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足球隊是亞洲的一支「勁旅」,憑藉著出色的球技與堅韌的鬥志多次打進世界盃決賽。但日本隊的弱點同樣明顯,對比賽過程過度重視的體育美學文化限制了他們更進一步的可能。

日本男子足球曾經取得過亞洲隊的最好成績:他們是1968年墨西哥奧運會的第三名。後來當選為參議員,出任過自民黨副幹事長要職的釜本邦茂以七個進球的成績成為了那屆大賽的最佳射手。但上世紀70年代之後日本足球走入低谷,無論是奧運會還是世界盃都不見了他們的蹤影。

「亞洲之光」日本隊

日本足球再次為世人所知是在1998年之後,那年第一次打進世界盃決賽的日本足球隊在之後接連六次打進世界盃決賽,並且有三次取得了小組出線進入16強的好成績,特別是在今年舉行的俄羅斯世界盃上,以2:1戰勝南美勁旅哥倫比亞,2:2追平非洲勁旅塞內加爾,1:2負於波蘭而以小組第二名出線,在1/8賽中曾以2:0領先於歐洲老牌勁旅、今年國際足聯排名第三的比利時,但最後以2:3被比利時反超,未能再進一步進入八強。 這些成績使日本備受矚目,即便在因為歷史觀及釣魚島爭端而對日感情不算很好的中國,日本隊也圈粉無數,中國球迷不惜用「亞洲之光」這樣的詞彙褒美日本足球隊。其中當然有對中國國足的失望,但日本足球隊的鬥志和球技也確實俘獲了中國球迷的心,在中國國足一無所成的時候,中國球迷把亞洲足球的希望寄託在了日本足球運動員們身上。 然而,日本足球真的能滿足包括中國球迷在內的亞洲球迷的心願嗎?起碼從對比利時的比賽中,人們很悲哀地發現還不能滿足。無論日本人的個人技術和戰術配合到了怎樣爐火純青的地步,因為人種差異而帶來的在體力和體格上的差別是一目了然的,東亞人和歐洲人不可能進行硬碰硬的對抗,要戰勝歐美強隊還必須在戰術上下功夫。

戰術與文化難調和

但有時候「戰術」和文化之間是存在矛盾的。 日本隊在和波蘭的比賽中無論勝利或者踢平均可出線,即使失敗也要看小組的得分情況依然有出線的可能。日本隊教練西野朗在日本0:1落後於波蘭的時候得知哥倫比亞以1:0暫時戰勝了塞內加爾隊,從而選擇了拖時間的戰術,將希望寄託在哥倫比亞隊的勝利上。 哥倫比亞勝利了,而日本也因為比塞內加爾更少的黃牌而以「公正比賽」的名義小組出線。 在體育比賽中這種情況很常見,這種戰術也是一種理所當然的選擇,雖然在其他人看來有點不可取,但勝者一方一般不以為意,因為體育比賽的目的就是勝利,在不違反規則的前提下選取戰術是當然的。 但西野朗教練卻因為這個選擇而被萬夫所指。相對於結果(result),日本文化更重視過程(process),目的和勝負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比賽本身,所謂體育的美學。 這種精神和西方文化中「公正比賽」的體育精神是一致的,並沒有重要衝突,但日本文化不主張在不違反規則下的變通以及將過程神聖化之後迷失了本來的目的。 經常有人指出,這種重過程而輕目的的思維方式造成了日本在過去的多次失敗,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還有後來的泡沫經濟,日本如果要和歷史告別,要和失敗告別就也需要告別這種思維方式。

身不由己地進攻

其實在這次和波蘭的比賽結果出來之後,大部分職業運動員和年輕人都站在西野朗教練這邊,支持他做出的決定,然而40歲以上的日本人支持西野朗的卻很少。在他們看來什麼小組出線是根本不值得去爭取的東西,西野朗的決定是對體育美學的褻瀆,絕不可容忍。 日本的傳媒在祝賀日本隊小組出線的同時,對西野朗的決定評頭品足,並且是借觀眾的口來批判西野朗的決定,實際上給西野朗造成了很大的壓力。 這樣結果就是日本在1/8決賽中敗給了比利時。 僅從國際足聯的排名表來說,比利時排在第3,而日本只排在第61位,似乎日本的失敗是理所當然的。但其實並不是這樣,有一句話叫「足球是圓的」,弱隊擊敗強隊在世界盃上從來就不是新聞,而且日本對於比利時也不陌生,在2002年日韓世界盃時兩隊在小組賽中就交過手,以2:2戰平。 所以日本國內的估計基本上都是2:1,日本勝利。日本人設想的圖景是這樣的:上半場日本隊會受到來自比利時的狂轟濫炸,但日本能夠承受,反而在下半場開始的時候趁比利時隊員還沒有來得及調整情緒先進兩球,然後轉入全面防守,這樣即使比利時有可能攻進一球,日本隊還是能夠把領先的比分保持到最後。 實際上也就是像預想的那樣在進行,0:0開始的下半場,在比利時球員還沒有清醒過來之前,日本隊已經攻入了兩球,以2:0領先。 但是這時的西野朗教練並沒有像人們設想的那樣開始全面防守,還是在繼續進攻,而清醒過來了的比利時則開始了全面反攻,畢竟東亞人種和白人在體力和體格上的差異是顯而易見的,面對面的打陣地戰,日本隊不是對手,到比賽結束時反而被比利時以3:2反超,失去了已經到手的勝利。

「寧為玉碎」的恥文化

與其問西野朗教練為什麼沒有採取全面防守還不如說西野朗教練不能採取全面防守的戰術。日本是個「恥文化」的社會,某個行為的正確與否並無客觀標準,只取決於當時的社會主流共識。雖然日本社會的年輕人在支持西野朗,但是老齡化社會的日本的主流認識並不認可「勝負才是最高目標」的意見,雖然傳媒並無法直接影響有關西野朗教練的人事,但是西野朗教練如果繼續帶著這個輿論意見的包袱的話,對將來社會生活帶來影響是肯定的。所以西野朗的唯一選擇就只能是拚到底,所謂「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只有這樣才能挽回波蘭比賽的影響,雖然失敗幾乎是肯定的,但是如果運氣好,還是有可能打延時,但是最後上帝沒有站在日本人一邊。 其實在太平洋戰爭中日本軍就把自殺行為稱作「玉碎」,西野朗的選擇實際上就是一種自殺行為,但西野朗只能這樣選擇。敗退的日本隊和西野朗教練都成為了被媒體和球迷們追捧的悲劇英雄,所有人都忘記了還有過一場對波蘭的比賽。 在球場勝負的背後,更為深刻的是文化負擔,這就是日本足球所面臨的問題。]]]]> ]]>

(Visited 57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