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和澳門具同質性成份多,合併有優勢。兩城合併,令處於要道的大嶼山受惠。香港發展創科中心需要克服人才、市場等短板。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香港大嶼山開發是近來香港的熱門話題,專家學者們都在出謀劃策,提供積極意見。香港著名經濟學家、中文大學劉佐德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常務所長莊太量提出了他的構想,有點勁爆。他認為,在粵港澳大灣區中,香港和澳門屬同質性城市,在大灣區建設或大嶼山發展的考慮中,港澳兩地可以合併,這有利大灣區建設,也讓大嶼山發展受惠。 港珠澳大橋開通,讓這三地以陸地的形式連結起來。莊太量認為,港澳兩個城市無論是制度和生活方式的同質性很強,接受《超訊》訪問,莊太量說:「香港和澳門可以合併,在國家層面來說沒有什麼損失。而澳門工作機會少,很難吸引人才,所以澳門人大部分不會反對。至於香港人會不會反對?澳門人比較少,50萬,香港對澳門也沒什麼歧視。所以從這三方面來講,中央政府、澳門、香港基本都不會反對。但是一些澳門的既得利益者肯定會反對。」 莊太量認為,一旦成事,好處就是港澳之間的關口取消,香港可以直接開車去澳門,港珠澳大橋可以充分利用起來了。他指出,香港非常需要土地:「最需要的是澳門旁邊的那塊地,如果把橫琴島也一起劃到港澳區域,這個是對香港最好的構想。」 由於地理位置的關係,大嶼山處於港珠澳大橋的必經之地,莊太量認為,如果港澳合併,大嶼山處在交通要道,是兩地的必經之處,「它一定是最受惠的。」 相較於大嶼山所擁有的土地開發潛力,其目前所處的戰略地理位置是真正支撐大嶼山發展的最大優勢。雖然大嶼山從資源配套及現實操作上來說,難以替代中環等地成為商業中心;但如果將眼光放得更為長遠,隨著泛珠三角區域發展、前海橫琴等新區建設,加之港珠澳大橋等交通配套落成,從地理上來說大嶼山就是連接香港和珠三角地區的區域門戶。 隨著國家「粵港澳大灣區」規劃方案的逐步出台,大嶼山未來的命運將與粵港澳大灣區未來發展緊密相連。近期更有媒體評論指出,中美貿易戰劍拔弩張之際,香港在大灣區有關決策中扮演的新角色應該更顯突出和重要。一直關註著大嶼山發展,莊太量看好的是大嶼山區域位置會讓香港優勢更為充分的發揮,但他認為,大嶼山發展,自身的交通問題必須先行解決。 [caption id="attachment_19912" align="aligncenter" width="999"]
莊太量[/caption]

大嶼山交通、教育亟需發展

大嶼山是香港第一大島嶼,面積相較港島連同九龍更大,莊太量一直看好其發展潛力。但他指出,開發中存在的問題同樣棘手:沒有學校配套、沒有工作配套,從港島、九龍往返大嶼山交通成本高是當下的現實。 交通是大嶼山開發中亟待解決的一大難題。莊太量告訴《超訊》,大嶼山一直缺乏對內和對外的交通配套,並且南北不通,他一直提倡興建一條貫通南北的隧道。目前大嶼山內部只有東涌道一條很窄的山路可行車,不僅通行不便,行車也較危險。 他還指出,大嶼山北部的填海工程也要依照現有的交通設施選擇位置,最好在已有的公路或者基礎設施建設附近開展。 大嶼山缺乏教育配套設施,尤其缺少國際學校。莊太量認為,這對中產人士的吸引力將大打折扣,因為「新學校很難是好學校」。在大嶼山開辦新學校,他認為應劃給香港已有的知名國際學校一些土地,或者讓一些譬如哈佛、麻省的國際知名大學在大嶼山辦分校。一旦大嶼山成了教育中心,勢必會帶動其他相關配套的發展。

大灣區應該是大香港的灣區

近年來香港的GDP貢獻率已經不敵一些內地城市,但其眾多優勢不容忽視。自由流動的資訊、健全的法律制度、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都較容易與國際社會接軌。關於未來大灣區究竟該成為一個「大廣東灣區」,還是更大香港化的灣區,也引發了激烈的討論。 談到大灣區的發展趨勢,莊太量表示:「其實大灣區能不能成功,就是看大家有沒有一個共同的願景,大家憧憬一種什麽樣的生活方式。如果希望達到現在香港的醫療、教育水準,就可以在這些方面香港化。」 從長遠來看,他認為大灣區應該香港化,引入更多的香港概念。他指出,大灣區居民共同追求的必定是更高的生活質量,這不僅僅關乎硬性的經濟增長指標,更多的是軟性因素,譬如教育、醫療、食品安全,甚至價值觀等。從民生入手,香港的生活方式會逐漸對大灣區產生影響。 從長遠來看,大灣區應該香港化,一定追求高的生活水準,而不一定僅是經濟增長。這種生活水準的高低是不可以用經濟價值來衡量的,而且很多東西都沒有經濟價值。 「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是香港未來的發展目標,也有人提出在大嶼山建立創科中心的規劃設想。對此,莊太量提醒,香港發展國際創科中心,需要克服不少局限。市場、人才、收入都可能是香港創新科技發展的短板。 莊太量說,「香港要成為創科中心會受到很多限制。因為香港體量太小,無法成為一個市場,所有的科技都需要賣給大的市場。但是香港不夠瞭解國內,很多年輕人開發app都很當地語系化,他們很難瞭解內地真正的市場需求。雖然香港很多大學的科研水準很高,但最後成果很難轉化成產業。還有一個原因,香港科技收入遠低於金融等行業,人才會慢慢流失,很少有大學生願意堅持十幾年投身創科領域。」 結合未來香港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莊太量認為更好的發展戰略是大灣區城市間互補有無,而非進行同質化的競爭。他說,「做科技,其實深圳、廣州現在競爭都很激烈,類似華為、騰訊等科技企業做得很好,香港想在科技方面有所建樹,需要另闢捷徑,比如在生物科技方面。與其這樣,不如讓廣東繼續做科技,香港就繼續發揮優勢做金融。」 他認為,香港的優勢就是發揮作為一個視窗的作用,做很多國內不方便做的事情,比如進口貿易、吸引人才等,香港向來信奉自由經濟,不喜歡被規劃,不應被規劃進行某一方面的建設,故不能用內地的模式來進行改造。 莊太量強調政府做大灣區的關鍵「不是要劃定哪一塊區域做什麽,而是要盡量降低一切可降低的成本,像經濟活動方面的成本以及灣區政府間的交流成本等。」■]]]]> ]]>

(Visited 390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