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20“習特會”後,中美雙方達成協議在未來90天之內經過談判停止貿易戰,美國總統特朗普也多次推特發文表示“中美進展一切良好”。今日(1月7日),美國代表團到訪中國,在北京進行新一輪的貿易談判,同時美軍卻有新任代理國防部長對中國表示強硬講話,美軍艦駛入南海挑戰中國主權。看似“停戰”氣氛良好,但特朗普三張面孔讓中美關係仍難解難分。

強硬態度“鐵面”

特朗普“鐵面”表現在他對內對外各種事持有的強硬態度上面,不達目的,誓不罷休。對內“修牆”,與國會激烈對峙,多次會談無效,讓美聯邦政府一度陷入停擺狀態。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引特朗普與民主黨人的辯論指出,在美國國會不同意“修牆”撥款之前,特朗普不會重開政府,甚至在新聞發布會上表態將考慮讓國家進入“緊急狀態”使用總統權力,繞過國會,完成修建邊境牆的工作。
對外“遏華”,從地緣圍堵到貿易制裁,發起對華戰略全面實質性的轉變。《台灣旅行法》特朗普親簽,允許美方所有層級的官員訪問台灣,允許台灣高階官員在“受尊敬的條件”下來到美國,與包括美國國防部、國務院的高官會見,並鼓勵台灣駐美經濟文化代表在美展開業務。“對台軍售案”出售價值3.3億美金的戰鬥機維修物件部品於台灣,向中國施壓。更甚據路透社1月7日報道,美軍艦“麥坎貝爾”號周一駛入南海,以挑戰中國“過度的海洋主張”,正值今日中美談判,為增加籌碼,戰略目的清晰可見。
浙江大學美國研究中心教授劉國柱指出,特朗普對中國對美國貿易存在巨額順差的攻擊從未停止,此次發動貿易戰,核心就在於打壓中國的崛起,減少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消除一切非關稅壁壘,要求中國停止一切所謂侵犯或盜竊美國知識產權的做法。也有學者指出,貿易戰戰略重點在於“芯片”技術交易方面,以藉此遏殺中國經濟對內發展與對外促進交流。打壓中興,要求引渡華為CFO孟晚舟亦可見一斑。

出爾反爾“變臉”

陰晴不定,難以預測,出爾反爾是特朗普“變臉”面孔的最大特徵。當俄羅斯和土耳其為去年12月19日特朗普推特宣布撤軍敘利亞而喜上眉梢的時候,特朗普卻在1月6日接受媒體採訪的時候表示,從來沒說要很快撤軍,也從未制定4個月的時間表。對於特朗普來說,前後不一的態度已經並不是稀有之事,原稱削減2%的軍費事實卻是變成大增5%,原表示將出席一戰停戰100周年活動,卻在活動當日杳無蹤跡。
對於貿易戰,在去年3月22日依據“301指示”來對中國徵收關稅後,曾在5月17日,中美磋商,達成共識,不打貿易戰,並停止互相加征關稅。但在5月29日,美國白宮就發出聲明,仍舊要對50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徵收25%的關稅,打響了大家以為要停止了的貿易戰。
G20“習特會”中美雙方再次達成共識,停止加征新的關稅,並同意推進以協調、合作、穩定為基調的中美關係。美副貿易代表格里什於1月7日在北京與中國再次談判,結局如何不說,確定的是,據美國《商業內幕》網站4日報道介紹,格里什與美國貿易代表羅伯特萊特希澤關係密切,而萊特希澤是對中國立場最為強硬的“鷹派”官員。

表裡不一“花臉”

“花臉”特朗普表裡不一,推特發文與實際想法截然相反,曾發推特指出國防部長馬蒂斯退休,感謝他一直以來的付出。但CNN1月2日報道,特朗普2019年首次內閣會議上聲稱,是自己“炒”了馬蒂斯,他在阿富汗做得“不怎麼樣”,也“一點兒也不滿意”。值得一提的是,特朗普提名的新任代理國防部長沙納漢亦是商業背景出身,從未有過軍事、外交等領域的從政經歷,對中國立場強硬,上任首次會議就督促同僚將中國作為優先“看待”的對象。
2018年4月10日,國家主席在博鰲論壇開幕式上發表題為《開放共創繁榮創新引領未來》的主旨演講,特朗普隨機發推致謝中國的承諾。但有媒體認為,特朗普表面上在感謝中國在關稅、汽車壁壘和知識產權與技術轉讓等問題上做出的承諾,但實際上他卻是在“碰瓷”,把中國早在貿易戰之前就已經既定好的這一系列改革與開放內容,都攬到了自己手裡,視為自己發動貿易戰的“成果”。
這種表裡不一,陽奉陰違的“花臉”特質,是特朗普在整個貿易戰中的慣用手段,在增加關說的同時卻又在推特上向中國示好,“無論貿易爭端如何,我和中國主席都將永遠是好朋友。中國會取消關稅壁壘,因為這是正確的事情。稅收將是互惠的,雙方將就知識產權達成協議。兩國都會有美好的未來”。
特朗普的三張面孔讓人捉摸不透,難以預測,強硬態度下的對華戰略,出爾反爾、表裡不一的貿易戰措施,這讓貿易戰的未來發展都增添了更多的不確定性,談判亦顯得難分難解。但是不論怎樣,我們都希望貿易戰能儘快收場,能夠建立起一個和諧穩定的中美關係。

(Visited 17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