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和焦慮往往是因為對現狀的失望,對未來前景暗淡的無力感。處於這樣的身心狀態,又沒有自我調節的能力,得不到外部的幫助,往往會產生走不出困境的困撓。近年,香港學生自殺的悲劇不斷發生,都和抑鬱及焦慮有關,成為惡果。香港大學醫學院9名醫科生進行大學生抑鬱和焦慮症狀研究,發現逾半數受訪的本港大學生有不同程度抑鬱或焦慮症狀,當中更有9%受訪者被評估有中度至重度的嚴重抑鬱症狀。關心香港年輕人的身心健康,讓他們即使身處逆境也能感受到美好未來,這是走出困境的最佳狀態。

調查自2016年9月至10月期間,訪問了1119名香港大學生,共填寫三套問卷,包括用於篩查抑鬱症狀的九項患者健康問卷(PHQ-9)、用於篩查焦慮症狀的七項廣義焦慮症量表(GAD-7)及個人背景資料問卷。 調查結果是68.5%的受訪學生有輕度至重度抑鬱症狀;50.4%的受訪者有輕度至重度焦慮症狀;而9%受訪者更有中度至重度的嚴重抑鬱症狀;5.8%的人有嚴重焦慮症狀。對比早期的研究數據,今次研究顯示焦慮發病率相若,但抑鬱發病率卻增加。 這樣的調查結果是令人擔憂的,超過半數的年輕學生抑鬱和焦慮,表明他們不開心,對現狀及未來失望,是生存不安全感的表現。調查沒有說,這些香港的大學生因為什麼抑鬱和焦慮,只是估計受香港教育制度改革後令學業壓力增加,社會政治環境波動令就業前景不穩等因素影響。事實上,絕大多數年輕人,除了學業,生活、生存的壓力不會很大。很顯然,這部分同學,學業壓力大,也覺得美好未來,沒有足夠為未來衝刺的激勵動力,難以抵抗壓力。 大學生的調查可能還只是香港年輕人的冰山一角。浸信會愛羣社區服務處進行的「中學生抑鬱焦慮狀況調查2017」發現,有高達53%的受訪中學生呈抑鬱徵狀,創6年來新高,相當於每2名受訪學生中,便有1人受抑鬱困擾。在抑鬱徵狀方面,有59.1%受訪學生表示,有「我有些時候感到悲傷」的徵狀,其次則是「我有時覺得自己無法作決定或注意力不集中」,佔45.6%。 另外,有25.2%受訪學生亦出現高焦慮狀況,當中以高中生呈高焦慮徵狀的比例較高,中四至中五的數字分別為29%、28.7%和27.1%,比中一至中三的18%、23.9%和22.9%高。 抑鬱和焦慮成為香港年輕人近年比較普遍的現象。沒有足夠的激勵看不到未來的美好,難以抵禦壓力,後果有可能會很嚴重。香港年齡介乎15至24歲的自殺個案數目由14年的52宗,逐年增加至15年的68宗及16年的75宗。而醫學研究表明,輕生大多並非一時想不開,往往是有較長時間的抑鬱和焦慮得不到開解的結果。 誰來開解,當然最好就是經常和年輕人接觸的家長和學校老師。不過,遺憾的是,香港教協的一項調查發現,有八成受訪教師深受工作壓力困擾,逾半人有中度或以上抑鬱症徵狀,最嚴重者曾想過傷害自己身體。教協指,教學工作、學校監察及學校行政工作,是教師工作壓力主要來源。如果老師自身都需要開解,社會整體的問題會變的需要更為關注。 改變這樣狀況的最好辦法,是需要社會整體的關心和關懷,香港需要正能量,需要有美好的未來,讓生活在這樣環境中的每一個香港人都能感受到美好未來和前景。即使今日的香港還有諸多不如意,但香港正在改變,香港的明天,香港的未來是美好的。有這樣社會期許的激勵,無論是抑鬱還是焦慮才不會成為問題。]]]]> ]]>

(Visited 49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