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島日報》今日再刊登一則沒有下款的全版廣告,標題以白底紅字寫上「堅決前行,小心墮崖」,質疑施政報告「燃燒儲備」,只看二、三十年後的遠景,漠視眼前「中美貿易戰」、「恆指大跌」等危機,提醒林鄭小心墮崖,還讓市民「撼頭埋牆」。

該廣告又斥政府將新增土地公私營比例由「六四比」變「七三比」,會令私樓減少,市民難以上車,亦會令政府收入減少。加上要開拓 1,700 公頃填海計劃,「敢問錢從何來?」 廣告最後再次提及,林鄭早前在星島旗下《東周刊》頒獎禮的致辭,「特首曾說過,一個品牌能否經得起考驗,在乎能否滿足三個特質:credibility、reliability、adaptability,且讓大家拭目以待」,並再批評林鄭:「施政報告一出,效果如何,大家有目共睹」。 事實上,新一份施政報告發佈后,引發爭議聲不斷,港大民意研究計劃在發佈當晚進行民調,結果顯示市民對報告的評分為48.5分,比上一份施政報告下跌13.9分,林鄭月娥民望,亦由公布前的52.3分,下跌4.7分至47.6分,支持率淨值由正4個百分點大幅下跌至負10個百分點,兩者都是其上任特首以來的新低。
至於施政報告發表後對香港前途的信心,在撇除不清楚施政報告內容被訪者後,45%受訪者表示對香港前途信心減少,23%表示信心有所增加。港大民研分析市民的年紀愈輕,愈不滿意林鄭月娥新一份施政報告,同時愈反對其出任特首。 其中爭議聲最大的,便是5,000億元落實發展「明日大嶼」計劃。政府計劃在中部水域交椅洲及喜靈洲一帶填海1,700公頃建人工島,透過填海所得的土地儲備,可規劃用作興建26至40萬個住宅單位,供70萬至110萬人口居住,其中七成為公營房屋。據悉,發展時間介乎20至30年。 不少環保團體對政府選擇大規模填海感失望,促請政府平衡發展與環境保育,撤回填海決定。 港人總抱怨香港面積有限、居住空間狹小,那麼通過填海增加土地,不應該是一件眾望所歸的事情嗎?事實上,是次施政報告只談如何粗暴地填海,用數據表現可以解決多少人的居住問題,卻絲毫沒有涉及會有什麼樣的政策配套來實現這個計劃,例如,如何讓商業單位遷移到東大嶼都會?又如何確保居民能在這些人工島上安居樂業?
《超訊》曾經發表題為《大嶼山再造新香港》的文章,表明大嶼山地區已出現了工種和就業人口的錯配問題,未來這一問題只會愈來愈尖銳,如不能給大嶼山一個清晰的產業定位,僅依靠填海單純遷移人口并不能夠真正解決大嶼山的發展問題。如按照現在的規劃,將東大嶼都會打造成「公屋島」,耗資耗時巨大的「明日大嶼」計劃,很有可能發展成為第二個或第三個天水圍,不斷暴露出各種問題,成為另一個悲情城市。 特區政府應當轉變思維,不再將填海看成解決房屋和人口問題的土地的關鍵,大嶼山發展需要產業帶動,對於整個香港來說同樣如此,不能只求增加土地而始終缺乏策略性規劃的視野。]]]]> ]]>

(Visited 127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