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被稱為自由社會,是因為有言論的自由、有貿易的自由,當然創新、發展都得益自由市場而有自由。有自由是因為有空間,給你空間去發揮。不過,這種自由空間,越來越受到生存空間的影響。越來越多的香港劏房,雖然解決了部分人的住宿問題,卻令香港人的生存空間變的俠小,成為隨時影響生存的都市炸彈。

劏房是分間樓宇單位,業主將將一個普通住宅單位分間成不少於兩個或者更多的較細小獨立單位,有的甚至就是一張床。一項調查發現,香港的油尖旺、深水埗和九龍城三區內三百廿四幢舊樓,八成八設有劏房,最嚴重為一劏九甚至一劏十房;其中有一梯兩伙的樓層被劏成七房,單是計算牆身、廚廁及灶頭已增加七千五百磅,大大加重樓宇結構負荷及消防隱患。 根據《二○一一年建築物消防安全守則》計算樓宇負載能力,油尖旺區和深水埗區的人口平均超出樓宇負載量近四成。調查又發現,大部分劏房樓宇沒有消防設備,逾七成半大廈沒有配備滅火筒及消防喉轆。 香港大學科斯產權研究中心及關注基層住屋聯席,於去年十一月至今年五月進行調查,探訪全港最多劏房的三個地區,包括油尖旺、深水埗和九龍城,發現有一千七百四十二個分間樓宇單位,被劏成五千四百五十二個房間,即平均每單位被分隔成為三點一間房,整體單位數目比原本單位數目多出八成半,其中深水埗區更較原本多出一倍。 原來的住房絕大多數是按照一家戶設計,如今卻要承受三至四個家庭,居民居住的空間變的非常窄狹,房屋本身的負荷增加了,遠超出設計的承受能力,從社會空間和物理空間講都會增加隱患。劏房增加了承載及水、電力負荷,也使得空氣的流通變的不暢,不夠空間增加了發生火警及傳染病的機會,都有可能加快隱患的成形。 隨著香港人口不斷增加,城市開發進程又顯緩慢,家庭住户的增长速度一直超过了公共及私人住宅供应,说明供给跟不上人口生存需求,更不用说投机活动所带动的额外需求。缺乏生存空間會變為常態且受影響人群更甚。 2015年10月25日時任發展局局長的陳茂波在網誌談人口密度,他說,跟世界上一些大城巿比較,香港的人口密度究竟處於哪一個水平?當天陳茂波在論壇上是這樣說的:「香港有700多萬人口,現時居住的地方有267平方公里,平均每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達27,000人,遠遠拋離世界各個經濟發達的城市包括新加坡在內,與香港人口密度可以相提並論的大城市,只有孟加拉達卡和印度孟買。」 香港千多萬平方公里,不到三分之一的居住地人口密度如此之高,這還是平均數,香港人口集中區域恐性人口密度更高,生存空間更狹小。那麼,解決的方法其實也很簡單,拓展香港人的生存空間,將過於集中的人口疏散,盡快開發人口密度低的大嶼山等地區,甚至在離島建衛星城市,增加空間改善人口密度過高、空間過狹的惡劣環境。 《彭博》研究統計由一九九五年開始,以三十年為標準,推算二五年全球各大城市人口數字。結果顯示全球人口有不斷上升的趨勢,香港於十年後更會成為全球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將由一九九五年的每平方英里五萬七千人急升三成,全港整體人口達八百一十多萬人。在更為惡劣的情況出現前,政府應該抓緊做些事。 
]]]]> ]]>

(Visited 74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