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廣闊草原的通遼市,過去卻戴上了貧困戶的帽子。近年以精神文化、綠色生態、產業發展「三駕馬車」齊頭並進為脫貧秘訣,通遼的貧困人口從2013年初22.14萬降至2018年初5.7萬。去年4.8萬貧困人口脫貧,通遼正用行動打贏這場脫貧攻堅戰。 [caption id="attachment_21818" align="aligncenter" width="796"]

通遼美景(張力軍攝)[/caption] 夏末初秋的科爾沁,放眼一望無際的綠色,遠處的群山,奔馳的駿馬,成群的牛羊,鑲嵌在草原中碧藍的湖泊,一幅巧奪天工的大自然絕美畫卷正徐徐展開,空氣中是一股濃濃的青草香味,讓人不禁感歎,再沒有什麼風景能比這裏更美了。藍天白雲大草原,和今年通遼的敖包相會彩旗、婚禮、祭祀、賽馬搭配,將內蒙古最具代表性的景色文化一個個體現出來,那一張張通遼人的笑臉,洋溢美麗的喜悅,敘述著草原走向富裕的故事。 黨的十八大以來,尤其是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十九大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號召下,通遼政府吹響集結號,全體動員彙聚各方力量,以精神文化、綠色生態、產業發展這「三駕馬車」齊頭並進互相配套的特色,在內蒙啟程脫貧攻堅中,領跑獨特的脫貧之路。 通遼扶貧的「三駕馬車」,是以精神文化為主軸,為貧困者建立脫貧信心,增強脫貧的內生動力;以綠色生態為保障,增收致富不損害環境,通遼保有青山綠水的自然活力不動搖;以產業發展為核心,通遼扶貧以產業帶動,重在提升「造血」功能,儘量減少「輸血」救急。每個生動鮮活的「通遼案例」,幫助貧困群眾塑造生產動力、脫貧底氣、致富能力,譜寫著新時代下的通遼扶貧樂章。 通遼市曾經被內蒙古自治區列為四個貧困人口較多的地區之一,根據資料顯示:2016年底,內蒙古貧困人口主要分佈在赤峰市、烏蘭察布市、通遼市、興安盟四個地區,有貧困人口47.4萬人,佔全區貧困人口的85.3%,其中通遼貧困人口約佔全區的24.4%,是扶貧任務較為艱巨的地區。 經過一輪攻堅,通遼取得扶貧工作顯著成效,已然走在全區前列。目前,通遼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已下降到2018年初的5.7萬人,佔目前全區貧困人口的15%,與2016年底相比減少接近42%,貧困發生率由4.8%降至2.87%。資料顯示,2017年內蒙古自治區整體減少脫貧人口20萬,而這一年,通遼成功幫助4.8萬貧困人口實現脫貧,佔總體的24%。依2017年的脫貧速度,通遼完全有底氣贏得脫貧攻堅戰。 談起脫貧致富,科爾沁左翼中旗舍伯吐鎮的孫永軍有很多話想說。以前打零工,孫永軍並沒有什麼致富的路子,過著和周圍人相似的生活,他和妻子兩人一個月賺4000元,只能勉強維持一家五口人溫飽。慢慢地,看到周圍人通過各種途徑富裕起來,住上了小樓,開上了私家車,孫永軍坐不住了。所幸,當地政府已經將他列入重點幫扶對象。依托成峰牲畜交易市場這一平台,支持他購買肉牛發展養牛。 2017年12月,孫永軍從市場貸款了10萬元,購買15頭小牛開始育肥,一個月後轉手在市場賣出,第一筆生意就淨入一萬元。有了資金後,孫永軍的養牛規模越來越大,今年年收入有望突破10萬元,徹底摘掉「窮帽子」。讓孫永軍最為感動的是市場不僅無條件為他提供資金、場地和設施的支持,更在他養牛遇到困難時專門派人上門指導,幫助他解決問題和疑慮。現在的孫永軍,對未來充滿信心,真正奔小康。

精神文化是貫穿始終的主軸

孫永軍的故事只是通遼脫貧致富的冰山一角,光是依托成峰牲畜交易市場養牛致富的農戶就有40多家,並將在今年年底提升至100戶。通遼千千萬萬貧困戶的生活正和七八月的草原一樣,綻放出最絢麗的色彩。 通遼市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東部,科爾沁草原腹地,是蒙古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是典型的農牧結合區。通遼是「中國草原肉牛之都」、「中國蒙醫藥之都」,下轄八個旗縣市區和一個經濟開發區,其中,科爾沁左翼中旗、科爾沁左翼後旗、奈曼旗、庫倫旗是國家級貧困旗,一直以來,通遼市都把脫貧攻堅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和第一民生工程,是當地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古人云:「人貧志短,馬瘦毛長。」很多時候,志窮、志貧才是最大的貧困所在。所以,精神扶貧是通遼貫穿始終脫貧攻堅工作的主軸。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只有讓貧困群眾的精氣神、意志力和能力不貧困,才能取得精神扶貧的成功,破解貧困地區產業發展難題。通遼不斷開展的精神扶貧工作,啟動老百姓的內生動力,挖去貧根,增強精準扶貧工作軟實力。 一提北方,人們「大口吃肉、大碗喝酒」豪邁直爽的形象躍然紙上,尤其是生活條件越來越好,在婚喪喜慶事宜上更能體現出這種熱情。大操大辦、酗酒賭博等不良風氣隨之滋生,也成為農村阻礙貧困人口內生動力主要因素。 奈曼旗發現這一問題,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找出12種主要不良風氣(現象)和落後習俗。在此基礎上,明確樹立小康理想高尚、家庭和幸福、社會風氣健康、學法知法守法等八個鄉風文明創建目標。探索形成「精神扶貧五個一」的工作機制,並以此推動移風易俗,樹立文明鄉風,讓貧困戶先精神上脫貧、文化上小康。 中央文明辦2018年4月17日出版的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簡報第九期,將四個精準脫貧攻堅戰的地方做法摘要刊發,以供各地學習借鑒,奈曼旗的精神扶貧工作機制榜上有名,為此,內蒙古自治區宣傳部長白玉剛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在全區推廣奈曼旗經驗。 「精神文明五個一」分別為一約,一講,一評,一榜,一特色活動。具體而言,一約就是修訂完善落實《村規民約》;一講是宣傳宣講理論、法規、政策、知識;一評是評議評選各類正能量模範典型;一榜是將各類正面典型張光榮榜上牆上網上媒體大力宣揚。此過程中始終貫穿、發動和運用各具特色的工作載體和村民集體文體特色活動。 制定《村規民約》並不太難,難的是如何讓老百姓真正接受。在義隆永鎮西地村,有關精準扶貧、村風建設、孝老愛親的話題被該村小劇團排練成為戲劇,不僅在村裏演,還到周邊旗縣、鄉鎮去巡演,形成了氛圍,給貧困戶正向激勵。「小劇團的成員都是業餘的,穿上戲服是演員,脫下戲服就是農民,精神風貌最先從演員們開始改變,再通過戲劇潛移默化影響百姓。」 田偉是小劇團的團長,也是村書記,他認為,將享樂、賭博等不良風氣及農村存在的遊手好閒、不務正業等行為搬到舞台上進行批判,老百姓更能接受,一遍不行就演兩遍,潛移默化影響人。例如自從劇團排演了《致富不能忘了媽》,整個村再也沒有出現過不孝敬老人的現象。 走進奈曼旗的廣大鄉村,會看到家家戶戶門垛上都掛著顏色、數量不一樣牌子,那是各級榮譽的象徵,有清潔之家、最美庭院,也有文明之家、道德模範戶。奈曼旗委員會常委、宣傳部部長李延輝表示,精神扶貧必須要抓住群眾的心理,對此,奈曼旗設計推出了一套逐級創建的體系,讓群眾只要順著台階走,達到要求,就能層層上樓,獲得榮譽。如今,截至2017年底,全旗共評選出各類典型戶94890戶。獲得榮譽的家庭,大多成為周圍村民羡慕的對象。 精神扶貧還要和群眾的榮辱觀相結合,李延輝舉例說明:在贍養老人方面,部分老人和子女分戶,自己便成為了貧困戶。對此,奈曼旗要求子女每年要支付1800-2600元不等的贍養費,否則村委會將進行批評教育,甚至代表老人提起訴訟。「實際上很少會走向法庭,經過宣傳教育後,大多老百姓都會自覺贍養好老人,讓敬老孝老美德重新回歸。」李延輝說。 如今,村民們將北方人的熱情豪爽都投入到學習致富技能和集體文化體育活動中去了,大操大辦、攀比吃喝和鋪張浪費的現象少了。從資料上看,全旗農民戶均節約各類禮金和宴席開支3100元,有831戶非建檔立卡貧困戶子女為建檔立卡貧困戶父母提供了贍養費,實現直接減貧。 [caption id="attachment_21820" align="aligncenter" width="755"]
西地村書記田偉在整理戲服[/caption]

扶貧幹部要有接地氣的智慧

羊群不能沒有「領頭羊」,精神扶貧也不例外。從困難原因的識別,到精神扶貧專案的開展,到脫貧致富手段的傳遞,廣大扶貧幹部當起了「領頭羊」,引領困難群眾脫貧致富,通過不斷的實幹和巧幹,通遼湧現出了一個個的「點子王」,用更接地氣的智慧開展精神扶貧,為脫貧攻堅搭橋鋪路。 白音他拉蘇木希勃圖村是奈曼遠近聞名的「帳本村」,村裏有個「帳本博物館」中擺滿了大大小小、形狀各異的家庭帳本。隨便翻開一本,就能看到這個家庭每一年詳細的收支情況。從一日三餐開始,到買車、蓋房,他們將每一筆收支分類別、分顏色記在賬上,根據帳本來調整自己的消費結構,把錢花在最有用的地方。 「時間長了大家就發現,這些勤儉持家、會過日子的『帳本家庭』生活真的要比其他村民好!」該村黨支部書記張強正在全體村民中推廣以「扶貧扶智,勤勞致富,科學理財,勤儉持家」為內容的家庭帳本,讓全村人都學會記賬,把日子過得更精細。為了推廣家庭帳本模式,他多次召開全民大會,引導村民學會理財、認真記賬,還在村裏開展「家庭帳本」評比活動。 如今,希勃圖村家家都有帳本,家庭記賬模式已經成為村民擺脫貧困的內生動力,大部分村民都通過勤儉持家過上了幸福生活,每年戶均收入都在二萬元以上,有80%以上的家庭擁有小轎車;2017年村裏集體收入達到61萬元。 在開魯縣,鄉風文明被印成了宣傳手冊,各駐村工作隊及包聯幹部人手一冊,通過入戶宣講,引導群眾移風易俗、勤勞致富。今年1月份剛由縣住建局住房保障辦選派到麥新鎮蘭家堡村任第一書記、工作隊長的田大鵬一投入扶貧工作,到農戶家裏拉家常便成為他幾乎每天都會做的工作。 拉家常是為了將心比心,也為了百姓能更好地移風易俗。田大鵬常常把自己放在貧困戶中間,也瞭解到了貧困戶的所想、所需,他幫他們理清思緒,抓住問題根源,再根據農戶的實際情況做工作,更有效地開展扶貧。 半年的時間,田大鵬的扶貧工作取得了成效。蘭家堡村的貧困戶由17年末的89戶減低至如今的八戶,而這八戶也都各自領取了貼息貸款,有了產業支撐。「我們的目標,是這八戶貧困戶在年底之前全部脫貧,實現蘭家堡村無貧困目標。」田大鵬說。 如今,像田大鵬這樣的駐村幹部已經成為了脫貧攻堅生力軍,扶貧一線成為了錘煉幹部、培養幹部的主戰場,累計向1878個有貧困人口的嘎查村派駐駐村幹部、幫扶責任人8131人,實現了626個貧困村五人駐村工作隊和1252個非貧困村幫扶責任人「兩個全覆蓋」,結對幫扶近七萬戶貧困人家庭。 [caption id="attachment_21821" align="aligncenter" width="783"]
希勃圖村的家庭賬本[/caption]

良好氛圍為脫貧提供動力

「不怕山高路遠,只怕途中偷懶。」扶貧工作最怕的就是基層的「等靠要」心態。貧困戶沒有志氣、不思進取,外出打工嫌遠,田裏勞動嫌累,有正常勞動能力卻在家躺著吃低保,又怎能指望增收致富。這也恰恰說明了脫離了精神扶貧,脫貧攻堅只是「空中樓閣」,脫貧成果是無法得到持續和保證的。 如今,通遼的模式,正逐步破除了貧困戶「等靠要」思想,又「要我脫貧」轉變成「我要脫貧」,這種共識的形成,對貧困戶而言,意味著內生動力,表明著目標方向,是實現脫真貧、真脫貧最有力的保障。扶貧先扶志,志堅事不難,也正是由於精神扶貧的力量在這座城市不斷加強,才使得扶貧攻堅工作能夠切實取得成效,提高百姓的生活水準。 在通遼調研精神扶貧工作時發現,各旗縣通過制定完善《村規民約》,向不良風俗、不贍養老人、人情攀比、賭博迷信等行為宣戰。通過尊老愛幼,不操大辦,甚至是少打麻將、打掃好自家庭院這樣的小事上做起,讓老百姓慢慢樹立起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和良好的生活習慣,以及勤勞致富的志氣,內生動力有了,脫貧辦法也因此多了起來。 其中,評比的力量激發的是貧困戶的榮辱觀和信心,形成一家比一家乾淨,一戶比一戶能幹,群眾相互「攀比」脫貧的氛圍。「領頭羊」讓黨員幹部在基層與農牧民群眾同甘共苦,因人制宜,尋找最佳的脫貧辦法。在此基礎上,老百姓有了動力,形成「我要脫貧」的價值觀,通遼精神扶貧正在形成一套制度,為貧困群眾脫貧致富、持續發展提供不竭動力。 [caption id="attachment_21822" align="aligncenter" width="791"]
霍林郭勒的草原[/caption]

綠水青山守住通遼金山銀山

如果說精神扶貧是心智富礦,生態就是扶貧的金山銀山,惟「青山常在,綠水常流」能讓扶貧成果持續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囑託,要「把內蒙古建成我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堅守「生態、發展、民生」三條底線。為此,通遼市形成了「北保護、中節水、南治沙」生態建設戰略和生態扶貧的工作部署,加大生態建設保護和修復力度,推動綠色化發展,讓貧困人口在生態建設保護修復中增收致富,在擺脫貧困中不斷增強保護生態、愛護環境的自覺性和主動性,用綠水青山守住通遼的金山銀山。 霍林郭勒市位於科爾沁草原腹地,是一座先建礦、後建市,因煤而建、緣煤而興的新興工業城市,霍林郭勒境內探明煤礦儲量達119億噸,是個名副其實的「煤城」。 曾幾何時,霍林郭勒對環保重視並不夠,若把車停在外面,第二天一早,車上面就有一層厚厚的顆粒和灰塵。三年前,霍林郭勒提高了生態環保工作的政治站位,高度重視,採取了一系列環保措施,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取得了顯著成效。「煤城」變身為「綠都」,天天藍天白雲,轉變之大讓人驚歎。霍林郭勒市委書記張鴻福十分努力,他表示,霍林郭勒只有把綠水青山穩固住,金山銀山才能持續。 「如果光靠挖煤賣煤,是不可持續的,所以我們一直在努力改變這樣的傳統方式。」張鴻福介紹,霍林郭勒工業經濟對煤炭的依賴度由68%下降到15%,基本上改變了靠煤吃飯的方式。走出了一條「煤電網鋁加」迴圈經濟產業創新路子,即利用低熱值褐煤發電、打造低電價優勢——構建(風光火)多能互補、(網電與自備電)多點支撐、(蒙東網、蒙西網與蒙東能源微網)多網運行、(外送與就地鋁冶煉)多元消納電力格局——以鋁水直供加工高端鋁材產品——廢棄資源迴圈再利用。這一做法被命名為「霍林河模式」,霍林郭勒也被評價為最適合發展煤電鋁產業的地區。 產業轉變了,環境變好了,生態文化旅遊業自然也更有市場,「遊在景區,住在民宿」的方式在霍林郭勒火了起來,越來越多的貧困戶借助民宿旅遊,分享更多的發展紅利。今年上半年,霍林郭勒共接待遊客12.64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0.71億元,拉動就業1000餘人次。 [caption id="attachment_21826" align="aligncenter" width="804"]
40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情侶來到通遼[/caption]

沙土裏種出扶貧新路子

奈曼旗曾是中國第一批貧困旗縣之一,也是科爾沁沙地荒漠化較為嚴重的旗縣之一。這裏曾經有著嚴重的風沙危害,生態環境脆弱成為制約當地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瓶頸,如今卻走出了一條「利用當地植物資源探索可持續固沙技術與模式、利用特色農牧產品推動發展」的脫貧致富的路子。 由8.9%到30.81%,奈曼旗森林覆蓋率發生著質的變化;年均造林19.5萬畝,森林總面積達375萬畝,累計完成沙地綜合治理330萬畝;專案區植覆蓋度由治理前的21%增加到現在的37%。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局面得以控制,有效保證了農牧業穩產高產;生態環境、農牧業生產條件得到極大改善,不僅讓奈曼變得更加宜居,也讓當地老百姓借助生態實現脫貧致富。 這裏的土地以沙土為主,以前大多種植玉米,產量低效益差。經過市場調研和分析,奈曼依托農業綜合開發調整種植業結構,近年來大力發展蒙醫藥產業,實現種植、加工、銷售一體化。2015年奈曼通過實驗種植60餘種蒙中藥材品種,因地制宜選出21個主打品種,今年蒙中藥材種植面積將達到15萬畝。 藥材種植已成為奈曼旗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新路徑。並通過「政府+企業+農戶」、訂單回收等創新模式開展蒙中藥材種植示範,帶動脫貧攻堅和健康中國建設。 [caption id="attachment_21819" align="aligncenter" width="777"]
「一帶一路·敖包相會」迎賓現場[/caption]

產業「造血」實現良性迴圈

扶貧如同治病救人,不僅需要「輸血」,還需要讓貧困戶擁有自我「造血」的能力,產業脫貧的目的便是如此。只有以產業發展為核心,讓百姓獲得持續性的收益,扶貧工作才能有保障、穩得住。 通遼將產業脫貧作為治本之策,積極發展優勢產業,實現有勞動能力貧困人口有產業、無勞動能力貧困人口與分紅,打出一套產業扶貧組合拳,取得了一系列成果。2017年,通遼有四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發展實現產業脫貧,如今實現了90%以上貧困人口通過產業鏈帶動脫貧、邁向小康。 巴嘎塔拉蘇木烏日都巴嘎布拉格嘎查村民韓寶玉是2016年建檔立卡的貧困戶,過去一家三口僅靠種植10多畝地為生,由於土質較差,遇上年景不好時,年收入甚至不足2000元。後來,在村黨支部書記、養牛合作社社長劉金山的帶動下,韓寶玉萌生了養牛的念頭,卻苦於沒有資金。2017年,韓寶玉用旗裏協調的五萬元扶貧貼息貸款購買了七頭牛,在合作社的技術指導和幫扶下,年底賣了三頭牛,收入二萬多元,加上在合作社打工的三萬多元收入,當年就實現了穩定脫貧。現在的韓寶玉,逢人就講養牛的好處。 「按照每個貧困戶用五萬元貸款購買七到八頭牛計算,三年後能發展到20多頭,賣掉其中10頭牛能盈利約10萬元,還完五萬元貸款,貧困戶還有五萬元發展資金和10多頭牛,能有效保障貧困戶穩定脫貧,不返貧。」劉金山說。 科爾沁左翼後旗是「科爾沁黃牛」和「中國西門塔爾牛」的主產區。黃牛產業是該旗農牧民增收致富的主導產業,也成為貧困農牧民的內生動力。目前,該旗創新構建以政府貼息、企業擔保、群眾聯保等方式為主的扶貧資金保障體系,做到了貧困戶養牛貸款全覆蓋,以扶貧貸款為支撐、以配套服務為保障、以利益聯結為抓手,探索出多種養牛扶貧新模式。目前,有1.06萬貧困戶養牛脫貧,佔脫貧戶的72%。貧困戶(含已脫貧戶)養牛6.18萬頭,人均養牛二頭,形成「科左後旗黃牛產業精準扶貧模式」。 當然,養牛也是一個「細緻活」,並非人人都能勝任。科左後旗根據貧困戶的能力,精分為「能貸能養」「能貸不能養」「不能貸能養」和「既不能貸又不能養」四種類型,推行自養、托養、代養等養牛模式,實現因戶施策、措施到人,貧困戶養牛的頭均收益達到0.2~0.4萬元。

貧困戶也可共用旅遊紅利

旅遊的扶貧文章也大有可為,悠久的歷史給通遼留下豐富的文化和旅遊資源,「一帶一路·敖包相會」讓來自海內外的嘉賓遊客為此讚歎不已。這在通遼市旅遊發展委員會主任徐浩濤看來,還有著另一層重要意義,就是帶動扶貧工作的開展。 「通遼市已有建檔立卡1192戶、3225人通過發展旅遊相關產業脫貧,接下來,我們希望將更多通遼的文化融合在景區以及商品中來,推動旅遊發展,帶動老百姓增收。」徐浩濤將旅遊扶貧看成是產業扶貧中最可持續的方式之一,對此充滿信心。 他介紹,旅遊扶貧在通遼主要有四個形式:一,為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提供更多工作崗位;二,通過旅遊商品的方式帶動扶貧、脫貧;三,貧困戶可以通過農家樂、牧家樂的方式參與經營;四,鼓勵貧困戶用土地入股景區,參與景區營利分紅。 景點區受歡迎,通遼的「非遺」專案、旅遊文創產品也成為越來越多人的關注的對象。這屆敖包相會上,通遼的一項非遺專案——蒙古耳枕就吸引不少圍觀者,大家對做工精細的枕頭紛紛點贊。 這個專案的傳承人牟春玲介紹,耳枕的六個面各有一個孔,側身睡時,耳朵放在孔裏,躺此枕不擠壓耳朵,同時,耳枕四面通風,內芯是野生的蕎麥殼,能夠疏通血管、改善睡眠、按摩頸椎,與中醫上「涼頭暖腳」之說恰好吻合。 牟春玲與耳枕結下了不解之緣出於一個偶爾的機會。2009年,全家為母親過八十歲大壽,她的姑姑送給母親一個親手製作的簡易小耳枕,讓牟春玲眼前一亮。後來 ,姑姑就成為了她第一個老師,為了製作出更為精巧的耳枕頭,牟春玲走訪了很多博物館,也向不少老藝人拜師學藝,並將這些技藝一一收集整理,又加上了自己創新的款式,並給這些枕頭貼上了新的名字:「孝莊枕」。 2011年,牟春玲注資30餘萬元,創辦了孝莊家居用品有限公司,形成了產業。現在,她正以此為依托,用自己精湛的手工技藝為當地婦女開展刺繡技術培訓,為她們帶來了可觀的收入,並讓更多的貧困婦女受益。

「三駕馬車」齊打脫貧戰

可以看出,走在通遼扶貧攻堅路上的「三駕馬車」正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只有以精神文化為抓手,發揮出草原的生態區域優勢,以綠水青山帶動金山銀山,最後還要幫扶到點子上,做大做強一批特色扶貧產業,才能變「輸血」為「造血」、真正幫助貧困群眾實現脫貧致富。 八月,是草原最好的季節,通遼市「一帶一路·敖包相會」國際文化旅遊節活動拉開了帷幔。敖包相會是通遼一年一度的傳統歡樂日子,今年更成為展示脫貧致富的豐收盛會。既是歡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40對情侶及國內外嘉賓遊客千人來訪的喜悅,也是通遼逐步走向國際化、成為「一帶一路」新時代草原名城的喜悅,更是草原人民脫貧致富,迎接幸福生活的喜悅。 在通遼調研扶貧工作,眼中看到的是多不勝數的亮點和特色,感受到的是不斷創新的工作舉措和方式方法。更讓人感慨的是,通遼可持續的扶貧工作機制正愈發完善,扶貧氛圍愈加濃厚。在脫貧攻堅步伐明顯加快的當下,2020年通遼實現現行標準下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旗縣全部摘帽的目標指日可待!■]]]]> ]]>

(Visited 108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