佔據十一月中國電影銀幕的兩部電影都以女性為主題[/caption] 雖然女性地位有所改變,但還是消除不了社會對女性的固化歧視。由於生理角色的分配,女性總免不了在家庭分工、工種選擇等方面受到歧視。而今年對於女權主義者造成“毀滅性打擊”的是,國際政壇的女性領袖都遭遇了政治生涯上的困境:巴西女總統羅塞夫遭彈劾被迫離職;韓國總統樸槿惠因“閨蜜門”已經正式被韓國檢方指為崔順實“共犯”;德國總理默克爾深陷難民問題的沼澤,執政能力被質疑;蔡英文執政半年,民調支持率與滿意度紛紛大幅下滑。很多人都認為這是女性權力的停滯與退步。激進的女權主義者憤怒併發出呐喊的聲音:這一切發生的原因是什麼?   實際上,從理性的角度看,各位女性政壇領袖的政位動盪與其沒有做好分內之事脫不開干係:羅塞夫的彈劾源於其政府財務醜聞以及巴西經濟問題治理的失敗;樸槿惠與“閨蜜”崔順實關係過於親密,公私不分,涉嫌“共犯作案”;默克爾對於難民問題的處理,造成國民安全、經濟各方面的負擔;蔡英文在兩岸關係處理上的猶豫不決,讓臺灣陷入政治困境。因此,女性政治領導陷入困境的原因可以進行很簡單的歸納:本職工作沒有做好。   已經被選舉、被認可的女性沒有將本職工作做好,不夠努力,致使了自己的職業危機。然而,還是有許多激進的女權主義者認為這是對女性的蔑視,缺乏冷靜客觀的思考。其中有些人變得既激進又玻璃心,對他人出個人家庭角色選擇、社會分工分配進行無端的激進批判。   近年來,追求“男女平等”已經被一部分女權主義者帶上“極端女權”色彩,與“仇視男性”等觀點聯繫。千年的壓抑扭曲了對平等的理性看待,變成精神上的偏激“施暴者”。   女權不是《驢得水》中率真少女用身體作為交換籌碼換取利益,也不是《我不是潘金蓮》中農村婦女沒有法律常識、潑皮耍賴地四處告狀。對於女性權益維護者來說,需要懂得一個道理:消除對女性的不合理偏見沒錯,但同時也應該理解由於男女生理差異而帶來的分工不同,不能將任何由於性別差別的社會分工都當做是對女性的歧視。]]]]> ]]>

(Visited 59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