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初,衛生署宣佈香港踏入流感高峰期,較去年早了約一星期。醫管局表示,公立醫院急診室昨日(1月21日)有6523人首次求診,較前日多了433人,其中1006人經急診室進入內科病房,內科病房的佔用率為113%,所有設有急症室內科住院病人服務的醫院中,內科病床佔用率均超過100%,當中以威爾斯親王醫院最高,達122%。衛生防護中心18日宣佈,共有208間幼稚園及幼兒中心需要停課。

流感期間,多間幼兒園停課

流感疫情來勢洶洶,繁重的工作負擔激起前線醫護人員的情緒,約150名醫護人員和市民參與香港護士協會1月20日(星期日)的遊行,遊行隊伍前方人員舉起牌子,對香港政府提出四點要求,即增加公立醫院的醫護人手、加強臨床監管、改善行政管理和更新病房設施。

護士病人1比30   懷孕37周仍要挺大肚上夜班
香港護士協會的這次遊行有個響亮的標題「做爆,不如鬧爆」,如此情緒化的標題是醫護人員對流感期間繁重工作量和港府無作為的控訴,據瞭解,在九龍西聯網的的病房,一個護士需要照顧30個病人,其間,不停有新症患者入院。一名護士抱怨,醫護器材破舊、短缺和長久得不到更,她稱,所在醫院呼吸機數量嚴重不足,一句“已經被借光了”遭到了病人的舉報,不得不接受內部調查。
另一名護士黃女士已懷孕37周,目前在九龍中醫院聯網任職內科護士,接受記者採訪時,大著肚子的她連行動都很吃力,「這次遊行的目的是想讓政府知道我們真的很辛苦,大著肚子也不得不上夜班。」此外,她還透露,病房一般容納38名病人,高峰期間逾50人入住,全靠同事「賣假」維持服務,未見政府增加人手。
黃女士懷孕37週,仍需要挺大肚上夜班,實在辛苦。

護協就護士「水深火熱」列出14個問題,包括人手嚴重不足、工作環境擠迫、護理用品不足、護士病人比例超出1比10等,並提出「加人加床」同步、訂立護士病人1比6標準,以及增加醫療儀器、輔助工具等建議。護協主席李國麟表示護協上次集會遊行已是逾10年前,他批評政府「沒有義氣」,任由前線護士每天在「戰場」做到「爆肝」。
陳肇始的義氣論被喝倒彩
   醫護工作者因救人性命的職業屬性,在社會上受人尊重。2003年的沙士在香港人心中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期間1755人染病,299人死亡,其中包括6位公立醫院的醫生和2位私家醫生,屯門公立醫院醫生謝婉雯更是主動請纓,到重症監護室搶救病人,最後不幸殞命。香港市民為紀念她,在香港公園為其鑄了一尊銅像。「香港女兒」的父親寫下一段話送予港人“希望謝婉雯的勇氣和犧牲精神,能夠鼓勵港人永不放棄,並多謝各界對婉雯的關心。”
然而,醫護人員也是普通人,需要正常的工作和休息,當工作超載,政府在增加醫護人員和改善醫療器械上無所作為,善良會被濫用,最終受害者還是病患。食物及衛生局局長陳肇始曾發言表示:「正所謂情與義,值千金,醫護人員更應義字當頭,有情有義之人當然會被尊重,即使公立醫院的病床爆滿,節慶假日她們仍堅守第一線,的確讓人尊重。」醫護人員長期在高壓力下以高專注度和犧牲休息時間為病人服務,甚至要處理大量文書工作,其實早已經超出了負荷,又何止是講義氣?
此次遊行陳肇始再次現身,指已要求醫管局解決問題,話音未落,市民直斥其講廢話,質疑當局「道德綁架」醫護人員。
陳肇始在護士協會集中發言,被市民質問當局對醫護人員進行「道德綁架」

香港醫療體系問題多 資金人手欠缺

香港的醫療系統受英制影響,一直由公營主導。官方的醫療政策原則為「不容有市民因經濟困難而得不到適當的醫療服務」,確保所有香港人不輪貧富,皆有得到醫療服務的機會。在大家的印象中,香港醫院環境好、醫護人員專業細心、各大院校均設醫學院,人才供給穩定,完善的醫療系統,讓市民無足掛憂,甚至吸引世界各地的人來香港求醫問診。然而,每當流感季和大型疫症爆發,資金和人手欠缺等積壓的問題隨之浮出水面。
公營醫療的最大問題是支出龐大,對公共財政造成很大負擔,難以一直維持下去。2017年,香港政府的醫療衛生經常開支達570億,占政府經常開支的16.5%;2018年,醫療開支預算更達619億,占政府經常開支的17%,相關數字仍在持續上升。另外,政府公共收入不穩定,又以賣地收入的波幅尤大。雖然政府在個別年份有財政盈餘,但卻無法確保盈餘;醫療開支是固定的長期開支,政府理財偏向謹慎,自然不願大幅增加醫療開支。因此,相關專家分析,我們考慮醫療保障改革的時候,必須先理清醫療融資的問題。
除了醫療費用不斷上漲外,香港醫療體系的另一大問題是從業人員不足。 根據衛生署最新統計數字,全港現有註冊醫生14,013人,以香港人口計算,即每1000人中有1.91名醫生,比其他先進國家要低(英國2.8、美國2.5、日本2.3、德國4.2)護理人員方面,香港現有註冊護士52,389、助產士4,540人,即每1000人中有7.76名,同樣低於先進國家(美國9.89、德國13.48、日本10.80)。
公立醫院工作量大,工作滿足感下降也導致醫護人員的離職率高。不少醫生反映,自己醫院所服務的區域,近年或因人口上升,和人口老化,導致工作量與日俱增,但人手及資源卻未有跟隨增加。

資金人手不足,工作任務重,香港公立醫院人員流失嚴重

據瞭解,醫管局撥出新醫生,主要是用來填補流失的人手,及開設新服務計畫;而甚少因應人口增加或人口老化帶來的服務需求上升而增撥資源。一些專科的病床,即使非高峰期時也接近甚至超過100%使用率,在高峰期時人手更是捉襟見肘。
醫護群體需各方關懷
  醫護人員的遊街是常年累積的香港醫療體系問題爆發的一個窗口。政府方面,在呼籲醫護人員「講義氣」的同時,當局也應講義氣。醫管局回應稱,本年度會聘請2000多名全職護士,這也未必追得上流感期間床位增加的速度。也有醫生組織批評香港的電子醫療系統落後,病人輪候時間長,耽誤就診。另外,政府也應考慮用公私合營的手段來分流公立醫院的病人
此外,特殊時期,市民也需理解醫護人員工作的辛苦,少抱怨多體諒。日前,台灣媒體報導的一則新聞讓人倍感暖心萌趣,隨著流感高峰期到來,不少父母都會帶小朋友去打流感針。台灣一名林姓父爸爸帶同其1歲7個月大的兒子到診所打針期間,兒子雖然放聲大哭,但在心情尚未平服之際,竟不忘向護士連說了五聲謝謝,場面十分有趣。
台灣五歲小童流感期間打針,大哭之餘,不忘向護士連喊五聲謝謝,懂禮貌的表現讓護士倍感欣慰

此外,香港媒體和影視工作者也不妨拍攝一些反映醫護群體的短片和影視劇,將這一群體的生存現狀以藝術的「軟」方式表現出來,增進市民和當局對香港醫護人員的瞭解。不久前,內地拍攝了一部大型醫療紀錄片《人間世》與以往總是展現醫生「完美」的宣傳片不同,這部記錄片更多談論的是醫生的無能為力與失敗。9集的紀錄片,分別以《理解》、《團圓》、《告別》、《選擇》、《信任》、《新生》、《堅持》、《愛》以及《紀錄片背後的故事》為題,繼續記載這些醫院裏的故事。拍攝團隊進入了許多原本不能進入的場域、拍攝了許多不曾被記錄的畫面,就是希望呈現出不同於平常「宣傳片」形象的醫院故事。
內地拍攝的大型醫療紀錄片《人間世》真實反映醫生群體的生活,其中更解釋了醫患關係、醫療體系漏洞的社會問題。

一位醫生道出從醫生涯中的難忘往事

  醫護人員的上街遊行給香港政府敲響了警鐘,希望當局能認真思考香港醫療體系存在的問題,對症下藥,解決資金和人才的缺乏,醫護人員不是“鐵人”,在救人性命的同時,也需要市民和當局的關懷。
 

(Visited 355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