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台資企業,借助香港籌措資金,進行資産多元化布局;很多台灣政商界名人把子女派往香港工作,一些政要離職後也紛紛從台灣投奔香港,避開台灣本地的政治紛擾。在兩岸對立激烈之時,香港的獨特地位使其能在經濟、文化以及政治上重新發揮重要作用。

香港是個國際化平台

 

台企看重香港的國際化

國際化的港交所,對台資企業便有很大吸引力。在2014年的時候,據台灣派駐香港的「經濟貿易文化辦事處」統計,截至當年4月底,共有29間台資企業在香港上市,市值約5,342億港元。而最新的數據顯示,現在在港上市台資企業數量,已經達到60餘家,包括中國旺旺、康師傅、富智康、統一等台灣知名企業。在香港的海外投資者雲集,是上市公司邁向國際的跳板,對台灣上市企業走入世界,助力匪淺。

香港台商工商協會副會長陳自創,最近接受《超訊》採訪時表示,台灣很複雜,很多人也很厭煩。香港是個國際城市,歡迎外國人跟歡迎台灣人是一樣的,所以還有更多公司要來。「2008年之前,阿扁執政的時候,台灣曾經一度蕭條,到了馬英九執政的時候,兩岸關係好了,很多人又回去了。到了2016年的時候,台灣很多人又要出走了。大家說,在台灣還不如到香港。」「以前沒有三通,香港有一段時間是很熱鬧的,台灣人一批又一批的來。因為去大陸要經香港。三通以後,很多人說香港要完蛋了。但香港還是有優勢,還是維繫住了。」

香港台商工商協會副會長陳自創

陳自創說:「來香港上市的台資企業,有金融、食品、美容等等,各行業都有。以前也有台資過來控股香港媒體,最近也有一家文創企業想來香港上市。因爲香港是個平台,最重要的是國際化,不像台灣的非國際化。在台灣外資不容易介入。這個是香港的優勢。」

 

政商要人子女在港工作

很多台灣政商界名人,除了將企業拿到香港上市,也把自己的子女派往香港工作。比如前副總統吳敦義的兒子、民進黨要員邱義仁的兒子、前陸委會副主委鄭安國的兒子等等,都曾在香港生活、工作。馬英九的女兒、女婿,連戰的兒子連勝文,也都從香港開始,奠定事業基礎。他們與香港的淵源,也早有媒體披露。

最近《超訊》觀察到,不止子女,很多政要,下台後也紛紛離開台灣投奔香港。最新引起關注的,則是2016年7月份開始到香港城市大學任教的江宜樺。來香港前,江宜樺的身份是台灣總統府資政,更早前他曾是台灣中華民國行政院院長。

台灣政界、學界有非常成熟的旋轉門制度。學而優則仕,江宜樺在當台大政治學教授的時候,受到馬英九器重,轉而入閣參政。最後成為統帥文官的最高領導人行政院長。其實,江宜樺不是特例。前任總統馬英九,也曾是台大法律系教授。現任總統蔡英文,則曾在東吳大學和政治大學任教。

中國古代士大夫,也是讀書、做官,一生都交織在一起,但是當代的政治體制,並非簡單的「學成文武藝,售予帝王家」,而是要面對選舉政治帶來的周期性輪換。特別是台灣,不同的黨派上台組閣時,往往會全部推翻前朝的人事安排。如此,則經過「旋轉門」進入政界的學界精英,也經常要有進也有出。隨著馬英九的下台,江宜樺的仕途也到頭了。接下來該去哪裏?

 

兩地遊走與三界「旋轉」

江宜樺選擇來香港,為什麼呢?香港台商工商協會副會長陳自創說,像江宜樺這樣的人,退下來以後,學界不知道該怎麽辦。他又不能去當校長,位置被卡住了。就算當校長,人家也會覺得太委屈他了,他剛從行政院長的位子上退下來。如果他有門路,來香港是最好的選擇。香港的好處在於,自由自在,人工也高,也受到更高的推崇。擁有倫敦大學法學博士學位的陳自創,自己也曾擔任過台灣政商聞人辜振甫的英文秘書,自己也在政、商、學三界旋轉,也在香港、台灣兩地遊走。

台灣前行政院院長江宜樺,現任教於香港城市大學

除了江宜樺,最近幾年,也有其他退下來的政界人物選擇來香港。與江宜樺同屬藍營的高朗,也是台灣政界大人物,在馬英九時代,他曾擔任過總統府副秘書長。他與馬英九、金溥聰,被台灣媒體稱之爲馬金高鐵三角。高朗2012年便從政府中辭職,重回學術界,2016年8月起,他加入香港恒生管理學院,擔任社會科學系主任。

與高朗同在恒生管理學院的張志宇,曾經擔任過陸委會專門委員以及台灣「國土安全辦公室」主任。現在他則是恆生的新聞傳播學院副院長。更早前,被視為馬英九最大支持者的金溥聰,也曾一度在2008年到香港中文大學擔任訪問學者,但很快就再度被起用,返回台灣從政。

台灣政治人物,在退下來以後選擇到香港,也不是現在才有的事。1949年以後,中國大陸政權鼎革,國民黨一系的文化人物花果飄零,既有前往台灣,也有暫居香港的。台灣香港之間,彼此聯繫密切。而中國傳統政治,政統與學統,從來相互交織。文化人物所到之處,往往也是政治活躍之處。對香港文化影響深遠的新亞書院,其創立者,比如錢穆、張其昀等人,都與國民黨政治關係密切。

 

歷史上的台港兩地互動

五六十年代,香港是一個可退可進的選擇。作爲一個被港英政府統治的殖民地,當時中國文化人視香港爲「借來的地方」。這裏並非成就理想之所,但也可以作為暫居之地。錢穆、張其昀等人最後選擇還是前往台灣定居。現在,香港作爲特別行政區,同樣面對兩岸,都可以保持一定距離,也爲捲入政治紛爭的文化人,提供了一個避居的場所。更何况,香港高校教師,收入遠高於兩岸,這也成爲既有學術背景,又有政治經歷的人,重要的考量。

其實,不止江宜樺、高朗、張志宇這些跟政治相關的學界人物。純粹的台灣學術精英,近年來很多也選擇投奔香港。最近兩年來,香港高校用五倍待遇,到台灣搶人才的新聞,時常在台灣媒體出現。陳自創說,「台灣的大腦都在外流。這幾年台灣內耗,一個拿到博士學位的人,得不到物資上的回報、也得不到市場上應有的尊敬。很多人選擇出走。人工薪資是個最大的原因」。據一位研究者的統計,目前在香港各大學執教的台灣籍教師,超過100人。

馬英九女兒馬唯中曾在香港工作

優秀台灣學生前往香港就讀

台灣學生擁有良好的基礎教育,也成爲香港各大高校重視的人才來源。根據香港中文大學的資料顯示,2015年,該校本來計劃到台灣錄取50名學生,但因爲台灣學生太優秀,最後總共招收71名,比2014年錄取46個大幅增加。

而香港高校,爲了贏得台灣學生青睞,拋出了極具誘惑力的獎學金。香港中文大學入學及學生資助處處長王淑英說,將根據學生整體表現,提供全額獎學金或全免及免部分學費獎學金,其中全額獎學金四年可達280萬元台幣。香港另一所頂級高校香港大學,則祭出18萬6千元港幣獎學金,約新台幣近80萬元,吸引台灣高材生進入港大,港大理學院更推「本科生科研培育」計劃,讓學生從大一暑假,就開始跟隨導師投入研究計劃,打下良好學術訓練的基礎。

目前在香港就讀的台灣學生,據台灣駐香港代表、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處長嚴重光統計,已經超過了700人。這一數字,雖然還無法與留學台灣的香港學生數量相比,但是增長幅度上升很快。過去,中華民國政府爲了吸引華人認同,積極爭取華僑學生赴台灣就讀。有所謂「僑生」制度。幾經政黨輪替,這一制度已有改變。但是,香港人追慕台灣優質教育,還是有很多人選擇去台灣就讀。目前,據悉在台就讀的香港學生,還有超過8000人之多。

香港只有八所主流高校,台灣則有百多所高校。10月份,在香港啟德郵輪碼頭舉行的「2016台灣高等教育展」,便吸引了93所台灣高校前來。2016年12月5日,在香港成立的「台港教育交流基金」,該基金成立的目的是鼓勵辦理各項有助於台港教育交流、促進兩地關係良性發展的活動。這都說明,當前台灣、香港兩地,教育上的交流,進入了新的時期。

港交所對台資企業有很大吸引力

香港應該加强台灣研究

台港兩地的互動,無論是台灣借助香港的平台,還是香港借助台灣的基礎,他們將給未來的華人社會結出什麽樣的果實呢?多年來,陳自創一直推動在香港建立一個台灣研究機構。他說,台灣有一些比較好的東西,比如水土保持、環境保護、健保、養老、義工等等,都值得研究。一些經驗可以爲香港以及中國大陸提供參考。但是,香港並沒有把這一點重視起來。

陳自創認爲,香港的出路在於成爲一個教育的中心、學術交流的中心。無論從美國來的、大陸來的,都會有興趣聽聽江宜樺這類人談談這幾年的從政經驗。而香港剛好可以,並且已經爲江宜樺提供了平台。在香港建立研究台灣的機構,也可以推進敏感問題的研究,比如港獨、台獨問題、一國兩制的新時代變化問題,等等。如果沒有火花的碰撞,很多問題無法形成成熟思考。而要有火花碰撞,一個題目,至少要有四十篇的論文來支撐。比如在香港,究竟是人大釋法重要,還是高院判決重要,能不能有機構進行研究?

美國之所以是美國,有智庫上的優勢。全世界有四千多家智庫,美國將近三千。智庫應該做什麼事情,應該想到十年後。十年後的台港關係、中港關係。誰去做這樣的事情?大學。陳自創期望,聚集兩岸三地人才,在香港大學裏建立這類機構,進行這些研究。他說,台灣的智庫很好,但是台灣的智庫不够國際化,比較狹窄。兩岸關係這麼複雜,牽涉美國、日本,所以需要國際化的交流。而且這類智庫,也可以成為一個溝通的渠道。最近大陸六架軍機繞台飛行,這會不會導致擦槍走火?需要一個平台進行溝通。最好的地方就在香港。因爲這個平台如果建在兩岸任何地方,都很敏感,但到香港,相對來說都沒那麽敏感了。

隨著特朗普的上台,兩岸關係可能更趨複雜化。如何化解兩岸的矛盾,以及如何爲兩岸提供彼此學習的機會,是考驗所有關心民族前途的知識分子的難題。香港作爲一個平台,過去一直在施展一定作用,但是,這種作用可能還不够充分。以前,在兩岸對立的時代,香港是雙方秘使最先接觸的地方。未來,爲了避免中華民族內戰的再度興起,香港在經濟、文化以及政治上,需要重新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Visited 108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