真的是一個可以成長的市場,那麼這裏就需要更多的中間服務商。劉震說,「去中心化,並不意味著去中介化。」  從比特幣開始,所有的數字貨幣,都是點對點分佈,沒有統一的中心化管理機構。這與傳統法幣依靠中央銀行這一中心化機構有計劃地發行截然不同。其實,將數字貨幣對標傳統法幣,或許本身就是一個歷史的誤區。  數字貨幣的價值,絕非可以取代法幣。而是在某個獨立領域,數字貨幣可以發揮「等價交換物」的作用。比如以太幣,它在所有基於以太坊應用的專案中,作為支付交易手續費和運算服務的媒介,有不可取代的價值。而以太幣根據智能合約,總量固定,去中心化,也不會因某些人的私心而爆發通貨膨脹。所以,以太幣,在以太坊這個獨立領域內,有其價值。但這種價值並不能複製到現實生活中的所有地方。  比特幣同樣,只要有龐大的群體願意認可它,則也能發揮「等價交換物」的貨幣功能,但並不是說它就可以取代作為法幣的美元、人民幣、歐元等等。  資訊不對稱導致騙局  正如不同法幣之間,可以形成一個規模龐大的外匯市場。不同數字貨幣之間,也有彼此交易的市場。但在這個市場中,一方面,數字貨幣、區塊鏈、去中心化等等概念已經讓人頭疼,再加上讓人眼花繚亂的「幣種」。天花亂墜的宣傳之下,很多剛開始進入這個市場的人,一旦陷入「空氣幣」的陷阱,就成了悲慘的被「圍獵」對象。  現在各類騙局所造成的混亂,根本上來說,就是因為資訊不對稱。1970年,後來獲得諾貝爾獎的經濟學家喬治·阿克爾洛夫(George A. Akerlof )發表了《檸檬市場:品質不確定和市場機制》一文,指出「在資訊不對稱的情況下,往往好的商品遭受淘汰,而劣等品會逐漸佔領市場,從而取代好的商品,導致市場中都是劣等品。」所以,現在的ICO領域,某些人認為,「空氣幣」的比例,可能高達90%。  其實,不止劉震考慮做數字貨幣的中間服務商。最近幾個月裏,大量的數字貨幣媒體也開始冒出來。他們希望成為專業的數字貨幣媒體,光中國就有金色財經、幣世界、巴比特等等。只不過,草莽時代,龐大的利益誘惑,可能也會讓專業的媒體自身就成了利益勾結的一方。  如何走過灰色時代,讓數字貨幣領域真正進入健康有序的階段,目前看來,還需要時間,跟需要市場不斷的重組與選擇。  早在十八世紀,當股份制剛剛誕生的時候,很多騙子也借助股票來「收割韭菜」,那個時候的很多股票,大概也如同今天的「空氣幣」。在二十多年前,互聯網初創企業剛剛興起之際,通過概念來圈風險投資的錢,同樣也有渾水摸魚者潛藏其中。但隨著市場自身的規範,隨著更多中間服務有序介入,只要這個行業真的能夠在生產力或者生產關係上,推進歷史向前,必然會走過迷茫,走向主流。  
]]]]> ]]>

(Visited 34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