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粵港澳大灣區規劃最新出爐,分析人士認為,規劃將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成世界級大灣區,中國現代化的下一範本,未來推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將成為大灣區發展的重頭戲,大力推進製造業高質量發展能為高質量增長提供堅實支撐,同時,大灣區還能在新一輪對外開放中發揮先導作用。
中國國務院週一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規劃近期至2022年,遠期展望到2035年,提出到2022年,粵港澳大灣區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區域內生髮展動力進一步提升,發展活力充沛、創新能力突出、產業結構優化、要素流動順暢、生態環境優美的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框架基本形成。


以下為分析人士評論:
–華南理工大學教授 鄭永年(援引自人民日報海外版旗下微信公眾號“俠客島”):
從我的角度看這個大灣區,對標的應該是歐盟、應該是之前的北美自由貿易區、和曾經進入談判的TPP。
大陸要告別以往的粗放發展模式,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需要各方面的創新;香港的製造業已經都轉移到珠三角了,只剩下金融服務業,面臨發展瓶頸;澳門更是產業單一。三地都面臨瓶頸,各自為戰去突破,有難度。
但如果把三地的要素結合起來呢?可能就完全不同。這就和歐盟內部很像,分散開,各自力量不算強;合在一起,人員、資本、技術,全要素流動起來。
粵港澳三地雖然是“兩制”,但我們是“一國”,有中央政府從中協調。換言之,大灣區應該成為“中國內部的歐盟”,既對標歐盟的高標準、好做法,又避免歐盟缺乏協調產生的弊病。
對地方政府來說,不要覺得大灣區僅僅是個經濟專案。當然,沒錯,這肯定會促進經濟發展;但要超越簡單的經濟思維。大灣區應該是中國現代化的下一個範本。
未來世界競爭,就是對優質資本的競爭。中國以什麼來吸引世界的優質資本?就需要大的平台。
習近平總書記說,中國要更深化改革,更加開放,才能克服貿易保護主義、經濟民族主義,大灣區就是這樣的謀劃。如果大灣區的制度銜接到位、全要素自由流動,又有技術又有市場,還有資金和法治,對於國內、國際的優質資本吸引力就太大了。華爾街不會放棄,歐洲、日本也不會放棄。
我們已經是“一國”了,就要更從技術層面著眼解決問題。不同的制度是眼下的障礙,但未嘗不是機會。不同的制度在一起,融合、碰撞,現在的障礙可能轉變成優勢。這不是誰吃掉誰,而是可以在制度的融合中調試出更優的選擇。
最重要的是,市場要起決定作用。不要規定某個城市要做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這應該是市場形成的。深圳的科技就在向東莞轉移,因為土地貴了。
–中信建投證券分析師 黃文濤/金殿臣:
粵港澳大灣區具備成為世界一流灣區的諸多有利條件。首先,經濟發展程度較高,發展潛力巨大;其次,上下游供應鏈完備,產業生態系統完善;再次,區位條件優越,地利優勢明顯;最後,具備“一國、兩制、三關稅區”的制度優勢。
粵港澳大灣區不是一個單純的空間、經濟、產業概念,而是同時涵蓋基礎設施、體制機制、文化觀念、生態環境等在內的全方位的綜合發展戰略規劃。
今後,粵港澳大灣區將以打造世界級商貿金融中心、國際級科技創新中心、全球性先進智造中心、“一帶一路”重要門戶樞紐為目標。其不僅將成為帶動我國經濟發展新增長極,還將是我國改革開放40周年之後對外開放的新門戶,在“一帶一路”倡議中發揮重大帶動作用。
與世界級大灣區相比,粵港澳大灣區內在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方面還存在明顯的短板。今後,推動大灣區內機場、高鐵、高速公路、城市軌道、碼頭、網路電纜、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將成為各市未來發展的重頭戲之一。
大灣區不僅擁有大量高新技術產業,還存在許多不同的傳統製造業,這為先進技術與傳統工業結合奠定了基礎。未來,人工智慧、智能製造、機器人、生物醫藥、新材料、雲計算、工業互聯網、新一代資訊技術等行業有望在粵港澳大灣區率先實現突破和產業化應用。健全的產業體系也為研發設計、貨物運輸、金融服務、資訊服務、商務服務、節能與環保服務、法律等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與此同時,綠色生態的優質生活圈的形成過程中,休閒旅遊、養老、教育、文化娛樂等現代服務業也將迎來又好又快的發展階段。
–華泰證券宏觀團隊 李超:
在現有城市圈的基礎上,未來粵港澳大灣區可以再深入發揮各個城市之間的協同作用,著力打造A字型的灣區龍頭城市格局。具體來說,綜合發展水準較高、發展能力較強的為右下角“香港+深圳”,其次為頂端的“廣州+佛山”,再次是左下角的“珠海+澳門”。以三點為核心支撐形成了A字型的灣區龍頭城市格局,向泛珠三角區域乃至內地輻射帶動全國經濟發展,促進區域城市一體化。
大灣區一條明確的投資主線是圍繞粵港澳聯通以及廣東境內區域發展的基礎設施建設。基礎設施建設將重點圍繞以下四點展開:第一、建設世界級機場群,支持香港機場第三跑道建設和澳門機場改擴建。第二、完善綜合交通運輸通道,推進省內深圳中山通道,深圳茂名鐵路等建設。第三、強化能源儲運體系,加快推進珠三角大型石油儲備基地建設。第四、推進旅遊發展,建設潮州到湛江並連接港澳的濱海景觀公路。
《規劃》強調要探索有利於創新要素在粵港澳地區跨境流通的政策,強調加快灣區製造業發展,我們認為,依託自己的產業基礎,灣區大力推進製造業高質量發展能為高質量增長提供堅實支撐,看好與5G、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等先進製造業相關的投資標的。
粵港澳大灣區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最早對外開放的區域,我們認為將在新一輪的全面改革開放中發揮先導作用。規劃提及的相關措施有助於提升大灣區一體化水準,形成全方位開放格局,對於促進開放型創新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中泰證券分析師 唐軍、楊暢:
規劃提出,”規劃近期至2022年,遠期展望到2035年”,完成短期目標僅預留3年時間,且文中較大篇幅涉及細化措施。因此,政策意圖相對側重細化措施的加快落實與實際見效。
規劃淡化經濟增速,未涉及經濟增速範圍,也表明粵港澳區域的發展,不能簡單以經濟增速來考量,完場國家戰略意圖才是重點。規劃將創新和改革放在首位,向心集聚有望加速,開放有望成為亮點。
要從國家機器開動的角度來觀察區域政策的變化。現階段,除傳統總量政策之外,結構性政策是政府發力的重點,無論在所有制結構、區域結構、資金結構、行業結構,都會在國家機器開動下相繼發力。可以預期的是,除粵港澳規劃之外,長三角一體化等國家戰略有望相繼發佈,共同推動經濟轉型發展。

(Visited 83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