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讓我們先通過兩名受害者的陳述,梳理一下事件的經過 9月29日,北京的吳女士忽然收到銀行發來的提示短信,告知其帳戶出現安全原因,暫被管控,當吳女士打開支付寶時發現,短短6分鐘竟被盜刷20比交易,金額總計5千多元。消費記錄顯示這些錢被用來向蘋果的應用商店充值,或購買一款遊戲道具。吳女士向蘋果公司反映了情況,三個月後收到一封郵件,稱無法撤銷帳號中未經授權的相關費用。 相同的不幸也發生在了浙江的奚女士身上,奚女士3分鐘內被盜刷了4000多元,均用於購買遊戲。 [caption id="attachment_21501" align="aligncenter" width="440"]

浙江奚女士翻看數比消費記錄 不禁大吃一驚 從不玩遊戲的自己竟然多筆資金用來購買了道具[/caption]   [caption id="attachment_21502" align="aligncenter" width="640"]
受害者發現數比“無故流失”資金被用來購買遊戲工具[/caption] 據統計,在整個中國內地,蘋果手機的用戶占所有手機持有者的比例不到20%,在這樣體量的群體中,盜刷事件牽涉到逾700名用戶。 “雲小偷”們的作案手法是什麼? 錢怎麼突然就沒了? 這次事故中,受害者的Apple ID無疑被雲小偷們竊取了,Apple ID是蘋果公司提供的公共帳號,這個帳號可以管理多臺iOS設備,每一次我們註冊Apple ID時都必須與一種支付手段進行捆綁,最早是信用卡,由於中國用戶支付寶支付或微信支付等第三方支付平臺已普及,所以蘋果公司針對中國市場將Apple ID 與支付寶綁定。用戶每次購買應用時,只要輸入Apple ID的密碼,Apple ID就會自動啟動我們捆綁的第三方支付平臺進行“免密支付”,一下子就把錢給劃走了。 [caption id="attachment_21503" align="aligncenter" width="640"]
苹果手机的Apple ID 黑客掌握了受害者的账号和密码[/caption] 關於“免密支付” 很多被盜刷的蘋果用戶都綁定了支付寶、微信支付等第三方支付平臺或銀行信用卡,而且還簽訂了一個《免密代扣協議》。說到這裏,很多人可能會納悶,我能不“免密支付”嗎?通過實驗,我們發現《免密代扣協議》類似於不成文的潛規則,用戶只能接受協議,否則我們壓根不能通過支付寶進行付款。 近日,類似的用戶帳戶密碼洩露事件在全球範圍內發生了好幾宗 上周五(2018年10月12日)知名社交網站Facebook透漏,9月的駭客行為讓攻擊者獲得了數百萬的電話號碼和電子郵件地址,Facebook 在博客文章中表示,駭客利用其控制的40萬個帳戶獲得了3000萬Facebook用戶帳號的訪問令牌。這些令牌可以讓用戶在不輸入密碼的情況下,登錄到臉書個人主頁。在3000萬受影響的用戶中,有1400萬人的資訊被駭客獲取。這些資訊包括姓名、聯繫資訊以及敏感資訊(性別、關係狀況、搜索記錄和最近的登陸位置)。另有1500萬用戶的名字和聯繫資訊遭到竊取。目前,Facebook已為所有這些用戶重置訪問令牌。 [caption id="attachment_21504" align="aligncenter" width="301"]
上周五 Facebook(臉書)用戶資訊洩露[/caption] [caption id="attachment_21505" align="aligncenter" width="1010"]
針對新加坡用戶資訊洩露事件,蘋果公司稱已經展開調查[/caption] 2018年7月23日,根據新加坡媒體“亞洲新聞臺”網站報導,有兩名蘋果手機用戶對媒體表示,他們出現了信用卡疑似被盜刷的現象。這些新加坡用戶收到了成百上千美元的iTunes帳單,但他們並沒有在iTunes上進行過任何交易,兩名用戶表示她們損失至少7000美元,帳單通過匯豐銀行寄來看,匯豐銀行發來短信提醒,稱她的信用卡可用額只剩30%,她意識到出了問題。受害者表示,這些金額大多通過新加坡星展銀行(DBS)和華僑銀行(OCBC)的帳戶扣除,僅華僑銀行一家,2018年7月就發生了58起欺詐交易事件。近幾年來蘋果公司一直努力在新加坡市場發展。2017年他們開始了第一家新加坡Apple Store零售店,另外還在Apple Maps中加入了新加坡的公共交通導航資訊。 誰該為頻頻發生的“用戶數據洩密”事件負責? 在上述事件中,不能逃脫責任的是一群盜取用戶數據的“雲小偷”,那牽涉其中的應用商平臺—蘋果公司、支付寶等第三方支付平臺、銀行呢?我認為他們都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在此次的蘋果“盜刷門”事件中,我們看到的確是蘋果和支付寶的互相推卸責任。 蘋果作為一家高科技公司,生產了不計其數的數碼產品。用戶帳號在短時間內發生多起異常交易,或者異地登錄,這麼大的科技公司竟沒有通過郵件或短信通知用戶,相信建立預警機制對蘋果公司來說沒有多大的技術難度。再說支付寶等第三方支付平臺,倘若一位從來沒有購買遊戲道具行為的用戶,突然一下子購買了近80個道具包,是不是應該提醒用戶注意,但它們同樣沒有履行起碼的預警告知。說到底,不是技術問題,是企業責任心的問題。蘋果也不是沒有用戶雙重身份驗證的設置,只是整個程式相當繁瑣,客戶體驗感極差,最終無奈放棄對個人資訊的保護。 [caption id="attachment_21506" align="aligncenter" width="518"]
支付宝和苹果“踢皮球”似推卸责任[/caption] 關於蘋果公司的爭議一直存在。蘋果10周年的時候,賣出了不少於12億部的蘋果終端,然而宣導科技感、人性化用戶體驗的蘋果公司卻沒有將這份人性化貫穿到蘋果手機生產流水線上的工人。 近年來,蘋果公司中國內地“產房”—富士康員工因工作時間過長,不堪重負,跳樓自殺事件屢屢傳出。 [caption id="attachment_21507" align="aligncenter" width="500"]
工作時間過長,疲憊不堪的富士康工廠“蘋果手機”生產線上的員工[/caption] 大數據時代的焦慮 科技的快速發展給人類生活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今天的科技公司紛紛在討論“大數據”“人工智慧”“社交媒體行銷”仿佛誰抓住了這輪風口,誰就將成為時代的寵兒,於是科技公司紛紛研究大數據,汽車企業開始研發無人駕駛,但科技的發達卻讓人變得越來越“透明”和“孤獨”,也帶來不少安全隱患。 [caption id="attachment_21508" align="alignnone" width="1200"]
大數據時代[/caption]

“演算法”控制下的社交網路紅人

在很多人,特別是90後的眼中,網紅幾乎是夢想中的工作。這些紅人不需要按時上下班,拍拍影片,在社交網站上分享生活就能獲得無數擁躉,隨後大筆銀子入賬。但最近幾位粉絲上千萬的社交網路Youtube的網紅卻道出了這一職業的艱辛,這一切都歸於大數據時代的“演算法” 最近一篇文章聚焦了網紅的心理健康問題──根據 YouTube 的演算法偏好頻率,據說訂閱人數超過 10000 的 YouTube 帳號的發佈頻率應該是每天。所以大家就不停地上傳、不斷地擴大自己的粉絲群,一刻都不敢停下來。而這種奔忙的後果就像一噸重的磚頭壓到了他們的肩上。然而 YouTube 又常常更改其演算法… 很多網紅沒辦法抗住壓力。 [caption id="attachment_21509" align="aligncenter" width="965"]
Youtbe 博主們鏡頭前展現出的陽光開朗熱愛生活,實際上被演算法操控[/caption] 演算法可理解為互聯網時代的法則,或為完成任務必須經歷的程式,現在,中外社交媒體“微信”、“Facebook(臉書)、Instagram”,視頻網站“Youtube”、“Netflix”,搜索引擎“Google(穀歌)”、百度,門戶網站“今日頭條”都根據這一原則運行。 我們不能將演算法簡單的理解為電腦智慧,因為背後還是人類運營商在設計、操縱。通過追蹤用戶的消費行為,購物網站會彈跳出你感興趣的商品,搜索引擎根據標籤、頻次推送內容,正如今日頭條的口號“你感興趣的就是頭條”

面對面交流越來越少

現代人習慣人人一部手機,即使在同一個空間,我們可能會選擇手機交流,而非面對面溝通。當某位朋友沒有在社交網站上頻繁更新狀態、分享生活,我們可能會忘了他的存在。 [caption id="attachment_21510" align="aligncenter" width="500"]
人人刷手機的時代[/caption] 科技改變了生活,但我們是否被科技操縱了呢?它就好比是我們的“第三只手臂”或“第三層皮膚”。用戶資訊頻繁被洩露,資訊時代,人類變得沒有了隱私。“大數據”可以分析用戶的行為,但終究無法揣測人類的情感,交流還是應面對面地坦誠相待。社交媒體中朋友越來越多,而我們是否相反愈發“孤獨”呢?科技企業在鑽破腦袋研發新技術的同時也應堅守企業責任心和社會責任感。未來,科技會把人類帶向何方?是創造一個新的世界還是摧毀人類的意志,一切尚不可知。    ]]]]> ]]>

(Visited 57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