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的瘋狂還在繼續。

居高不下的房價,是潛藏在全世界大城市年輕人心中的痛。

兩天內,北京的房價打敗了許多經濟學常識,北大清華的學生買不起學區房,學歷似乎變得不值錢了,還有人買房拼命砍價終以加價50萬成交。聯繫上去年十幾個一二線城市房價暴漲,上海突然湧現「離婚潮」、「搶購潮」,你會不會感到背後冒起一股涼風?

一位90後記者寫下了一家三代的買房故事 ,惹人唏噓。

讓人心酸後略感欣慰的是,李克強總理在前天的中外記者會上,對「房屋產權70年到期後怎麼辦」一問,作出了這樣的解答:「可以續期,不需申請,沒有前置條件,也不影響交易」,並且「國務院已經責成相關部門就不動產保護相關法律抓緊研究提出議案」。

房奴和准房奴們暫時放下了懸著的心,可還沒當上房奴的年輕人們還在繼續焦灼。不難理解,這樣的焦慮,在資源、平臺與人才高度集中的北京便能見微知著。

比如媒體人就愛彙聚在帝都,這座城市在他們眼中似乎有著全世界最多的新聞素材。記者王天挺曾在《北京零點後》中這樣描述這座城市:它成批量地生產繁華與夢想,也製造同等規模的欲望與頹廢

來看2016年的一組數據:北京常住人口為2172.9萬人,其中常住外來人口807.5萬;全國城市GDP排名中,北京位列第二(僅次於上海);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發佈的全球空氣污染最嚴重城市排名,北京是第六名;北京的房價收入比為33.2,把號稱「全球房價最難負擔城市」的香港(房價收入比19)遠遠甩在後面; 北京五環與六環的廣袤土地上有將近這座城市一半的人口……

房地產是一個週期性很強的行業,中國大陸樓市尚未經歷過完整的大週期,換言之,沒經歷過真正意義上的系統性暴跌。從90年代中期城市經濟體制改革至今,中國房地產基本處於持續上漲階段。

市場永遠錯綜複雜而又變幻莫測:貴有貴的道理,或許北京的房價沒有打敗經濟學的原理,它只是處在它固有軌道中的某一個週期。

有房產者希望房價永遠上漲,無房產者希望趕緊暴跌。在巨變到來前的日子裏,會有一部分年輕人轉而租房,把他們的積蓄花在旅行、教育、醫療,用自己的方式對泡沫時代說不。

在中國房地產市場迎來一波又一波高潮之際,買房在發達國家卻日漸成為「過時」行為。日本的千禧一代在成長過程中則經歷了九十年代泡沫危機破裂,房價崩盤。房子資不抵債,半生積蓄化為泡影的慘痛教訓,令他們在購買房產時變得更為謹慎。

在美國,2008年次貸危機爆發之際,正值千禧一代進入職場,房價崩盤、經濟萎縮、失業率飆升,以及此後漫長而疲弱的經濟復蘇,令年輕人對購房心有餘悸。

上述發達地區的年輕人頻繁更換工作,需要頻繁搬遷,買房或許會成為負擔,而完善、規範的租房市場也讓他們敢於不買房。相形之下,在經濟週期中他們走在中國的前面。

今年兩會,中央強調堅持住房的「居住屬性」: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然而,不同於香港的「公屋」,巴黎的「社會住宅」,新加坡的「祖屋」,中國用以保障居住需求的「廉租房」,發揮的作用還極其有限。

中國當下的土地崇拜與過去的日本很像。日本樓市瘋狂的那些年,一種傳說是甚至東京房價就可以買下整個美國。倘若拿中國經濟與日本做比較,有人會覺得中國經濟相當於70年代或80年代中期。要知道,日本自90年代初期開始了「失去的二十年」,房地產泡沫被刺破了,樓市持續走低,衰退嚴重。也有人認為,我們目前很類似於日本的泡沫時代

雖然格林斯潘有過一句經典論述:泡沫破了你才知道是泡沫。可誰有時間去等?

(Visited 39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