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杜琪峰為代表的香港電影人通過「新浪潮」運動培養新一代本土電影人,試圖重塑「港產片」的品牌。另外,一波海外的電影人發揮香港的國際化優勢,將眼光投射至全球市場,拍攝跨文化影片。北上合拍、本土創新和跨文化傳播成為未來香港電影發展的三個方向。


香港電影在「九七」回歸身份改變以及喪失東南亞和台灣市場後,進入內地龐大的市場合拍片成爲大趨勢。但內地電影政策的局限,讓港產片展現輝煌的作用有限。在與內地融合中,港產片如何找到自己的復興之路,成為香港電影人長久的思考。

CEPA開啟政策大門

2003年中央政府與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簽署的《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簡稱CEPA)加入了關於合拍片的條款,開啓了港人北上拍片的政策大門。相比本土市場,內地市場慢慢活躍起來,這對香港電影人來說意味著機遇。
然而,北上合作拍片的道路並非一帆風順。這批香港導演被形容為「戴著鐐銬跳舞」的商業片巨人,他們雖然熟悉電影工業的流程,但是為了迎合內地市場和嚴格的審核制度,不得不服從製片人的想法,香港電影人失去了講故事的能力,連一向擅長創新的徐克也屢遭票房滑鐵盧。
近年來,《無雙》、《紅海行動》和《黃金英雄》等幾部警匪犯罪類影片的走紅讓我們意識到與其一味迎合觀眾,拍好香港電影人熟悉的題材是贏得市場的好方法。

用擅長題材 講精彩故事

莊文強拍攝《無雙》時運用了在香港拍攝商業片的經驗和技術優勢,故事創意十足、劇情不斷反轉,周潤發和郭富城演技嫺熟,製作團隊更是在加拿大、泰國和香港三地取景,畫面質感繁華精美,看得觀眾大呼過癮,在中國大陸收獲12.7億元人民幣的票房;香港導演林超賢執導的主旋律電影《紅海行動》票房高達36億,位列2018年中國電影票房排行榜的榜首;動作電影《黃金英雄》集結鄭伊健、陳小春等「古惑仔」系列的原班人馬,表現港產黑幫電影的兄弟情,台灣、內蒙古、日本、黑山共和國和匈牙利的五國美景為影片營造出了國際化的觀感,成為2018年中國大陸一周票房冠軍。
林超賢是近年北上發展勢頭正勁的香港導演之一,他北上拍片的經歷或許可以給香港電影人一些借鑒。
陳嘉上和林嶺東是林超賢的兩位領路人。影評人認爲,陳嘉上從技術層面教會了林超賢運用鏡頭、調度和剪輯,林嶺東則教會了林超賢寫實、陰暗、絕望和撕裂的精神內核。正如林超賢所言:「我很喜歡黑暗的東西,同時我也很期待光明,期待希望,這些都反映在我的電影裏。」
這位拍攝出《激戰》、《綫人》等賣座港產片的導演即使北上執導主旋律軍旅題材影片《紅海行動》,也依舊保持著自己在港式警匪片中的思想和風格,在內地同類型題材影片中脫穎而出,贏得了觀衆的認可。有評論人士認為,相比內地的主旋律電影《戰狼》,《紅海行動》對戰爭的展現更真實、克制,能激發觀眾對人性的反思和對和平的嚮往。
「反叛不如堅持。古裝片往往更容易通過審核,我也面臨過被硬塞演員和強制修改劇本的情況,但我擅長的是警匪片。」 林超賢接受採訪時表示。
《湄公河行動》樣片送去審核時,林超賢花了很多時間與相關部門溝通,堅持自己的想法,甚至撂下狠話:「如果還要把我的名字放在電影裏,那你們的意見我就不聽了。」事後證明了堅持的勝利,很多內地觀眾通過《湄公河行動》認識林超賢,如今的《紅海行動》,他已經成為被《人民日報》點名、各部委爭相合作拍片、與局座對談的「紅人」,在拍攝新片時官方給到了更多空間與支持。
吳思遠接受《超訊》採訪時也談到了自己正在為香港導演在內地的發展謀求更多空間,他曾向國家電影局反映:「香港人的故事就是中國人的故事。」香港電影人若想執導內地背景的劇本,就應深入當地,瞭解內地的人文環境,香港導演陳可辛同樣拍攝出了賣座的《中國合夥人》。2014年徐克的《智取威虎山》選材自內地觀眾耳熟能詳的紅色經典《林海雪原》,在中港兩地皆獲得了頗高的票房成績。

「新浪潮」培養新力量

除了北上合拍,本土創新也是香港電影未來的重要出路。近年來,不少香港影片是中小成本拍攝,題材和表達方式新奇古怪、創意十足,既帶有濃郁的香港文化情結,也能融入華人社會的點滴元素,實驗探索味道濃厚,大膽運用各式靈活、創新方式詮釋演繹,完全走出傳統香港類型片範疇,也擺脫中港合拍片的框架,成功開創香港新世紀電影的風采。
崛起於「新浪潮」時期的導演許鞍華是堅守香港、本土創新的代表。2011年,她執導的電影《桃姐》是一部以香港老人生活為視野的文藝片,講述舊日香港主僕情,紀念早已逝去的老香港。故事的發展從主人公「桃姐」因戰亂由內地來香港到劉德華飾演的電影人「少爺」局勢所迫,北上拍片,中港兩地的歷史變遷和時代變幻隨著劇情的推進慢慢展現在觀眾面前,發人深思。該片獲得威尼斯影展的最佳女主角,再次讓香港電影蜚聲國際。2015年郭富城主演的電影《踏雪尋梅》以真人真事探討新移民融入香港社會的難題,用殘酷的謀殺故事表現底層青少年無法找尋人生出路的絕望。這些影片大都就本地社會議題進行深入探討,仿佛20世紀70年代「新浪潮」時期的迴響,讓人看到香港電影在新時期進行本土創新的可能性。
除了老一輩電影人的堅守,「新浪潮」計劃中一批新銳導演亦成為本土創新的重要力量。「新浪潮」計劃的主席是香港著名導演杜琪峰,他致力於通過短片挖掘和培養優秀的本土電影新人,青年導演任俠是其中的代表,其作品《螻蟻》和《紙皮婆婆》均以香港本地小人物為主角,展現底層人的生存狀態,引發人們對社會問題的思考。《紙皮婆婆》更是摘得今年台北金馬影展創投獎的百萬獎金,這也表現出了外界對香港本土電影的期待,不久後的香港電影或許會像韓國電影一樣成為現實性、藝術性和商業性兼具的藝術形態,港產片也將重新成為華語電影的獨特風景。
吳思遠在接受《超訊》採訪時表示,以他為首的老一輩電影人正在從政策和資金上為青年導演爭取更多的資源和機會。「香港政府應該多出資金和政策支持香港的電影產業和青年導演,雖然特區政府注資10億予香港電影發展基金,但電影產業的發展是個長期、漸進的過程,希望港府予以長期關注。」
嶺南大學文學院院长葉月瑜教授表達了類似的觀點,「現在的香港電影格局太小、投入太少,本土市場缺少大製作的優質商業片,電影以及娛樂產業整體疲軟,要想重新啟動市場,一定要有足量的優質劇本和新生代演員,這樣才能找回香港電影的商業基因。」這些都曾是香港成為「東方好萊塢」的關鍵。

國際化仍是港產片優勢

吳思遠認為,香港電影的未來需要融入國內大市場,沒有市場就沒有香港電影的未來。以劉香萍為首的一批海外電影人仍對港產片前景抱樂觀態度。「國際化仍是香港優勢」,劉香萍接受《超訊》採訪時表示。
劉香萍是邵氏培訓班中與萬梓良同一批的藝員,曾參與過拍攝熱門電視劇《浪淘沙》和《大丈夫》,一談起港產片和過去拍電影的經歷,她的話頭濤濤不絕,臉上露出興奮的神情,這位親歷過港產片輝煌歲月的香港電影人在80年代初離開香港,遠嫁德國,在異國他鄉追逐自己的電影夢。相比本地的電影人,常年的海外生活經歷讓她更具國際化視野。
「香港電影人有很多優勢,反應快、拍片成本低,最重要的是,香港雖然面積小、道路窄,但很多創意性思維能瞬間激發,這樣電影的想像空間會擴大,再加上演員和技術的成熟,與其將眼光放在本港和內地,倒不如利用國際化優勢去進軍全球市場。」講好跨文化背景的國際化故事,劉香萍尤其擅長。
與成功的合拍片以及本土電影中講香港故事不同,由劉香萍導演和監製的影片《一顆心中的許願樹》講述了美國出生的華裔女孩Kim重回香港尋根和尋覓真愛的故事,中、美、歐三地的文化衝突、家族親友和朋友間真摯的感情故事也在影片中呈現。劉香萍未選擇香港電影人擅長的警匪題材影片,正能量的愛情故事更能被世界觀眾理解和接受。
除了國際化的故事,劉香萍也在演員安排、取景和宣傳發行上下了不少功夫,觀眾能在電影中發現包括皮爾斯•布魯斯南在內的眾多好萊塢明星和香港知名演員。製作模式上,電影將10個不同的小故事串聯,觀眾能在電影中邂逅好萊塢、慕尼克、香港和廣西的北海等國家和地區壯麗的自然風光。電影共有普通話、粵語和英文三個版本,賣到了107家航空公司。

由劉香萍導演和監製的影片《一顆心中的許願樹》

即使遠在異國他鄉,劉香萍等海外電影人仍心繫「東方之珠」和香港電影的未來。劉香萍向《超訊》記者播放了電影《一顆心中的許願樹》的預告,電影一開始,維港璀璨的煙火直沖天空,香港的街道在劉香萍的鏡頭下分外美麗,一些觀眾在看過電影後,向她回饋現實中的香港並沒有這樣美麗,她篤定地回答:「香港是我的家,也是國際化的大都市,我想把香港最好的一面展現給世界觀眾。」正如初到好萊塢時,劉香萍就迫不及待地向世界展現美麗香港,15集的香港美食短視頻發行到了世界各地,大受歡迎。這群海外電影人不希望看見「東方好萊塢」落寞,他們努力地發揮香港優勢,為港產片在國際市場開闢出發展道路。

電影市場需要「降溫」

採訪中,香港電影人在探討未來港產片發展道路的同時,也表達了對中國電影市場的思考。去年鬧得沸沸揚揚的演員范冰冰「陰陽合同」事件暴露了中國影視行業的一些亂象。據資深人士披露,由於內地對影視界嚴查重稅,中國電影界正遭遇二十年來最慘澹的寒冬,大批公司結業,多個影視項目叫停,浙江橫店影視城過往十年來,平均每天有二十個劇組開工,現在日均僅兩三組戲開工。
吳思遠認為,中國電影市場亟待整頓,與其年產800部電影,不如拍攝400部優質影片。另外,流量明星片源多,心態越發膨脹,喪失對電影的赤誠和打磨角色的刻苦態度。面對中國14億人口的龐大市場,資本競相湧入,然而很多人不遵守電影的製作規則,造成市場一片亂象,電影變為了資本家的遊戲,長此以往,將腐蝕整個行業。
嶺南大學文學院院長葉月瑜教授接受《超訊》訪問時表示,電影是一件優雅的文化商品,創作者傾盡才華創作的作品除了帶來利潤,也希望帶給觀眾啟發和思考。吳思遠導演接受《超訊》採訪時曾微笑著表示:「你們問對人了,我一輩子就做一件事,那就是電影。」言語中流露出對電影藝術的熱愛,今天他依舊在為《樹大招風》劇組的偽鈔道具事件發聲,用自己的力量捍衛香港電影人的創作自由。 吳思遠稱自己做了一輩子的無名英雄,香港電影唯一的希望就是用精彩的故事在大陸市場分一杯羹。葉月瑜教授則指出找回港產片的商業基因,留住本地觀眾才是新時期香港電影應該思考的問題,希望不久的將來,香港的地鐵站裏能多些本地影片的海報。

(Visited 341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