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作為「東方之珠」而凸顯的璀璨光環背後,有著這樣一群人:他們不在香港出生成長,在不同時期因家人團聚、讀書、工作等原因來到香港;具有高學歷與國際視野,能立足本土,也能放眼世界。他們正當青年的時候,以專業與熱忱奉獻香港社會,在各個領域取得不斐的成就。 潘潔:投身政治 服務香港 前香港環境局副局長潘潔於1982 年中學畢業後隨家人從杭州移民來港,彼時的香港剛剛步入主權回歸的動盪時代,了解中國的港人還屈指可數。她開始投入社會, 在《明報》《亞洲周刊》等報刊擔任記者。 她說, 時代的巨大變遷讓人著迷,也讓人困惑。於是,在中國大陸接受教育,到香港新聞前線工作了七八年之後,潘潔又重新踏上求學路,前往美國攻讀政治,畢業後又在哥倫比亞大學修讀國際事務碩士。這條求學路長達七年。 1997 年香港回歸,潘潔返港到香港中文大學攻讀政治及行政學博士學位。「因為我希望研究自己切身感到的問題。」回憶起往事,她解釋道。 回歸10 週年之際,潘潔的英文著作《香港的政治前景:民主在中國》在香港面世。她坦誠自己心繫香港,因為這裏是自己的家。 2005年,香港政府擴大問責官員委任,潘潔接受了挑戰,擔任香港環境局副局長,作出了從學界到政府、從政治行政專業到環保領域的兩大轉變。 四年多的官場實踐,潘潔協助局長處理各方面的政策工作,奔走在粵港、社區、政府相關部門和立法會之間,尤其專注在粵港環境合作、空氣污染治理、非法廢棄物傾倒等社會關注的環境問題上。 潘潔集政府、學界、媒體圈的三重標籤於一身,以知識、學識、膽識貢獻香港社會,讓這裏成為她永恆的第二故鄉。 顧敏康:法治治本 消弭偏見 現香港城市大學法學院副院長顧敏康是1997 年1 月1 日拿著英國簽證到香港的。來之前,香港在他的腦海中只是一個時髦、現代的代名詞,而並沒有一副清晰的圖畫,有些陌生。他曾親眼見證香港的回歸,也作為新香港人從此與這片土地結下不解之緣。回歸後的香港表現出一系列「水土不服」。 在顧敏康看來,這些問題表面看起來是社會問題, 其實深層次上是法律問題。他作為法 律專業人士,往往第一時間站出來發聲,在報章雜誌上發表自己的看法。 顧敏康還擔任很多社會團體工作, 包括高校聯、滬港校友會、海學聯等。他希望通過這些團體能凝聚一些社會共識,關鍵時刻去發聲。對於新香港人走上政治舞台,他認為很有必要。「佔中的時候我們走上了街頭,但這還遠遠不夠。接下來,即使不通過參選來投入政治,我們也可以凝聚志同道合的人,發出我們的聲音,一定程度上引領選舉的方向。」 近年來,衝突事件頻發,顧敏康常常為香港的前途擔憂。他希望香港有它的特殊性,而不是另一個上海或者廣州。 「我在香港已經扎根了,把這里當作一個家,而有些人卻在破壞這個家。」他認為佔中表面上過去一年了,但它實際上並沒有結束,相反背後發酵的問題更嚴重,這包括幾個標誌:反「水貨客」、港大事件、戴耀廷要求中間建制派佔領立法會、「熱血公民」在招募年輕人…… 顧敏康說,新香港人是一個群體,他們並非土生土長,可能沒有得到充分的重視、認可和保護。早在2005 年,他就在《消除種族歧視法》立法諮詢過程中,指出「內地新來港人士不應被剔除在外,而應受到保護」。 看到越來越多的新香港人走上政治舞台,他給出建議,新香港人要認識到一種責任感,要關心這個社會,不論是直接還是間接參與。第二,政府要轉變觀念,更多吸納本土的元素,包括新移民。「梁振英上台也搞了諮詢委員會,當中確實有不少新移民。金融領域的多一點,其他的就很少。並且僅僅是諮詢而已,沒有實幹。對比澳門的做法就不一樣。他們的政府、法院等機構有很多有內地背景的人。這批人也是「新澳門人」,同時了解澳門和內地辦事的一套,講話、做事情就方便多了。」顧敏康對《超訊》說。 王貴國:學術立足 桃李外放 上世紀90 年代初,香港逐漸步入主權回歸時代,大批來自中國大陸的海外留學生來到香港。一路從北京外國語大學、哥倫比亞大學、耶魯大學等名校畢業的王貴國,成為當中一員。同時期,王貴國已於耶魯大學博士畢業,打算回國工作。此前與香港有過一面之緣的他選擇再度來港,到孖士打律師行工作了一年半。香港社會讓他感到「平和、穩定,且經濟發展迅速」,但心繫中國的前途,之後他回到北京大學教書。 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得知香港城市大學招聘人手,考慮到香港高度國際化、施行他所熟悉的普通法制度,且研究條件優越、資訊較為通達,他決定一試。1991 年,王貴國開始擔任城大法學院院長,同時也是城大中國法與比較法講座教授,是香港在該領域的少數幾個權威學者之一,也是香港唯一的華人法學講座教授。「作為中國人,還是希望在中國地盤上工作。」 在任期間,王貴國揭開了城大法學院學生蜚聲國際的序幕。他很享受這段時光,尤其是看到學生經過法學院幾年培養而有所成長的時候。王貴國剛接手法學院的時候,學生在國際上還沒什麼知名度。為了能證明自己的學生是國際一流,王貴國帶領當時的法學院,鼓勵並且資助學生到國際上參加比賽。「我們不要讓學生的眼光放在香港、中國,而要放在世界。」 香港城市大學法學院日益成長為一個「冠軍孵化地」,獲獎連連。 2012 年維也納國際商事仲裁模擬法庭比賽,有296 支來自全球各地的隊伍參加,城大法學院學生力壓群雄取得冠軍。這在香港、中國乃至整個華人區都是首次。 王貴國說,最享受的事情是能讓有創意的想法落地,為這個社會盡一份力。 2016 年1 月30 日,由他牽頭創辦並聯合香港學界、工商界以及國際專業界力量的香港「一帶一路」國際研究院成立。這是香港首個有關「一帶一路」的研究機構,目前已聘請37 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法律專家,分別撰寫本國的關於貿易投資、環境、勞務、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的法律。第二階段,他們的研究重點是一帶一路爭端解決機制。通過後,會將其作為研究院建議提交給中國政府和外國政府,以供參考。 「一帶一路本身是全球化的產物,它的提出、運作符合全球化的趨勢。沒有任何人可以抗拒它。香港作為相關經濟體,不可避免要成為一帶一路的一部分,它的選擇只有一個,就是搭上一帶一路的快車。」王貴國說。 李小加:中環價值 推陳出新 「金融中心」向來是香港的閃亮名片之一,本地一些金融人士認為,當前的香港市場中,內地企業佔多數, 而金融界的人才,內地過來的可能佔到了八成。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則是金融界不可忽視的新移民精英。 2009 年6 月3 日,香港交易所宣布,委任摩根大通現任中國區主席李小加接替周文耀出任集團行政總裁。這打破了港交所歷史上由香港本地人擔任C E O 的慣例,讓李小加成為香港交易所歷史上第一位非香港本土人士和第一位來自內地的掌門人。 早年身為石油工人的經歷,讓李小加有時間開始學習英語,並對考大學有了期待。在剛恢復高考後不久的1980 年,李小加考入了廈門大學英文專業,畢業後被分配到《中國日報》做記者。 出於對國外的好奇,李小加與妻子雙雙出國。在美國的阿拉巴馬大學拿到碩士學位之後,他開始轉型攻讀法律專業,而這成為他人生的轉折。 1994 年,他作為海外律師參與了中國財政部首次發行全球主權債券的工作,並與當時債券主承銷商美林集團有所接觸。1999 年起,李小加加入美林任中國區的董事總經理兼總裁,負責中國業務的發展,牽頭主持中國海洋石油、中國移動、中國電信等一系列資本市場的重大 交易與發行。 這一時期恰逢中國企業興起上市融資的熱潮,李小加作為中國金融證券業對外開放的親歷者之一,負責了中國移動、中國電信等多隻股票首次公開發行及債券融資的項目。 2003 年3 月他加盟摩根大通任中國區主席,任職的幾年裏,摩根大通的各項業務均取得了不俗業績。尤其在2006 年,摩根大通在中國共完成14 個融資項目,9 個併購項目,成為當時在中國市場進步最神速的外資投行。 如今作為港交所行政總裁, 李小加形容2016 年是最具挑戰和困難的一年,好消息很少,壞消息不斷,考驗香港的智慧、耐性及信心。「香港見過大世面,挺過了多次全球動盪,因此我對香港有信心。投資者要靜觀其變,管理風險。」傳統的中國文化與西方的普世價值在香港這個多元的社會裏碰撞,交融與默契隨時間的沉澱得以彰顯。中西合璧的城市氣質與包括潘潔、顧敏康、王貴國、李小加在內的這批新香港人的國際化教育背景兩相契合,也給他們提供了大顯身手的舞台。他們日漸為香港社會貢獻力量,發出自己的聲音,也使正在形成中的新香港人群體有日漸清晰的輪廓。■]]]]> ]]>

(Visited 39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