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作家路平[/caption] 其中,作為主講者的台港經濟文化合作策進會董事長、台灣知名作家路平女士在現場做了精彩發言,受到現場參與者的關注。 據悉,路平女士的創作涉及社會、文化、性別、政治、人權等多個方面,無論創作的技巧、文字的錘煉,形式的多元、題材的縱深,都深具出入時空,開疆拓土的成就。其代表作有長篇小說《婆娑之島》、《行道天涯》、《袒露的心》,短篇小說《玉米田之死》、《百齡箋》、《凝脂溫泉》等,曾獲聯合報小說獎、時報散文獎、時報劇本獎、吳三連獎、金鼎獎等多種獎項。 路平女士的人生經歷也是豐富而具有傳奇色彩。她生長於台灣,求學美國,又曾在香港工作過七年,跨越了多座城市工作、生活的她,對香港至今有著難以割捨的情誼。在座談會上,她從台灣人和香港人兩種不同的身份,分析這兩個城市之間的共通點和優勢,娓娓訴說她對城市的種種感悟和體會,這場關於「心與城市的對話」或許對你我都有所啟發。

港台:從互相低估到相濡以沫

路平女士曾寫過一本《香港已成往事》,但對於她來說,香港從來不是往事。她說:“回到台灣後,每天都會想念,記掛香港”。談到香港和台灣之間的關係,她說:“儘管彼此的地理位置靠的很近,但又互相低估,看不到對方的好處。”香港曾有殖民地的身世,但也因此有著經濟上的優勢,台灣在她眼裏,就像是第三世界,低矮的房子,有點土氣;台灣看香港,由於原先教課書的關係,總覺得自己是中央是正統,是長江、黃河、是高山峻嶺,而香港,只是中國南方的一個邊陲城市。彼此都看不到對方真正的價值。 但近年來,逐漸有了改變。香港依然高效,進步,但傲氣漸收,而臺灣也逐漸認清自己只是一個四面環海的“番薯”形小島,原先以為的長江大河只是一條位於中部的濁水溪,香港和臺灣的心境都歸於樸素、平實,這樣的心境反而讓彼此有了更多深入瞭解的機會。瞭解彼此之間的不易,過去的身世、如今的挑戰、面對未來的惶恐。現在的狀態更多是相濡以沫。香港人去台灣,身處某條小巷,感受到她背後的歷史記憶和溫潤的臺灣生活。臺灣媒體近年來對香港的報導篇幅也大大增加,趨向客觀。在這十幾年中,彼此的理解,就這樣自然而然地發生了。

文化藝術成為港台溝通的橋樑

路平女士認為,在香港和台灣彼此瞭解的過程中,文化藝術充當了良好的促媒作用。文化藝術是心的故事,心靈的觸碰,「同理心」的產生讓瞭解更為深入。台灣在文化價值方面的優勢始終不輟,日益豐富,在她眼裏主要有三大特色: 青春無敵 「青春無敵」是臺灣最大的特點,臺灣因此永不失色。臺灣的小日子和小確幸,人與人之間真正的相識、相知、相親,人心的淳樸。“青春無敵”這一特色很好地體現在臺灣電影上,2007年《不能說的秘密》、2011年《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2009年《聽說》、2015年《我的少女時代》等等,青春氣息,真心純情,這讓臺灣在整個華人世界中變得很特殊。在真心純情之中,也有深刻的反思,社會上還有很多人受到不公平的待遇,這類深刻反思成為了臺灣社會中一股嶄新的力量。 複合多元 臺灣的霹靂布袋戲和日本動漫和結合,誕生的《東籬劍遊記》,兼具傳統霹靂木偶戲和日本動漫的優點,武打動作乾淨俐落,配樂又有日漫的豐沛感情,臺灣的接合力體現其中。再如臺灣重新演繹中華文化中最燦爛的一部分,臺灣國光劇團與香港管弦樂團連手跨界合作《快雪時晴》,從東晉到當代臺灣,從書法到京劇南渡,共譜京劇與交響樂的華麗樂章,從香港視角,照見海峽兩岸的離散流轉與沉澱。 海洋創意 台灣四面環海,海洋的熏風為台灣帶了豐富的文化創意,大大小小的音樂節,墾丁春浪音樂節、海洋人民音樂會,它沒有主旋律,就像溫暖的洋流,動感、青春。當臺灣的“原住民民謠之父”胡德夫,掀起電子琴蓋,閉上雙眼、隨性地自彈自唱起來時,在場所有人都會同意:縱有更多華麗,也未必能創造出此刻的感動與滿足。海洋的寬闊無邊,它所帶來的溫暖平靜,包容萬物,無論世事如何變遷,也永不失色。]]]]> ]]>

(Visited 135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