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中文網稱放棄台灣公民身份,成為中國大陸公民的人為「脫台者」。對民進黨而言,脫台者已完全失去選票價值,對於蔡英文來說,新一代的脫台者會不會從她689萬張選票中產生是一個問題。

兩年多前,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蔡英文大談「天然獨」,煽動力十足的選舉語言,助綠營從地方選舉到總統大選,大獲全勝,打造台灣贏者全拿的政治現況。因擅於把玩文字遊戲而被封為文青總統的蔡英文,讓689萬人買單她的吳儂軟語。 談理想抱負,或許可以採溫情訴求,當下片刻,也總能安慰人心;但對台灣執政黨而言,經濟是一道硬話題,哄騙不來;小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所需的柴米油鹽,豈是能拿著總統開出的溫情支票,進行付現?這個生活現實,恐怕是出身富家千金的蔡英文,很難有的同理心吧。

柴米油鹽 豈能靠務虛解題

什麼是台灣小老百姓的生活實景?根據主計總處的資料顯示:在2017年,受僱者每個月的經常性收入未達人民幣6444元(約新台幣30000)者,有305.1萬人,佔總受僱人數的34%;其中,未達人民幣4296元(約新台幣20000)者,有39.5萬人;在4296元以上、6444元以下的受僱者,則有265.6萬人。長期低薪,導致消費動能不足,直接衝擊商家經營、間接惡化就業市場。

看錯問題 答非所問

「脫台者」,是一個被用來作為政治栽贓的語彙,或者,只是台灣的務實派,追求機會的自然選擇? 對兩岸而言,「脫台者」的經濟意涵高於政治。「脫台者」一說,源自於英國《BBC中文網》,從英國的「脫歐者(Brexiteer)」,到引起自由國家熱切討論的「脫北者」,現在《BBC中文網》稱台灣人放棄台灣公民身份,成為中國大陸公民的人為「脫台者」。 台灣執政團隊視「脫台者」為政治,還是經濟命題,將決定開出的藥方。如果,撇開藍綠,在台灣社會劃下一道生存線,誰在不愁吃穿的生存線上,誰處在找不到工作,繳不起學貸、房貸的生存線下?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台灣政府與「脫台者」,在一開始,就分道揚鑣了。 從「天然獨」到「脫台者」,吃飯問題永遠是最大公約數。在台灣,民進黨執政兩年多來,還能有餘力吵鬧的是一群荷包滿滿的人;而這些人的生存模式,也就是賺錢模式,正是靠源源不絕的國家預算,寫計劃、畫大餅、設法把錢花完,餅畫得愈大,理論上,消化預算的速度就愈快;這群人,每個月的薪資,不論計劃執行如何,準時入帳,沒有資方積欠薪資的風險。根據報載,蔡英文執政以來,預計增加三百多位的官派職務,這些領高薪的官員,在生存線上的思維,距離社會底層,十分遙遠。

前瞻建設 看得到、吃不到

面對務實問題,民進黨卻以務虛手法,試圖解題。台灣產業出現結構性問題,猛打類固醇的手法,看似改善數字,但終究難以掩飾實情;最後,被快速打回原形的經濟體,要救更難。 對比短期投資的台灣股市,和長期紮根台灣的海內外設廠投資,兩者間,出現天差地別,也凸顯民進黨投機、短打、以虛代實的政黨屬性。兩年多來,台灣股市的大盤指數,從八千點,衝上萬點,此時,走勢仍持續攀高;但另一方面,國內外的設廠投資,即便行政院長賴清德大動作試圖解決投資五缺問題,仍未見明顯成效,2017年的僑外投資金額,甚至不增反減,掉了31.93%。沒有務實的投資設廠,哪來的就業機會?更遑論提供高薪優質的工作條件。 被全民期盼的國家重大建設──前瞻建設計劃,則是另一塊看得到、吃不到的大餅。去年在立法院內,藍綠拚得你死我活的前瞻計劃,八年八千多億的預算,為的是擴大建設、帶動經濟、增加就業機會;但今年5月底,依據行政院主計總處主計長朱澤民所提出的「前瞻基礎建設計劃第一期特別預算執行情形」報告,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等機關的預算執行率掛蛋;涉及重大建設執行管理的衛生福利部等單位,前瞻計劃的預算執行率,也只在2%至8%。可見,從畫大餅、花預算,到老百姓真正受惠,距離何其遙遠?

紅蘿蔔在前 能不動心嗎?

只是,台灣經濟亂來,卻左右不了中國大陸對台的動作節奏。今年,中國大陸對台大放利多,「惠台三十一項政策」的誘惑,對台灣基層民眾而言,真如久旱逢甘霖。 「報告蔡總統,台灣米缸快沒米了」,這是「脫台者」出發前的真情告白。根據台灣內政部統計,從2004年至2017年,真正被視為脫台的只有567名台灣人,對民進黨而言,他們已經完全失去選票價值;目前,在大陸工作生活的數十萬名台灣人,也可能早在蔡英文的眼角餘光之外。長此以往,蔡總統有多大的把握,確定新一代的「脫台者」不是從她689萬張選票中產生?

脫台者被斷回頭路

有人說,相較於中國大陸,台灣最大的價值在於:民主自由,和從民主自由而來的言論和媒體自由。但是,對於多數仍忙於生活的人而言,卻是吾愛民主,但吾更愛麵包?如今,台灣內部吵得愈兇,台灣人離開鄉土的腳步,就愈顯急促。可預見,民進黨政府若再進一步試圖以政治手段解決「脫台者」的經濟問題,甚至出現玻璃心後的情緒性反應,仇視在中國找機會的台灣人,那麼,就容易出現大批向中國傾斜的「類脫台者」;最後,基於不堪台灣政府有形、無形的為難、壓迫,被迫成為「脫台者」。 每年6月,當驪歌響起,在炎炎夏日裏,總可見台灣的莘莘學子及他們的父母親們,正為著人生的下一步,揮汗如雨、費心思量,是留在台灣取得大學學位,還是前進中國,早早切入當地社會,為未來的職場鋪路?面對擺在眼前的紅蘿蔔:中國的三十一項惠台政策,能不動心嗎?這一批即將具有選舉資格的年輕人,一旦向中靠攏,向來選票思考的蔡英文政府,豈能視而不見?■]]]]> ]]>

(Visited 14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