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我也轉發了這條不幸的消息,但目前公佈的信息並不多。我懷疑是厭氧處理環節所產生的甲烷發生了爆炸。」一位多年從事污水處理研究的專家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專訪時說。 垃圾滲濾液污水是高濃度廢水,包含各種難降解有機物、無機鹽和金屬離子等。一般處理工藝是通過藥劑進行酸、鹼度調節,再通過厭氧、好氧反應,然後進入反滲透膜處理等。
該專家表示,從整個處理流程來看,滲濾液污水是不會爆炸的。一般來說,在厭氧環節會產生甲烷(CH4),也就是通常說的沼氣,泄露到空氣中,一旦濃度超過5%時,遇見明火就會發生爆炸。而報導中提到的,在現場中聞到刺鼻的氣味應該是氨氣(NH3),空氣中氨氣含量在15%-27%之間也會發生爆炸。不過,「氨氣爆炸的濃度遠高於甲烷,爆炸的概率也低於甲烷。」

高校實驗室爆炸並非首次

其實,北京交通大學實驗室發生爆炸並非罕見。2010年美國德州理工大學(TTU)實驗室曾發生一起爆炸事故,操作的研究生為此失去了左手的三根手指。2015年12月18日,清華大學化學系何添樓二層一間實驗室發生爆炸火災事故,一名正在做實驗的博士后當場死亡。事故調查認為,是使用氫氣做化學實驗時發生爆炸。 中南大學資源與安全工程學院教授吳超曾總結了高校實驗室事故特點:各種實驗室類型繁多、易燃易爆物品種類多、實驗儀器設備設施多、各種實驗樣本標本多、試驗內容和項目變化、接觸和操作人員不固定、危險物品量少易忽視、安全管理制度難落實等。實驗室事故類型包括火災爆炸、觸電、機傷、腐蝕、輻射、中毒、感染和被盜等。 專家告訴記者,從化學屬性來說,是沒有100%的安全,只有100%的安全防範。此外,除了學生操作水平參差不齊,還有實驗室的設備也不如工業生產設備那樣有嚴格的標準和規範,沒有那麼牢固和嚴密,「甲烷衝破設備而泄露是有可能的」。加上現在正值冬天,北京白天溫度都在零度以下,實驗室很可能門窗緊閉,泄漏爆炸的概率比夏天大。]]]]> ]]>

(Visited 69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