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街道、社區、樓梯間孕育着豐富的坊間文化。據《超訊》觀察,這些坊間小舖歷史悠久,很多是小型的手工藝作坊,但近些年這些行業卻走向「式微」。適逢香港大力推進旅遊業文化遊,而這些店面正成為旅遊項目中被推薦的景點。
香港康文署非遺辦事處於3月25日推出非遺資助計劃,現正接受第一輪「社區主導項目」申請,旨在加強保護、研究、教育、推廣和傳承本地非遺項目,支持本地非遺傳承人和團體的相關工作。
這項非遺資助計劃所涵蓋的範圍之廣包含香港非遺代表作名錄的20個項目及香港非遺清單的480個項目。其中包括粵劇、長洲太平清醮、調配港式奶茶技藝等列為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項目。
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負責人表示,特區政府希望通過該項目支援延續性已式微、傳承人及團體已很少的非遺項目,為非遺傳承人或團體提供平台一展技藝,讓公眾了解其文化內涵。
「式微」二字是香港手藝人近年來經常不得不面對的困境。香港曾孕育出豐富多彩的坊間文化,這些文化依存於香港的社區、街市,甚至是樓梯舖,但隨着香港國際化程度的不斷加深,老舊的街區不斷被現代建築所替代。生存空間的被擠佔,讓本就艱難維繫的手工藝店舖不得不面對更加嚴峻的挑戰。
對於相當一部分外地遊客來說,「購物天堂」一直他們對香港的第一印象。一直以來,各大購物中心一直是外地遊客到港的必打卡「景點」之一。也正因為如此,香港的旅遊業發展策略一直因深度不夠而受人詬病。
香港旅遊發展局數據顯示,去年訪港旅客整體錄得逾5800萬人次,同比上升3.2%;其中過夜旅客有逾2788萬人次,同比上升約5%。香港的旅遊業已逐漸回暖,但這些坊間文化似乎很多仍然身處寒冬。畢竟想要保育文化,靠的不僅僅只是遊客打卡時拍的幾張照片而已。
就在去年,香港旅遊發展局開始大力推動文化深度遊項目。從中環開始,到深水埗,香港街頭坊間的特色店面成為了旅發局重點推薦的打卡景點之一。具有文化意義的小店和手工藝作坊在其中佔據了主要的地位。這些坊間孕育的文化終於通過官方平台走進了大眾視野,一些人認為,或許這是香港坊間文化得救的機會。

手雕麻雀女師傅的「懷緬」

「十億人民九億麻,還有一億在觀察」,曾有人這樣戲稱麻雀在中國的受歡迎程度。在粵港澳地區,搓麻雀已幾乎達到全民普及的程度。
在香港,有一個特殊的行業——手雕麻雀。這個行業曾經輝煌一時,令其他行業羨慕不已,但時至今日卻已走近凋敝。
在觀塘區的一間樓梯舖內仍有這樣一家製作並售賣手雕麻雀的店舖——金髮麻雀。今年已經65歲的湄姐是這家店舖的老闆,可能是香港最後一位全職手雕麻雀女師傅。

手雕麻雀女師傅湄姐

湄姐的父親在她小時候盤下這間樓梯舖,於是五歲以後的時光,湄姐都是在這間不足六平方米的樓梯底舖中度過。湄姐的一整套手雕麻雀價格一般在1000到2000港幣。從雕刻上色到最終完成,至少需要一周的時間。但現在已經很少有人購買整套手雕麻雀了,每套僅需五百多塊的機製麻雀早已侵佔傳統的手雕麻雀市場。現在更多的顧客來購買的只是單塊的麻雀,作為丟失的整套麻雀的補充。收入的微薄讓這一行不可避免的走向衰落之中,不過幸運的是,湄姐不需要付舖租,不過已經有不少樓梯舖被政府徵收了。
湄姐說,現在的顧客很多都是外國人,他們從美國或者歐洲來,定做這些麻將,帶回去作為香港之行的紀念。「這一行已經很萎縮了」,旅遊業的發展為她帶了比以前略有增加的收入,但仍然不足以拯救這個行業,她說「我們都已經是沒落的了」。
從5歲到65歲,這間舖子記錄了湄姐幾十年歲月,因此她不想離開故地。湄姐說:「你做了幾十年的東西你說有沒有懷緬。」不過她不會再將這門手藝作為一種職業傳承下去,她說:「我都不讓我的兒子去做這一行。我不想害我自己的孩子,也不能去害別人的孩子,沒收入的。」

黑膠養父的「文化保育」

深水埗大廈的一間小屋子是阿Paul的「孤兒院」。在這間狹小的房間內,收養着三萬多個「黑膠孤兒」。這些孤兒來自九十年代,因為當時CD的興起而被人們隨手丟棄,Paul將這些黑膠唱片撿回來,並且收藏起來,因此得到了「黑膠養父」的稱號。
一張黑膠,不僅能夠完美保存聲音的質感,對很多愛好者來說更承載着文化意義。串流媒體平台的歌單某一天可能會突然消失,但一張黑膠唱片卻能將音樂和時光永遠記錄下去。但這樣一份音樂文化卻曾經被忽視,Paul說他守着這些黑膠唱片是因為他想「保育文化」。


Paul的黑膠店時常會有造訪西方的客人。Paul說香港政府的深水埗深度遊項目確實為他帶來了很多客人,甚至有人特意成團來參觀。除此之外,近年來的黑膠潮回暖,也為他的生意帶來很多起色,讓他能夠繼續經營下去。

老紙紮店乘風而起換新顏

香港旅發局推出的「步埗地道」深水埗自助遊漫步指南,圍繞衣食住行,由「老深水埗人」介紹區內漫步路線及65個特色景點。其中一個特別的景點是一個街邊的老紙紮店。這家紙紮店創立於1963年,由現在的店主歐陽秉志從父親那裏接手而來。
與傳統的紙紮店不同,這家紙紮店可以說是非常「潮」。不拘於傳統用來祭奠先人的紙紮,秉志的紙紮更有設計感和現代感。遊戲機、吸塵器、名牌包包、老虎機、甚至賽馬場……
在他的店舖裏,客人能為去世的親人朋友,訂做各種「禮物」。
秉志說,現在外界都說他們這行要式微了,他想將這些紙紮進行創新,變成藝術品。秉志認為,賦予這些紙紮收藏的價值和藝術價值是拯救這一行業的關鍵所在。因為媒體的宣傳和報導,秉志的名氣漸漸大起來,也漸漸有了訂單,甚至很多遊客也會常來他的店裏看一看。
但是,談及會不會收徒弟,將這門手藝傳承下去,他表示不會。
因為香港旅發局的宣傳方向調整,這些始於坊間的文化符號漸漸走進了人們的視野,成為了很多旅客的打卡景點之一。更多的媒體曝光為他們帶來一定數量的收入,但是否改善了他們現今的生存狀態,每個從業者都有不同的答案。
不過目前為止,香港政府並未出台更加具體的保育文化的政策或者方案,這些坊間文化已走到「各顯神通」的階段,是繼續凋敝還是迎來回春,仍更需憑他們的自身努力。有立法會議員認為,香港要利用本身的資源,以歷史、海島等為主題,開發深度旅遊。而這些坊間文化正是深度遊的項目之一。
坊間文化為香港旅遊增添了色彩,那麼它們能夠被香港的旅遊業所拯救嗎?可以確定的是,這些坊間文化的凋敝和消失將是香港的損失,也是每一個人不願意看到的結果。

(Visited 192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