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西湖國際紀錄片開幕式上,評委悉數亮相[/caption]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會議“D20 提名”評優單元、“IDF 創投”提案單元中,包含很多與中國現實直接相關的紀錄片。如評優單元的《二十四號大街》,就是取材於中國很多大城市不斷進行的棚戶區改造工程。按照導演潘志琪的闡述,“我希望通過二十四號大街的建設變化,去參照老蘇的現實生活和他的家庭狀況,以此去思考在一個高速發展的大時代個體的生存權益。” 全球首映的評優紀錄長片《丘山》,被導演當做了自己的一面鏡子,以便探討“在這個壓抑浮躁的現代社會中,人該如何轉而向內面對自己的內心世界。所以主人公丘山在經歷了一番對自我的審視與質疑後,決定離開浮躁的城市,在山中尋找自己的內心。這是中國改革開放40年經濟狂飆突進之後,留下的時代命題,在物質蓬勃與精神匱乏之間,很多人變得浮躁、迷茫。何去何從,既是個體的思考,也是內含著對國家方向的焦慮。 [caption id="attachment_21536" align="aligncenter" width="1010"]
天地、我、眾生,大會開幕式更像是一堂生動的哲學課[/caption] 而在“IDF 創投”提案單元中,對於中國現實問題的映照,則更為直接,北京清理低端人口、農民工子弟學校、北京宋莊、大齡剩女、農村留守老人和兒童等等,諸如此類的題材悉數成為青年紀錄片創作者關注的對象。 以北京清理低端人口為背景創作的《棒少年》,講述了北京市郊一群孤兒和問題少年,在70歲老人的帶領下訓練棒球。一場大火,北京清理了幾百萬人,棒球基地也被限期搬離。為了備戰比賽,球隊無奈轉到廣東中山集訓。而原來的棒球場周圍,不到半年的時間成了超級大工地,一座座住宅樓陸續豎起。 雖然該片只是記錄了已經發生的事實,可在題材的探索上,較之於以往明顯大膽了許多。畢竟,對官方來說,北京那場大火之後對於所謂“低端人口”的清理之舉,已經成為不願再提起的“傷疤”。 此外,由導演梁君健執導的記錄長片《四季的問候》,則是以北京打工子弟學校作為背景展開。不同於以往的“底層敘事”框架,在導演鏡頭裏的這群孩子,他們的少年時代,同樣是充滿了光芒和期待的。在這裏,生活雖然艱辛,但是壓抑不住他們的生命力和好奇心。 [caption id="attachment_21541" align="aligncenter" width="1010"]
在新聞發佈會上,來自中國、日本、義大利的專家與導演,一一回應了各方關注的焦點問題[/caption] 不得不說,《四季的問候》還是過於樂天派,因為在現實中,類似的蒲公英學校的農民工子弟學校,很多已經被關閉。原本在這類學校就讀的孩子,也早已不知去向。今年8月,北京最大打工子弟學校黃村學校,便遭到其所租用的土地產權方雇傭的保安強行封鎖、停水停電,該校師生隨後也被要求在限定時間內全部撤離。 不管是北京清理低端人口還是打工子弟學校被查封,亦或是像《帝國夢》從普通底層視角來詮釋宏大且抽象的“中國夢”,這些都是在中國現實發生的“真實事件”,當通過紀錄片這樣的“媒介”呈現出來,不知道能喚起多少人對於現實的關照,以及對於國家背後個體命運的思考。]]]]> ]]>

(Visited 25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