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及中國集體領導體系優劣、中國未來政治走向等問題。 專訪中,李成認為,中國集體領導體系一直以來被西方學者和媒體誤解,「時候是非常情緒化和主觀的。」直至近三至四年,習近平集中權力後,西方學者們又開始紛紛討論中國集體領導的好處。 李成指出,中國不會走向西方式的民主,但中國的政治也不會一成不變,它或許正在走向第三條政治道路。 [caption id="attachment_3805" align="aligncenter" width="533"]new-image-204v8

《習近平時代的中國政治:重新評估中國集體領導體系》封面[/caption]  

靜態政治下的中國是一種誤讀

回答中,他首先指出中國政治被外界普遍誤讀的一點就是「靜態的政治」。這種觀點認為中國政治是「固步自封、鐵板一塊的集權政治」,在這種政治格局中,不存在任何一支與當前執政黨構成抗衡、制約的政治力量。這也被普遍認為是導致當前利益集團形成的根源。 一般來說,自1978年鄧小平引領中國邁入改革年代後,經濟改革奮起騰飛,黨內開明派人士也借勢啟動了一場中央放權的政治改革。這種勢頭一直持續到1989年那場舉世震驚的風波後,隨後,中央收權,政改被宣佈徹底失敗。無論是在江時代、胡溫時代(或被稱為「後鄧小平時代」),這種政治改革都陷入長年停滯。 此外,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中國傳媒研究計畫主任錢鋼曾指出,胡溫執政的十年,中國高舉維穩旗幟,因此也是中國政改滯遲不前的十年。  

黨內兩個陣營提供了政治彈性

儘管「一黨專政」的中國政治透明度低,政情歷來撲朔迷離,但李成認為,在任何政治生態中,派系和陣營的問題都是無可回避的。他說,當今中國政壇已存在兩個陣營,這兩個陣營的勢力在複雜的人事構成中營造了一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默契互動。 儘管現今的中共黨內矢口否認派系的存在,但毛澤東也曾以「黨內有派、黨外有黨」這句說辭承認過這一點。因此,在中共開啟「拍蠅打虎」反貪行動後,坊間不時傳出權利鬥爭說。當然,李成認為,這種「兩個陣營」的政治模式也為中國政治格局提供了某種彈性和制衡。 今年10月28日,中共十八屆六中全會閉幕,「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政治新格局形成。「習核心」一詞迅速刷爆各大媒介,引起關注。但李成認為,大家對「習核心」一次不必感到詫異。在他看來,「習核心」和江澤民時代的「江核心」,以及胡錦濤時代的「胡班長」放在一起對比,即可看出「不必詫異」的緣由。此外,在全會公報中,黨內機制也通過「禁止搞個人崇拜」對「習核心」進行了制衡。 [caption id="attachment_3806" align="aligncenter" width="600"]new-image-bk67c
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約翰-桑頓中國中心主任李成[/caption]

收攏權力是為了改革

在涉及「習核心」的問題上,李成還說,從整體來看,習近平上臺之後的收權是對此前地方搞「獨立王國」、「另立山頭」局勢的改進,中央下達的命令在地方得不到執行,收權反而是一種「撥亂反正」。 《金融時報》對中國坊間「習近平先集權後改革」這一問題向李成發出提問,並指出當下,人們看到集權的形勢越來越嚴重,但鮮有改革的一面。李成首先承認,目前中央對媒體和NGO等公民社會重要構成部分形成壓制,但他隨後說,「我個人的觀點認為這是暫時的,集中權力是為了有效地處理一些緊迫的艱難問題」。 李成最後對中國十九大以及之後的政治未來作出預測,他認為中國的政治道路是動態的,而不是靜止不動的,「因循守舊和顛覆性路線都不是出路。漸進的、制度化的不斷變革才是中國應該尋求的第三種政治發展途徑」。small-logo
]]]]> ]]>

(Visited 44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