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約奧運上的香港代表團 自2004年雅典奧運會起,中國的奧運冠軍們在賽事結束後訪港成為這場體育盛宴接近尾聲時的經典一幕。這「經典的一幕」對於生活在「一國兩制」下的香港人來說,也是一種典型的「愛國教育」範式,中央和特區政府希望藉助國人對奧運熱情的餘溫,趁熱打鐵地喚起港人對中國的愛國熱情。但在香港本土主義甚囂塵上的今天,這種「教育」還有用嗎?目前可以確定的是,香港的本土組織已經事先張揚要在本週日奧運冠軍來港時發起示威,考驗著執政者化解尷尬的智慧。 時鐘撥回到12年前。 2004年,雅典奧運會結束,中國勇奪32塊金牌,收穫63塊獎牌,在獎牌榜上佔據世界第二,振奮人心。那時,擁有68名成員的中國代表團來港,引頸以盼的香港人夾道歡迎,那時的香港人是真心實意地歡迎中國奧運軍團,也希望奧運軍團的精神為這個被「非典」打擊到幾乎一蹶不振的香港註一劑「強心針」,香港人中國身份認同出現了上揚的苗頭。這是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社會與政治發展研究中心發布的港人身份認同調查所給出的客觀反映。這份調查以香港的中老年人(30歲以上)和青年人(18至30歲)為調查對象,力求能夠客觀反映出香港人對中國的國族認同的情況。 根據近年來以該調查為基礎所繪製的曲線表明,自2000年後,香港人對中國的身份認同感在劇烈波動,於2004年4月跌至歷史低點,28.5%。分析家認為,這與「非典」的關係很大,當年無論是中央還是在廣東地區主政的官員在信息上的管控讓非典疫情嚴重擴散,最終蔓延至香港。那年,香港因非典死亡299人,港人在這個問題上的憤恨至今仍未消弭。 0925-00407-005b1
「非典」爆發對香港打擊沉重 但那時的香港回歸不久,老一輩港人對內地的各種情結,受回歸效應影響,使得港人民族情緒獲得上揚,在遭遇非典打擊時,香港人也顯露出與內地民眾「抱團」的趨勢。碰巧,中國奧運軍團在2004年的勇猛奪金也讓整個中國,包括香港,看到了中國振奮的氣勢,香港人的民族認同一路走高。 隨後的幾年,儘管曲線有所波動,但仍保持走高的基本態勢,在2008年的地震、奧運等國家大事面前,港人對中國的身份認同更加強烈——根據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社會與政治發展研究中心的調查顯示,2008年,無論是香港的中老年,抑或是青年,其身份認同要么持續上揚,要么已達到新的歷史高點,41.5%。 2008年,跳水皇后郭晶晶可以說是見證陸港奧運情的一個標杆性人物。那年,中國以主辦方身份,在奧運廝殺中摘得51金,創造了史無前例的奪金數目,成績喜人。誠然,在2008年年初遭遇冰災和5月的汶川大地震打擊下,中國依然能夠一鼓作氣創造這樣的奧運成績殊為不易。香港人一方面在抗震救災之時傾囊相助,一方面也在奧運競賽中拼盡全力為中國喝彩,而在水立方奪金的郭晶晶後來還與香港著名企業家霍震霆的長子霍啟剛締結良緣,傳為一段佳話。事實上,當年奧運訪港團在8月底在香港大球場舉行的表演賽的賽票,2小時內一售即空,一度萬人空巷。 但這種勢頭在後來的幾年開始下挫,香港在09年「反高鐵」,12年「反國教」等政治化爭論過後,整個香港都蒙上了一層政治陰影,「泛政治化」極盡可能地成為這個城市的主題。實際上,在這番效應下,2012年,香港的中老年和青年人對中國的認同度低迷,其中青年認同度創下歷史冰點,9.5%。 2012年,倫敦奧運會中國摘下璀璨的38金,香港人李慧詩為中國香港隊奪得該屆奧運會的首枚獎牌,也是中國香港在奧運會歷史上的首枚自行車獎牌。但「香港人」這種標識象徵著本土意識的升起,也表示著香港即將爆發的劇烈政治矛盾。但不少香港人對這種政治表象進行回應,香港人看體育賽事並沒有附加太多的政治色彩,大家會拋離政治地欣賞自己熱愛的體育項目,而絕非主動將政治色彩凌駕於競技之上。 李慧詩在上屆倫敦奧運也是穿著灰色戰衣創造摘銅佳績。
李慧詩在倫敦奧運上穿灰色戰衣創造銅牌佳績 沒有誰可以否認,這幾年香港的政治漩渦愈攪愈烈,建制、泛民、本土和中間路線等不同派別的人士在立法會選舉和即將降臨的特首選舉等政治事宜中不斷攪動風雲。但另一個事實是,以市場經濟掛帥的香港,強調的是一種競爭意識,推崇「勝者為王」的法則,所以,也有分析家認為,香港人的奪金熱也只是在這種意識上的一種外在反應,切莫考慮太多政治因素。最近外媒撰稿人指出,香港人不關心中國奧運,這種先入為主的觀點似乎缺乏依據。 尖沙咀文化中心有不少年輕人逍宵排隊買飛。
不少人在尖沙咀文化中心通宵排隊買票看中國奧運冠軍 一個很好的證明就是,今年里約奧運會,即將到來的中國奧運軍團訪港之旅再度掀起港人熱情,也再度出現奧運表演賽票一票難求的情況。當然,執政者也無需將這種凱旋之旅附加太多的政治因素,應該讓疲憊的奧運冠軍們在香港這個自由聖地消退競賽帶來的疲憊。]]]]> ]]>

(Visited 76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