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剛剛過去的周末(1月19日),香港中環再次發生騷亂。一批黑衣暴徒趁着公眾組織和平集會的機會,四處破壞,打爛交通燈、挖磚堵路、縱火等,還對在場的數名警員進行瘋狂襲擊,更在附近的中國建設銀行大廈外進行塗鴉,甚至故意將上面的“中國”兩字摳掉,對“一國”底線赤裸裸地挑戰。特區政府發言人強烈譴責這些無法無天的暴行,形容有關行為實在令人髮指。
這些都令人看到,雖然香港社會有逐漸恢復平靜的態勢,但是目前總體形勢嚴峻,止暴制亂的任務還很艱巨。這其中,尤其是香港社會仍有一部分人沒有國家意識,缺乏對“一國兩制”的深入理解和認同,成為導致眾多問題的關鍵。
1月20日,中聯辦主任駱惠寧在《人民日報》發表署名文章《推動香港“一國兩制”事業行穩致遠》,探討了“一國兩制”以及樹立國家意識在香港未來的重要性,顯得特別及時。


文章提到,香港社會各界殷切期盼並堅定支持特區政府及有關辦學團體在全社會尤其是青少年中大力加強憲法和基本法教育、國情教育、中國歷史和中華文化教育,不斷完善“一國兩制”條件下香港教育治理制度體系,增強青少年的國家意識和民族認同,進一步築牢香港“一國兩制”成功實踐的社會政治基礎。
不可否認,強烈的國家意識代表着公民對自己歸屬國家的認知,更是族群認同和文化認同的升華,無論是對於增強社會的凝聚力,還是對促進地區的長期穩定發展方面都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性。

國家意識的重要性

在歷史上,每當國家面臨外敵入侵,陷入四分五裂的局面之時,國家意識就如同黑夜中的一盞燈,能讓散落在各處的人們為這共同的光明集結、奮進。特別是在中國近現代,一次又一次的危機時刻,是這種鮮明的國家意識喚醒了無數英雄兒女,他們的拋灑熱血、救國救民,才鑄成了新中國成立的偉大豐碑。
而放眼望向整個世界,諸如美國、英國的全球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他們對公民國家意識的塑造和培養,更是從來都不會缺席。
以美國為例,美國可以說是全球國家資本主義最集中的地方,甚至在各種商業手段中,國家資本主義都是始終在貫穿、落實國家意識。而值得一提的是,美國對國家意識的宣講,很多時候都是“潤物細無聲”,傳播的載體多種多樣。像我們熟悉的好萊塢電影,動不動就贏得全球的票房大滿貫,可細看這背後,其實同樣是一種國家意識的強化,對於美國文化和價值觀的輸出。Facebook,Youtube等一些廣受美國人喜愛的社交媒體上,內部也會經常進行一些自我審查,本質上也並非完全是表面上宣揚的自由包容的核心思想,更核心的功能依然在於捍衛美國式的國家意識,為國家利益服務。
英國的情況也相似。英國政府認為,增強國家意識要從小培養,將公民教育列為英格蘭地區中學的必修科和小學的選修科。隨後,英國教育大臣更專門公布了加強對全英國青少年“英國價值觀”教育的計劃,就專門旨在向學生傳授英國的核心價值觀,增強學生的國家認同感。
可以看到,世界上的任何國家,無關政治制度,無關意識形態,都將國家意識和國家認同看作是一個至關重要的話題。這再放到今日的香港問題上來,同樣適用。
雖然頂着“一國兩制”的獨特光環,但香港從來都是中國的一部分,這是毋庸置疑,也不容挑戰的事實,這也是“一國”的所謂法理基礎。正如駱惠寧在文章中寫的那樣,“始終準確把握‘一國兩制’正確方向,是香港重新納入國家治理體系後保持長治久安的必然要求。”而樹立國家認同在香港社會的重要性,更是不用多說。

國家意識的養成,要靠真心

然而,從此次香港長達7個多月、至今未停息的社會風波中,更要看到的是,如何通過努力使香港社會重建一種發自內心、懷揣真心的國家認同和國家意識,是最迫切、也最重要的任務。不得不承認,一些切實存在的各方面文化差異確實使得不少香港人對“一國”具有排斥和抵觸。所以如果僅僅強調國家意識的“應該有”、“必須有”,那麼必然無法做到真正的深入人心。
沒有真心的認同,人們時時刻刻都可以把這種國家意識只作為一個高舉起來的大旗,但私底下完全可能還是用另一種做派來面對。說到底,就是心仍然沒在這裡。正所謂“攻心為上”,唯有做到 “真心有”這個最高境界,才能真正地從根源上解決諸多問題。
而想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更注重細節、注重軟性的引導。制度設計、社會政治基礎、良性互動這三大要素,缺一不可。從維護好“兩制”入手,才是真心有國家意識的來源。具體來看,可以分為以下四個方面。

權責要對等 給香港更多國民待遇

其實,想要香港社會擔負起增強國家意識的責任,國家也需要適當向香港社會傾斜,給予香港人更多權利。因為權責向來是一種對等的關係,唯有二者之間保持平衡,讓香港公眾打心裡感到屬於“一國”的歸屬感和好處,才能找回這份認同的“真心”。
同時,這也需要國家在權責方面做好配套,在培養國家意識方面,為香港做更多的事情,包括給香港更多國民待遇等。實際上,一些有關的嘗試已經在推進中。去年,國家已經公布了16項惠及香港居民到大灣區發展的政策措施。港人在大灣區能買房、買社保,無論是就業,還是居住都得到了極大的便利。但在推出參軍等其他國民待遇方面,還有待提升的空間。
實際上,香港青年群體中並不乏愛國者,更有不少都對國防知識以及軍訓懷有濃厚的興趣。截至去年4月,香港就有14個專門以軍訓為主要內容的青年少年制服團體,與各個學校間廣泛開展合作,擁有數量不小的“童軍”成員。更有不少家長表示,希望孩子有機會參與到更多類似的活動中,磨練意志的同時,也對國家有更深的理解。
在這種需求之下,國家也更應該給更多香港年輕人一個機會。有了這第一步,或能贏得更多年輕人的心。

“黑衣人”內部分化,工作需更細緻

雖然有不少人評論,新年到來,香港的氛圍似乎已經慢慢平靜下來了,暴力程度較去年有所減輕,但是從1月19日的中環事件便可以看到,其實暴力遠遠沒有停息。而從中似乎也能看到,這些“黑衣人”內部也在朝着更加分化、撕裂的方向發展。這讓青年工作變得更加棘手,但同時也帶來了機會。
看到香港遭遇7個多月來的劫難,“黑衣人”中也並非所有人都無動於衷。雖然“黑衣人”表面上仍然很多,但實施勇武行為的人少了。可以說,在這個群體內部,不是所有人的訴求和激進程度都一樣,這也需要未來針對這部分年輕人的工作更加細緻,更有同理心。萬萬不可一刀切,將他們中的全部都認定為無法原諒的暴徒。
這樣一來,才能放下過往的成見,促成更多富有真情的會面和溝通。當這些年輕人真正感受到了來自國家的關注,感到了充滿溫情的理解,或許怨氣才能消去,也更會樹立起那顆認同國家的真心。

從生活入手,多一些軟性引導

除了工作的細緻,另一個關鍵點就是要注重軟性引導,試着從普通人最基本的生活入手,從衣食住行到吃喝玩樂,真正以軟性的手段嵌入國家點點滴滴的關懷,讓香港民眾在每一個日常的間隙真的感到國家的好。
在這時,國家也應該需要有一個母親的氣度和情懷,用更柔軟的方式來面對這群“有些調皮”的年輕人,放下架子,少一些旗幟鮮明的生硬口號,通過一些年輕人真正看得見、摸得着的方式來慢慢建立彼此間的信任。這個過程一旦開始,就會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也可以定期舉辦一些以文化、藝術等軟性層面為主題的活動,使民眾通過感興趣的事物慢慢放下戒備,增進陸港兩地之間的交流,增強他們在國家各個層面問題的認同感和參與感。

開拓思路,能做的事還有很多

而在香港當前的特殊時期,國家也需要開拓思路,比以往更多行動,更接地氣,紮根到不同人群中,收集意見,理解他們的心聲。也只有把腳踏實地的基層調研和增強國家認同的工作相結合,才更有可能達到預期。
在香港,就有一些青少年,從來沒有領過回鄉證,更沒去過內地任何城市,因而對國家的了解是近乎一片空白。而這一部分人群,是國家在港工作中極少觸碰的部分,但也是更有待挖掘的部分。而解開這一部分人缺失國家認同感的謎團,也將是工作的一大突破口。所以,深紮根,廣撒網,能做的事還有很多。
正如駱惠寧近日在文章中所寫的那樣,澳門早前在“8·23天鴿”超強風災期間的事例,是制度設計與社會政治基礎實現良性互動的最佳範例,當時基本法和駐軍法相關規定首次啟動,駐軍千餘名官兵投入救災,得到社會的廣泛好評。
制度設計、社會政治基礎、良性互動這三大要素,缺一不可。而當前的香港,正需要這三大要素的支撐,再輔之以更軟心的手法、更細緻的工作。
只有贏得了大家的真心,通過真誠的行動使得社會從心底真正增強國家意識和國家認同,如今充滿撕裂與紛爭的香港才能重新回歸團結互助,大家擰成一股繩,這座城市的持續繁榮才指日可待。

(Visited 104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