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舒吉被害事件後,沙特陷入嚴重的輿論危機。美國、歐洲各國雖然表面上高聲譴責,但為保護自身的經濟安全利益,壓制俄羅斯,依然會極力維持與沙特的關係。

居住在美國的沙特記者卡舒吉,在沙特駐土耳其伊斯坦布爾領事館被殺害已有兩個多月。 土耳其有關方面披露,卡舒吉是由沙特派出的15人小組勒死在領事館內的,屍體被肢解藏匿。英國獨立媒體《中東之眼》則曝光說,在卡舒吉遇害當天,殺害卡舒吉的人曾七次和王儲辦公室通電話。他們砍下了卡舒吉的手指,並帶回迪拜交給了王儲穆罕默德·本·薩勒曼。該媒體還引用薩勒曼常說的話,「砍斷批評他的作家每一根手指」。卡舒吉事件幕後策劃者的指向已很清楚。在國際社會的強大壓力下,沙特政府承認了卡舒吉被害的事實並表示要徹查到底,但極力否認此事與王室、特別是與掌握實際權力的王儲有關。 相信土耳其政府掌握了大量且真實的細節,作為中東大國,為爭地區老大,土沙早有不睦,艾爾多安抓住了機會,態度非常強硬。10月22日艾爾多安在議會發表講話時說,「土耳其情報與安全機構掌握的證據表明,此次謀殺是有預謀的」,「沙特政府必須承認實施了此次謀殺」。 沙特因其在中東獨特的地緣戰略位置和能源大國地位,是美國、歐洲的傳統盟友。用極其殘忍的手段殺害一個持不同政見的記者,暴露了沙特在封建君王制度下,獨裁、殘暴和最黑暗的一面。持續發酵的卡舒吉事件,已形成一個巨大的地緣政治漩渦,考驗著被捲入其中的沙特和西方國家。高舉民主自由價值觀大旗的美國、歐洲,紛紛做出了絕不容忍的表態,沙特則對西方的制裁聲音則給予了較強硬的回應。

沙特是美中東的主要支柱

事態還在發展,沙特與美、歐西方國家的關係會因此緊張下去進而崩盤嗎?答案應該是否定的。卡舒吉事件,不會成為沙特與西方國家的「分水嶺」。 在美國的中東棋局中,沙特長期以來是重要的戰略盟友和地緣政治工具。冷戰時期,美國因全球霸權和地緣政治、安全、石油利益的需要,超越意識形態、社會制度和宗教信仰,把沙特作為戰略盟友;而沙特為了抵抗無神論的蘇聯在中東擴張,積極向基督教的美國靠近,雙方因各自戰略需要建立了特殊關係。基於此,美國對沙特的宗教專制制度採取了溫和和包容的態度,支持沙特王權的穩定是一項長期政策,沙特則對美國維護中東核心利益給予了積極配合。 上世紀80年代,為搞垮蘇聯,在美國授意下,沙特利用其中東能源大國地位,打壓國際油價近10年低位運行,對嚴重依賴石油出口的蘇聯造成毀滅性打擊。冷戰結束以來,美沙關係沒有本質性變化,即使「911事件」與沙特脫不了干係,美國也沒有打算改變對沙特的外交政策。 卡舒吉事件,的確給特朗普政府出了一道難題,白宮面臨著來自議會、媒體、國民以及國際社會的多重壓力,特朗普也對沙特說了一些重話,但即便如此,特朗普也不會對沙特有實質性制裁。因為在當前的中東地緣政治博弈中,美國要對伊朗的進行打壓和制裁,要主導敘利亞戰後政治版圖的劃分,要確保以色列的安全,整個中東戰略目標的實現,沙特發揮著支柱性作用。失去沙特這個傳統戰略盟友,美國將喪失重大戰略利益和商業利益。特朗普已明確表態,不會取消沙特1100億的軍火大單。白宮對沙特的所謂制裁一定是高高舉起,輕輕放下,配合沙特演好「嚴懲替罪羊」的戲碼。這應是美國政治核心層和華爾街老闆們的基本立場。

歐洲在沙特有重要利益

歐洲對民主、自由的理解和追求,比美國更有歷史、更為前衛。歐洲媒體普遍對沙特這個宗教威權國家看不上眼,英國《經濟學家》雜誌的「民主指數排行榜」上,在全部167個國家的排名中,沙特排在第160位,足見歐洲人對沙特有多麼不喜歡。 卡舒吉事件後,德法英三國外長聯合聲明予以「嚴厲」譴責。歐洲議會以325票贊成、1票反對、19票棄權的絕對優勢,通過不具備強制力的決議,呼籲歐盟成員國凍結對沙特的軍售。接下來的情況是,只有德國總理默克爾宣佈,如果得不到沙特的一個全面解釋,德國不會與沙特進行武器交易。而法國總統馬克隆卻是另一番表態,「對利雅德的軍售與卡舒吉事件無關,不應混為一談」。西班牙首相桑切斯表示,西班牙會繼續完成對沙特的軍售訂單。由此可以看出歐洲與沙特關係,原則歸原則,利益歸利益,原則讓位於利益。沙特有豐富的石油和大把的金錢,這是歐洲不能丟棄沙特的根本原因。歐洲的軍火商們和美國一樣,不會隨意丟掉沙特這個大金主。沙特還是歐洲巨大的商品消費市場,年消費額高達近百億美元。 另一方面,歐洲的安全也依賴沙特。伊斯蘭教極端派別瓦哈比派發端於沙特,沙特不但為伊斯蘭恐怖主義勢力提供了理論,沙特的富商甚至王室還秘密向恐怖組織提供資金。911事件的18名主犯中有15人來自沙特。近年來,歐洲恐怖活動頻發,如果因卡舒吉事件和沙特反目,沙特放鬆了對國內極端勢力的管控,中東穆斯林國家的反西方情緒會持續高漲,歐洲將長期被恐怖主義的陰霾所籠罩。

俄羅斯因素使西方拉緊沙特

中東是俄美及西方戰略博弈的主要戰場。冷戰時期,沙特堅定地站在美國西方一邊,西方會銘記這一歷史功績。2015年俄羅斯軍事介入敘利亞內戰以來,中東戰略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俄羅斯與伊朗、敘利亞、伊拉克和土耳其,形成了階段性利益聯盟,越來越佔據主導地位。 由於美國、歐洲在中東被邊緣化,以及特朗普中東政策的不確定性,也使沙特開始調整固守的反俄立場。2017年10月,年邁的法赫德國王打破沙特與俄羅斯老死不相往來的慣例,不顧年邁體弱到訪莫斯科,還向普京發出了訪問邀請。俄羅斯也在積極拉攏沙特,卡舒吉事件發生後,俄羅斯僅僅表示遺憾。普京說,在調查結果出來之前,不能把原因直接歸咎於沙特政府,做出破壞兩國關係的舉動。為抵制10月下旬在利雅得舉辦的「未來發展大會」,西方許多政要和企業高管紛紛取消行程,但俄羅斯卻沒有改變高官與會的計劃。普京訪問沙特的計劃,也沒有因卡舒事件而取消或推遲。 俄羅斯拉攏沙特的意圖非常明顯。可以確定的是,在此情況下,美國歐洲更不會因卡舒吉事件與沙特鬧翻,而是一邊高聲譴責,一邊把沙特留在西方的陣營中。■]]]]> ]]>

(Visited 21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