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後的幾十年,輕工業一直是香港經濟的重要支柱。低端的勞動密集型輕工業生產大量「香港製造」的產品,銷往歐美。 1950年,李嘉誠以7000美元成立長江塑膠廠製造塑膠玩具和家庭用品,經出口洋行運銷歐美。最初10年間,他每星期都要工作7天,每天至少工作16小時,晚上還要自修,加上工廠人手不夠,要身兼買貨、接單,經常睡眠不足,早上須以兩個鬧鐘叫起床。踏入60年代,他利用做塑膠製品累積的數桶金,轉型投資房地產。 image2
80年代初,中國改革開放,香港工業資本大舉進入大陸,珠三角一帶遍布港資工廠。八十年代初最高峰時,香港製造業曾佔香港GDP 23%,僱用工人占勞動人口41%。踏入90年代,隨着中國工業崛起,中國製造風行世界,「香港製造」逐漸式微。 近年在外部經濟環境不利與內部市場不景的雙重擠壓下,部分港人不禁回眸,曾奠定香港經濟基礎的工業時代。 香港工業總會近期向港府倡議,提出推動「再工業化」,希望振興「香港製造」, 期待為經濟注入新動力。 2016年度的《施政報告》,亦納入「再工業化」提議。 但「再工業化」不可能重走以前的勞動密集型低端工業之路,這方面不可能競爭得過中國大陸與東南亞諸國。 「香港製造」,只能從高科技產業入手。透過支持本地工業升級、引導境外工業迴流、調整產業結構,為香港打造新的競爭優勢。

香港工業歷史悠久

香港工業總會建議,港府可考慮提供稅務優惠,讓企業科研開支可獲三倍扣稅,鼓勵企業投入科研提升產業結構。 image3
其實企業科研最需要的不是退稅的支持,而是何處覓得高科技方面的人才;以及一個適合研究創新的大環境。香港雖背靠世界最大的一個高科技人才庫:中國大陸,但卻要跟中國、新加坡、美國等地爭奪這些人才。用什麼吸引他們來香港是一個大問題。 就算是香港本地培養的人才,香港也無法留住。大疆(Phantom)創辦人汪滔,2006年畢業於香港科技大學電子系,但卻沒有留在香港,而是跑去深圳創業。結果,他在深圳南山區打造出世界最大的商用無人機公司,產品暢銷全球。 今年胡潤榜上,80后富豪有56個。排名最高的是身家達220億人民幣,大疆創新的汪滔。 [caption id="attachment_1615" align="aligncenter" width="600"]大疆創新的汪滔
大疆創新的汪滔[/caption] 目前香港本地經濟早已轉向服務業發展,製造業僅佔香港GDP百分之一點四。在這樣的背景下,香港要振興「香港製造」,談何容易。此外, 深圳研究開發開支占收入4%,廣州佔3.8%,而香港只佔0.8%,香港科研經費遠比鄰近地區低,不利於「再工業化」。 如果港府不願意大力投入科研資金,在無法留住本地人才、又吸引不來外地人才的情勢下,「香港製造」頂多只能製造出更精美的膠盒膠花與玻璃器皿。]]]]> ]]>

(Visited 224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