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說1967年,長沙市高中二年級學生楊曦光所發表的《中國向何處去?》一文在文革中所形成的全國性影響。就說這部完成於1988年、記錄楊曦光 (楊小凱的原名)文革十年牢獄生涯的回憶錄,對於中國的思考,也遠超同時代人,在近三十年之後的來看,也堪稱先知之書。甚至可以說,近三十年來中國自由主義者的思考,是對楊小凱的注解。 此書中,楊小凱回憶了在看守所、勞改隊、監獄中,與各式政治犯和刑事犯的討論,其討論話題包括如何組建地下反對黨、如何通過人民日報研判高層鬥爭中毛周林等人的策略、共産黨的改朝換代如何從上到下徹底換人,以及反思造反派、保守派、右派、革命與反革命派等等派性成員意識形態的對立原因。在監獄中,楊小凱也重新認識人性與制度之黑暗、社會主義之缺陷等等。這是一本用生命書寫的書。 文革是一個特殊的時代,在舊朝(民國)培養的精英,文革中幾乎大部分被投到監獄裏當了政治犯。這些政治犯們有的躍躍欲試,不忘反共大計,但其中潜在政治能量太大者,就算沒有過硬證據,也被當局殺頭;有的則冷眼旁觀,舊社會的鄉紳賓蘭庭看著中共上層的鬥爭,經常說:「文化革命這場戲真是精彩,只是對我們當觀衆的來說,『票價』實在是太貴。」聰慧的少年拜這些勞改犯爲師,制定詳細的學習計劃,學數學、工程、英語,了解歷史、社會,監獄這所大學,對楊曦光的塑造,遠比後來改名楊小凱之後所就讀的普林斯頓大學要深遠。 文革爆發已經五十年了,對於文革的研究依然禁忌森嚴。文革中的很多事實,甚至因爲與當前掌權者關係密切而遭到有意掩蓋。這五十年來,民間學術界以及官方御用學者們對於文革中一些基本的史實考證和確認尚未完成,自然也沒有將文革納入歷史哲學進行思考。近代以來中國最偉大的歷史學家陳寅恪在其名著《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中,解釋了爲何唐代前期只有中央政治革命,而沒有地方政治革命,到了安史之亂以後,地方的政治反抗才有可能撼動王朝統治。楊小凱回憶錄中,提出了一個問題,「秘密結社組黨的反對派運動在中國能不能成功,它在文革中起了什麽作用?」相關的問題是,「多如牛毛的地下政黨在文革中曾經非常活躍,但爲什麽都未能利用那種大好機會取得進展?」將楊小凱與陳寅恪的思考放在一起,或許可以思考,中共政權也如大唐前期?五十年之後,針對文革的思考,或許應該跳出文革,在更長時段的歷史中進行思考。 在中國,歷史學的根本目標在於「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楊小凱提出了真問題,有待未來「通古今之變」的歷史學家進行回答。楊小凱的《牛鬼蛇神錄》,一如他少年時代的成名作,思考的還是中國向何處去。■x]]]]> ]]>

(Visited 69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