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四川省阿壩州壤塘縣都在國家級貧困縣的行列中無法超拔。近年來, 在一些特殊人物的不斷努力下,壤塘走出了一條推動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進而脫貧致富的獨特道路,實現了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 [caption id="attachment_18569" align="alignnone" width="824"]

嘉陽樂住仁波切[/caption] 壤塘,藏語意為「財神居住」的地方,位於四川省阿壩州的西北高原,平均海拔近4000米,地處偏遠、交通不便。居民4.6萬人中85%為藏族,大多以傳統的遊牧、採藥謀生。由於自然地理和歷史的因素,一直在國家級貧困縣的行列中無法超拔。 近年,由於一些特殊人物借助種種機緣堅持不懈地努力,壤塘縣通過發揚和展示其獨有的千年文化寶藏,正在迎請財神歸來,初步實現了經濟發展與社會穩定。

一、「非遺仁波切」

雙喜臨門

2018年6月5日,對壤塘縣藏哇寺的嘉陽樂住仁波切來說是一個雙喜臨門的好日子。第一喜,獲得國家的嘉獎。他因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突出貢獻,獲得中國文化和旅遊部頒發的「先進個人獎」。在同期獲得表彰的全國99位先進個人中,嘉陽樂住絳紅色的袈紗和活佛身份引人注目。 第二喜,收到許多歡喜讚歎,成為眾所矚目的焦點。當天,在壤塘召開「阿壩州文化扶貧現場會」,重點是參觀考察嘉陽樂住仁波切和同仁們創建的「壤巴拉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基地」,這意味著州委以他在非遺事業上的成就為榜樣,號召全州幹部學習「發展文化、脫貧奔康」。出席現場會的200多位賓客是阿壩州委州府及所有縣的黨政主要領導,以及北京、成都的專家學者。賓客們參觀了覺囊唐卡、時輪藏香、覺囊銅造像、覺囊木刻、寶瓶陶藝等非遺傳習所,欣賞了傳習所學員創造的繪畫、音樂、醫藥、刺繡、雕刻、陶瓷等文化成果,對壤塘這個阿壩州最偏僻、最閉塞、最貧窮、最落後的國家重點扶貧縣,居然盛開了如此大體量而極絢爛的文化之花,真的是「驚呆了」。 人們都羡慕花朵的美麗,卻不知道為了那一刻的綻放,它要經歷多少艱辛。今天這些殊勝的榮耀,是嘉陽仁波切因緣際會,在許多「貴人」的支持下努力了近二十年的成果。

傳習導師

嘉陽樂住仁波切,1974年出生在青海果洛,在覺囊派祖庭藏哇寺(位於四川省阿壩州壤塘縣中壤塘鄉)出家,跟隨覺囊派第四十六代傳人雲等桑布上師修行,得傳衣缽,成為第四十七代法主,住寺金剛上師,並於2015年10月遵照傳統儀軌和相關國家章程舉辦活佛坐床典禮。 擔任著四川省阿壩州佛教協會副會長,四川省阿壩州壤塘縣政協副主任等職務,同時又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代表人的嘉陽仁波切,對壤塘當地青少年缺乏發展空間的困境非常關注,研習佛法的同時苦苦思索解決之道。他曾設法資助貧困學生,但由於巨大的區域發展落差,這些受過初、中等教育的學生進入主流社會的奮鬥往往事倍功微,難逃邊緣化的窘境。而壤塘這樣的貧困地區也始終被困於發展邊緣,無法有效彌補經濟、教育方面的差距,處於越落越遠的惡性循環之中。 經過反覆斟酌,嘉陽樂住仁波切決定開辦傳習所,親自擔任導師,將覺囊唐卡等優秀民族文化免費傳授給青少年。

收穫豐碩

2010年嘉陽樂住仁波切開辦「唐卡傳習所」,開始時僅20餘位學員。此後,梵音古樂、藏醫藥、藏式佛造像、藏式木刻等15類26個傳習所陸續成立,建立了三個傳習基地,至今已招收壤塘周邊牧區來自貧困牧民家庭的1400餘名學員。 第一期60餘位唐卡學員們在嘉陽仁波切的悉心引導下,2017年已經完成學業。數年間的潛心苦學,他們已經能自如地在畫布上呈現智慧慈悲的莊嚴和優美,優秀作品獲得國內外學術界文化界的高度評價。他們繪製的唐卡受邀在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上海劉海粟美術館、浙江大學西溪美術館、2015博鼇亞洲論壇年會、2015年中國唐卡文化藝術論壇、上海朵雲軒藝術館等高端藝術平台開展學術交流和展覽,並與故宮博物院合作「故宮藏品唐卡複製研發」專案,同浙江大學簽訂了研學合作專案。第一期時輪藏醫藥傳習所的45位學員,2018年6月完成了在藏區五年的基礎培訓和半年在上海的中醫培訓,順利結業。 隨著傳習所發展模式的成熟,一千多位青少年和牧民接受了不同類別的傳統藝術技能培訓。在本地從事石刻藝術品製作的70餘戶村民每年收入可達2-10萬元。唐卡畫師過去兩年開始接受繪畫作品預定,年收可以達到12萬元。就業機會的增加促進了農牧民增收,帶動了當地社會的全面改善。 嘉陽樂住仁波切在文化傳承和社會發展方面的努力,獲得了社會各界的支持和讚歎。他曾先後獲得「弘揚中華文化獎」、「國家級非遺專案傳承人」、「2014中華文化人物」等多項嘉獎。傳習所創辦之地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文化藝術之鄉」,四川省文化廳授牌「覺囊唐卡傳習基地」、「覺囊手工藝傳習基地」。 本年度文旅部的嘉獎,更是對「非遺仁波切」的國家層面的高度肯定。 [caption id="attachment_18570" align="alignright" width="468"]
画师柯玛[/caption]

二、「文化書記」

窮鄉僻壤之豐饒文化

6月5日這一天的「文化扶貧現場會」大戲,策劃者和導演是阿壩州委書記、壤塘縣委書記和相關領導。他們與慣常所見以抓GDP為主業的書記不同,劍走偏鋒,以傳統文化的活化、傳承、產業化為抓手,在壤塘上演了文化扶貧、人才培育的獨特劇碼。 地處川甘青結合部深藏區的阿壩州壤塘縣,是國家重點扶貧縣,生態脆弱、傳統產業退化,脫貧難返貧易。但是,這個偏僻閉塞的高原小縣,卻彙集著康巴、安多、嘉絨三種不同風格的民俗文化,相融共生著噶舉、寧瑪、覺囊三大藏傳佛教教派,文化呈現出強烈的獨特性和地域性。經濟上的極端貧困和文化上璀璨的資源稟賦同時並存。 州書記劉作明、縣委書記嚴華,在認真分析州情縣情後清醒地認識到:壤塘最大的優勢資源是文化,最好的出路是推動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他們抓住國家大力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重要機遇,依托壤塘歷史文化豐厚、民俗文化多元、生態文化獨特的資源稟賦,化無形的文化資源為有形的發展載體,通過「創建傳習基地」進行「生產性保護」,取得了脫貧和人才成長的明顯成效。

非遺傳習所

2010年嘉陽樂住成立「唐卡傳習所」時,州委和縣委的主要領導對這個新生事件鄭重研究後提出:支持成立傳習所!并在縣財政十分困難的情況下,每年投入100萬元支持傳習所建設發展。 之後,有民族文化技藝的傳承人紛紛申請成立傳習所,由政府審定命名,現已有傳習所26個,涵蓋藏香、藏茶、藏藥、唐卡、石刻、陶藝、梵樂、服飾、民歌等15類非遺文化,招收非義務教育階段的學員進行傳習。傳習所保留了口口相授、手手相傳的手工作坊生產形式,培養帶動了一大批非遺文化傳承人。 傳習所機制吸引了1400餘人從事非遺文化生產性保護,帶動眾多貧困戶的孩子就業。2017年,26個傳習所中實現利潤的有15個,佔57.6%,累計實現經濟效益近500萬元。傳習所的學員逐漸成長為技藝人才,成為家庭脫貧奔康的頂樑柱。 為了規範管理,縣委專門出台了《傳習所規範化建設意見》,在傳習所中成立黨團組織,派黨務幹部擔任教導員,學員們學技藝的同時也要學文化、學法律,接受形勢教育。州委書記劉作明提出「傳習所」名字很好,不能隨便稱其為學校;創辦傳習所的宗教人士不得在非遺文化傳習中傳授宗教內容。黨委政府明確而清晰的管理措施讓傳習所健康有序地發展。 [caption id="attachment_18572" align="alignleft" width="449"]
色杰拉姆作品[/caption]

文化產業化

通過數年間持續抓文化扶貧,州、縣委府的當家人進一步明確了發展思路:培育文化產業,使其與旅遊活動、經濟發展、民眾增收,脫貧攻堅相結合,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目前開展的工作主要有:建立非遺傳習創業園,培養本地藝術家。建設文化產業園,形成文化旅遊目的地。建設文化體系,提升壤塘的影響力、競爭力和凝聚力。建造對外交流平台,將上海、浙江、四川綿陽作為壤塘文化發展的新平台,延伸文化產業鏈條。 通過當地黨委政府和民族精英近二十年的努力,將當地傳承數千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創新的方式轉化為地方的文化財富,發揮文化的惠民作用,形成縣域經濟重要的增長點。在這一進程中,當地的幹部群眾增強了文化自信,看到了發展的希望。 同時,壤塘利用本土的傳統文化走出了一條依靠發展主體(當地農牧民和青少年)、涵育發展主體的獨特發展道路,通過發展主體自身的發展,既達到了脫貧奔康的目標,同時也獲得了發展的能力和可持續發展的機會,獲得了文化自信和尊嚴,從根本上解決了困擾藏區的社會穩定問題。這與一些藏區在巨大外力援助下自我發展能力萎縮、陷入援助依賴的窘境形成鮮明對照。

三、有緣之人

非遺貢獻獎

6月5日這一天的現場會上,還有一位獲獎者:梅冰巧女士。她由於「多年來致力於覺囊文化的保護傳承工作,特別在壤巴拉非遺傳習所建設、傳承人培養及覺囊文化的傳播展示等方面做出了貢獻」,得到中共阿壩州委宣傳部、阿壩州文化廣播新聞出版局頒發的「非遺貢獻獎」。對於香港人梅冰巧,著名投資家張頌義先生的太太、前蘇富比拍賣行供職者、上海金澤工藝社社長的她,這個大紅證書不同尋常。 [caption id="attachment_18571" align="alignnone" width="699"]
梅冰巧给传习所学员介绍学习资料[/caption] 冰巧清楚地記得,為了圓唐卡收藏之夢,曾和先生走遍著名的唐卡故鄉,但總是失望。2012年5月,當她在上海劉海粟美術館的「潔淨精微—覺囊唐卡藝術展」上看到壤塘唐卡傳習所學員的畫作,眼前一亮,找到了感覺。 之後,她成了壤塘不請自來的常客,曾以一月四次往返壤塘和上海的頻率探訪唐卡傳習所,仔細觀察認真探尋。終於,她認定這就是一直苦苦尋找的藝術品唐卡以及創造藝術品的優秀團隊。 雙方深度接觸後認為有必要攜手合作。之後,在四川阿壩州和上海青浦區兩地政府的支持下,2016年9月在工藝社成立了覺囊梵樂、覺囊唐卡、藏醫藥、壤巴拉川西北民歌等九個非遺專案傳習基地,100餘名傳習人員入駐工藝社。幾年來,傳習所先後有1000餘人次到上海學習、創作和交流,冰巧也成了數百個孩子的「阿媽拉」。 除了悉心照顧到上海學習的傳習所學員,冰巧和她先生張頌義還資助在壤塘建設瑪拉雅文化中心,傾心盡力幫助當地的文化扶貧事業。冰巧的誠心善意深深感動了阿壩州、壤塘縣的幹部和民眾,冰巧不僅成了壤塘的「榮譽公民」,還得到崇高的精神獎勵:非遺貢獻獎!

梧桐樹與金鳳凰

種下梧桐樹,引來金鳳凰。傳習所經年形成的卓有成效的人才培養模式、回饋家鄉貢獻社會的志向;工藝社傾注精力和資源延續和發展傳統文化的努力,兩者的堅持與付出得到地方政府的鼎力支持,也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認可和贊許,數十位國家級的專家學者、藝術家、工藝大師紛紛造訪金澤工藝社和壤塘縣,參與到這種獨特的傳統文化創新性轉化、傳承式發展的事業中。 傳習所學員對文化藝術的熱忱、專注和用心,也深深打動了這些專家學者。他們驚喜地看到,在追名逐利盛行、浮燥之風喧囂的當下,還有這樣一些眼神純淨、內心篤定、潛心向學的年輕人。專家們欣然傾囊相授,把自己畢生所學在短時間傳授給這些學子。 和常見的邊疆貧困地區「被文化」、「被發展」但終於難逃「被差距」、邊緣化的尷尬迥然相異,四川省阿壩州壤塘縣堅定不移地的走了一條推動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進而脫貧致富、人才成長和自我發展的獨特道路。這種勇立潮頭、銳意創新的探索精神和成功經驗,值得關注、學習和借鑒。 祝福壤塘!]]]]> ]]>

(Visited 109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