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生前好友、香港作家陶傑,據他轉述:先生聽著親友視像電話,含笑安詳而逝[/caption]

青年時代南下香港 眾多榮譽 獨愛小說家

先生一生頗為傳奇,身份眾多。一支筆寫武俠,一支筆縱論時局,享譽香江;少年遊俠,中年遊藝,老年遊仙;為文可以風行一世,為商可以富比陶朱,為政可以參國論要,但他最喜歡的還是作家的身份,曾公開表示“什麼榮譽給我,也不及小說家好。” 金庸1924年生於浙江海寧,查家為當地的名門望族,有“唐宋以來巨族,江南有數人家”之譽,清朝康熙年間查家進入鼎盛時期,以查慎行為首叔侄七人同任翰林。現在查氏家族還有兩位知名人物,南開大學教授查良錚(穆旦),臺灣學術界風雲人物、司法部長查良釗。出自浙江海寧的著名人物還有王國維和徐志摩。徐志摩是金庸的表兄,感謝海寧的一方沃土滋養了一眾文人,將他們帶到世界,為人類創造了絢爛的精神文明。 [caption id="attachment_22350" align="aligncenter" width="600"]
金庸生於著名的海寧査氏[/caption] 金庸與香港結緣要從1948年的說起,那年他在數千人的考試中憑藉優異成績脫穎而出,進入《大公報》做編輯,不久《大公報》香港版復刊,24歲的查良鏞被調來香港上任,用箱篋塞下幾件換洗衣物,匆忙奔赴上海機場,一摸口袋,發現身上沒有一分港幣,幸而鄰座同行借了他10塊錢港幣,方才能搭船過海,日後才知那日緊急關頭解囊相助的竟是時任香港《國民日報》社長的潘公弼。落地香港,一句白話也不會的他用帶有海寧口音的普通話告訴司機“去餐館”,司機竟錯聽成了“差館”(警署) [caption id="attachment_22351" align="aligncenter" width="942"]
2009年金庸回到《大公報》參觀報史館。1948年《大公報》上海館在應徵者中擇其優秀者10人參加筆試,查良鏞先生從100多名應徵者中脫穎而出[/caption]

金庸開創新武俠小說 風靡香港社會

 眾所周知,香港人把金庸當成“大俠”來膜拜。武館,又稱功夫館,在香港根深蒂固。20世紀50年代香港武館林立,不同武館弟子操練不同流派的功夫,其中以詠春拳派和少林派最為人所知。今天沙田的香港文化博物館門前仍豎立著兩人高的李小龍銅像,公園裏晨起操練太極、劍法和拳術的老者隨處可見。 早在金庸進行武俠小說創作前的民國時期,香港人就熟悉黃飛鴻、葉問和洪熙官等人物,當時香港的各大報刊也連載舊武俠小說,但大多是粵語方言,主題局限於地方武林恩怨和私家情仇。1953年,香港兩位著名的拳師(一個是太極拳掌門人吳少儀,一個是白鶴派掌門人陳克夫)決定比武打擂,但香港當時規定不允許私下搭擂臺,兩人的好友澳門名士何賢先生允諾二人,在澳門新花園設擂臺比武。 [caption id="attachment_22354" align="aligncenter" width="260"]
香港兩大拳師在澳門新花園搭擂臺比武,沒想到催生出金庸《書劍恩仇錄》[/caption] 香港市民對這場比賽萬分期待。《號外》雜誌的總編輯羅孚決定趁此機會,決定做一個武俠小說連載,促進報紙銷路。羅主編找來查良鏞,邀他給《香港商報》寫連載的武俠小說。他自取筆名金庸,將童年在海寧老家乾隆皇帝所造的石塘邊露營,整合關於乾隆的稗史寫成了《書劍恩仇錄》,迅疾在香港社會引起了劇烈反響。 這也帶動了20世紀50年代中期香港武俠小說的重新崛起。不過,它以一種新的面貌出現,即以金庸和梁羽生為代表的“新武俠小說”時代,兩人志趣相投,進行文學創作時,相互間也有很多砥礪,查良鏞稱梁羽生為“梁兄”。這一時期,香港的文化氛圍也發生了劇烈的變化,處在副刊小說高度市場競爭的媒體環境裏。金庸作品在香港大受歡迎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要從金庸作品語言說起。金庸的武俠小說以純粹漢語書寫,每一章節讀起來猶如一篇優美的散文,達到了錢鐘書先生所言“清通”境界,無雜質,通透曉徹。當時的香港人看到如此規範清通的文學語言,覺得新鮮又吸引人,讀者極易在語言表達的魅力下讀完整部作品。 其次,在藝術手法上,金庸小說汲取了我國古代章回小說的形式和思想精華,又借鑒西方現代派的表現手法,間有詩詞歌賦、琴棋書畫和典章文物、歷史名人、內地風光,大大慰藉了香港移民“北望神州”的文化鄉愁。 更為重要的是,金庸小說大大開拓了香港人的閱讀空間和想像邊界。他的武俠小說不僅涉及江湖,也涉及江山。我們跟隨《書劍恩仇錄》的陳家洛從回疆戈壁遊歷至秀麗江南,跨越中原的華山、嵩山、蘭封、泰山,抵達北京紫禁城、東北長白山;也跟隨《射雕英雄傳》的郭靖,從蒙古大漠來到中土江湖;還跟隨《天龍八部》的蕭峰,壯遊遼闊的大理、西夏、宋朝與遼國,或者《鹿鼎記》裏的韋小寶,去往山海關、紫禁城、江南,遠赴臺灣和莫斯科。 這些小說,在20世紀50至60年代它所風靡的香港社會,以及從香港輻射出去的東南亞和世界華人群體中,勾勒出一個磅礴的、史詩般的民族想像。在香港新武俠小說界,金庸無疑是一代宗師。

大俠成就幾代港星 創立《明報》

  金庸不僅在文學領域為香港乃至世界讀者營造了一個又一個詭譎莫測的武俠世界,塑造了眾多性格各異、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更是帶動了香港武俠電視電影業的繁榮,包括《射雕英雄傳》、《天龍八部》、《神雕俠侶》、《鹿鼎記》和《笑傲江湖》在內的多部作品被改編為影視劇,一批香港演員憑藉飾演劇中角色被觀眾熟知。 昨日,曾在95版《神雕俠侶》中飾演楊過的古天樂在社交平臺發文悼念,稱自己心情難過,很榮幸出演其筆下人物。 古天樂稱“下午收到金庸先生離開的消息,心裏當然很難過,但我們不妨用另一個角度看,就看待成這位大俠已經正式超脫紅塵俗世,徹底退隱江湖。我作為一個演員,曾經演出過他筆下的楊過,這是我深深的榮幸。大俠的精神永遠長存在他作品之中。 [caption id="attachment_22355" align="aligncenter" width="600"]
古天樂社交網站留言悼念金庸,稱“俠客再見,精神永存”古天樂95版《神雕俠侶》飾演楊過[/caption] 金庸病逝,曾演過電視劇版楊過的劉德華說“金庸老師是一個武俠小說世界的奇人,自己能夠演出他筆下的角色楊的劉德華說過,是一個緣分。當年成立 ‘天幕’的創業作《91神鵰俠侶》,也是金庸老師將其小說作品《神鵰俠侶》給自己的電影命名。其實一直以來都關心他的身體狀況,他的離世絕對是武俠世界的一個大損失,願他一路走好,其家人亦能節哀。” [caption id="attachment_22356" align="aligncenter" width="1000"]
劉德華和陳玉蓮版《神雕俠侶》[/caption] 曾參演金庸改編作品包括《鹿鼎記》、《俠客行》、《倚天屠龍記》,電影《東邪西毒》等影視作品的梁朝偉說:“我都是查先生的書迷,好幸運能夠演過他筆下的人物。查先生一路走好。” [caption id="attachment_22357" align="aligncenter" width="1080"]
梁朝偉版《俠客行》[/caption]
70後的童年,由他的武俠小說組成,80後、90後的暑假時光,都在以他小說改編的武俠電視劇中度過。《鹿鼎記》中陳小春飾演的亦正亦邪的韋小寶是金庸武俠小說中里程碑式的人物,韋小寶來自底層,雖是令人頭疼的無賴,但從不出賣朋友,重情重義,好色但對每段感情認真投入,這樣一個喜劇感的角色,使得人物形象更加豐滿可感。 除了男演員,通過金庸作品改編的影視劇讓我認識了眾多靈氣十足、溫柔美麗的香港女演員。 [caption id="attachment_22360" align="aligncenter" width="600"]
趙雅芝在《倚天屠龍記》中飾演周芷若[/caption] [caption id="attachment_22361" align="aligncenter" width="640"]
汪明荃曾演出金庸名作《倚天屠龍記》趙敏一角,趙敏美麗有野心又工於心計,她說:“金庸先生好有才華,在文學方面有好大貢獻,又辦報紙。他的作品影響全世界有華人的地方。”[/caption] 1959年,金庸創辦《明報》,報紙發行初期銷量慘澹,金庸直接將《射雕英雄傳》在明報上連載,在一眾小說迷的追捧下,銷量達到6000份,明報在香港打開局面。除去作家這一身份,査先生也是一位成功的商人,明報註冊資本僅僅10萬元港幣,1992年,《明報》年利潤已經達到一億港幣,金庸以12億港幣的資產,名列香港百富榜第64位。 [caption id="attachment_22362" align="aligncenter" width="1080"]
金庸創辦的《明報月刊》[/caption] [caption id="attachment_22363" align="aligncenter" width="640"]
香港北角海邊,1966年明報遷至北角英皇道651號[/caption] 査先生離去 全城懷戀 昨晚,眾多武俠迷來到醫院門口緬懷一代武俠小說巨匠。偉大的文學家是令人尊重的,一部作品勾畫一個世界,築起一座城市萬千人民的精神世界,先生為香港人,乃至全球華人鑄造了武俠江湖、快意恩仇的天下。香港從媒體界到娛樂圈再到市民昨天和今天兩日以不同方式悼念査先生離世。正在日本訪問的香港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昨日(30日)對金庸離世表示了深切哀悼,向其家人致以深切問候。 [caption id="attachment_22364" align="aligncenter" width="1157"]
香港市民留言悼念大俠仙逝 轉自文汇報[/caption] [caption id="attachment_22366" align="aligncenter" width="550"]
今日香港多家媒體頭條悼念金庸[/caption] 香港文化博物館幾年前就專設金庸館完整還原金庸和他的武俠世界 [caption id="attachment_22367" align="aligncenter" width="1080"]
香港文化博物馆《笑傲江湖》手稿[/caption] [caption id="attachment_22368" align="aligncenter" width="1080"]
金庸迷的念想!香港文化博物館"金庸館"曾斥資1000萬港元還原武俠世界[/caption] 林鄭月娥大贊“查教授學識淵博”,作為“著名武俠小說作家,其作品承襲中國古典文學傳統,糅合歷史與文化,膾炙人口,深受世界各地華人喜愛”,“對傳承中華文化有莫大貢獻。” 正如特首所言,査先生文如其人,他又何嘗不如其筆下的郭靖、喬峰等大俠般“胸懷天下,為國為民”。 香港回歸之前,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曾邀請金庸到港督府會見,希望金庸支持英國人不歸還香港,被金庸一口拒絕;1985年,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成立,金庸擔任基本法政治體制起草小組港方負責人兼經濟體制起草組成員。1988年,他又與愛國實業家查濟民提出“雙查方案”,為香港的順利回歸做出貢獻。 這樣一位學識淵博的文學巨匠也是勤奮謙遜的,金庸從1955年開始至1970年代,總共寫了14部武俠小說,保守估計他的小說全球發行量已超過3億冊,翻拍或者跟他作品有關的電影電視粗略統計超過100多部。白天寫社論:國際局勢,波譎雲詭,指點江山;晚上寫小說:江湖恩怨,兒女情長,愛恨糾葛。社論2000字,武俠小說5000字,日更20年。如此高產的創作數據恐怕令當今的許多作家和網路寫手都自愧不如,査先生在2005年獲得劍橋大學頒佈贈的榮譽博士後,認為自己求的是學問,而非學位,繼續以81歲高齡向學校申請入學,攻讀下歷史學碩士及博士。 [caption id="attachment_22369" align="alignnone" width="252"]
金庸81歲高齡攻讀劍橋歷史學碩士和博士[/caption]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寶劍尚未出鞘,江湖再無金庸。今天,讓我們共同懷念香港文學巨匠,査先生一路走好!  ]]]]> ]]>

(Visited 91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