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經濟是中國經濟之「根」,江蘇省江陰市始終堅守實體經濟,並創造性地使以製造業為主的實體經濟發生巨大變化。改革開放初期,蘇南發展鄉鎮企業,走先工業化再市場化之路,被稱「蘇南模式」;多年發展後,「蘇南模式」一躍而成「後蘇南模式」,這些鄉鎮企業秉持「立足本土,面向市場;堅守實業,創新拓展」理念,走轉型升級、國際化之路,已成體現國際競爭力的現代企業。

 

江陰大橋

離開喧嘩的大上海,駛上寬敞的沿江高速一路向北,公路兩旁鄉鎮座座,農田鬱鬱蔥蔥,早春的江南已是一派生機。改革開放之初,正是這片活力四射的大地孕育了以鄉鎮企業為特色的蘇南模式。

駛過張家港,便進入了江陰市界,公路兩旁的景觀開始發生了變化,雄偉建築進入眼簾。中國馳名服裝品牌海瀾集團和陽光集團隔著高架路遙遙相望。遠處一座高達72層的龍希大酒店拔地而起,頂樓的大圓球,在蘇南大地格外醒目耀眼。這是天下第一村華西村的地標,一個以改革發展,工業致富的新農村標竿。曾經的鄉鎮企業已經茁壯成長為中國式的現代化企業,開始邁向「後蘇南模式」。

 

「後蘇南模式 」悄然崛起

江陰市,簡稱澄,因地處「大江之陰」而得名,被稱為是一座濱江港口花園城市。江陰是中國最發達的縣市之一,其綜合競爭力列全國百強縣市第一梯隊。值得江陰人驕傲的是,在中國實體經濟進入艱難的轉型時刻,投資者紛紛棄製造業而追逐房地產、服務業的喧鬧聲中,支撐起江陰這片土地繁榮的仍然是以製造業為基礎的實體經濟。實體經濟對全市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仍保持在75%以上,42家在滬深和海外市場上市的公司,以驕人的「江陰板塊」凸顯出這裏是一片製造業的熱土。

江陰的改革發展之路,呈現著中國從傳統農業向現代工業社會發展的歷史軌跡。80年代,江蘇省蘇州、無錫和常州(有時也包括南京和鎮江)等地區通過發展鄉鎮企業形成了非農化發展的模式。蘇南地區通過發展鄉鎮企業,走出了一條先工業化再市場化的發展路徑,中國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將之稱為「蘇南模式」。其特點是:農民依靠自己的力量發展鄉鎮企業;鄉鎮企業的所有制結構以集體經濟為主;鄉鎮政府主導鄉鎮企業的發展;企業生產則多依附於國有企業而生存。

中國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

經過多年發展,江陰始終堅守著實體經濟,並創造性地使實體經濟在江陰這片製造業的熱土發生了意想不到的變化,曾經的「蘇南模式」一躍成為「後蘇南模式」。今天仍把江陰經濟稱為「蘇南模式」,原因在於政府這隻有形之手依然在大力支持和扶助著企業,而企業為適合市場經濟的需要,則大多改制成了股份制,當年單一體制的鄉鎮企業已轉向了多元經濟。尤其是在歷史的滄桑巨變中,「蘇南模式」得以確立的源頭活水,即蘇南經濟之「根」——實體經濟被保持了下來。稱其為「後蘇南模式」則是特指,今天活躍在這片熱土上的企業,早已脫胎成為了面對市場立足本土、轉型、升級、國際化,體現國際競爭力的現代企業。前後對比,江陰經濟發展的「變」與「不變」一目了然。中共江陰市委書記陳金虎把江陰的發展特質,從文化價值的高度予以了概括,他對《超訊》說:「我們江陰這麼大的實體經濟,988平方公里土地上的製造業體量,我覺得在國外甚至放眼世界都是一流的。這既是有形的物質成果,也是江陰無形的企業文化結晶,即實業文化。」的確,江陰經濟能夠始終堅守住實體經濟,咬住製造業不放鬆,與這一地區的發展理念、價值指向不無關係,這就是「立足本土,面向市場;堅守實業,創新拓展」。陳金虎書記的概括,一語道破了「後蘇南模式」的實質。

 

本土:把根留住,根深才能葉茂

3月7日上午,第十二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遼寧代表團審議時強調:一個,中國的飯碗一定要端在自己的手裏,碗裏面主要裝中國的糧食,或者說我們有能力隨時生產出足夠裝進我們飯碗的中國糧食;另一個,發展經濟一定要以實體經濟為主。近年來,習近平主席無論是在瑞士達沃斯提出引領世界經濟走出困境的四大模式,還是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中,始終強調振興實體經濟才是發展的根本出路。在全球增長動能不足、社會治理滯後、發展嚴重失衡的背景下,以什麼為動力重振經濟,已是一個現實而緊迫的任務,更是全球關注的話題。

習近平多次強調振興實體經濟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開幕式上作的政府工作報告再次強調,實體經濟從來都是經濟發展的根基,要以創新引領實體經濟轉型升級。

江陰經濟,一直以製造業,以實體經濟為主軸。江陰市委書記陳金虎比喻,「如果把一座城市比作一棵參天大樹,那麼實體經濟就是它深埋地下的根。根深自會葉茂。」至今,江陰98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戶籍人口124.1萬人,全市健康發展的47300家私營企業、84200家個體工商戶,大多仍在從事製造業。如果說,華為作為中國製造業的一個標竿,因為它是中國少見的具世界競爭力的技術型製造企業;那麼,江陰則是中國製造業企業的另一個標竿,它以整體創優呈現出中國製造業的集群效應。因為中國很難再找出一個始終聚焦且不斷創造輝煌的實體經濟群。

循著國家領導人要求的方向,即使在去年中國製造業滑坡的大勢下,江陰的實體經濟仍以整體創優的業績交出了良好的成績單。1月17日,江陰市召開了重點骨幹企業座談會,300多家榜上有名的先進企業絕大多數是製造企業,絕大多數是本土民營企業。座談會實質是企業的表彰及經驗介紹會,政府給企業交稅大戶頒獎。12位企業家代表作了精彩演講,列首位的是全國明星企業海瀾集團,去年入庫稅金達到28億元,海瀾之家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也首次進入了稅收「10億元俱樂部」。這一天,江陰大大小小有300多家企業獲得殊榮。

2016年,江陰GDP增長7.4%,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130億,引進外資10.5億美元,這些數位背後幾乎都是實體經濟的貢獻。江陰全年入庫稅金1000萬元以上工業企業數達239家,比上年增加了12家;其中,工業企業的開票銷售、入庫稅金,與去年相比,分別增加10.5%、7.6%。

江陰的製造企業,不少已是全國知名的企業。去年有9家企業入圍「中國企業500強」、12家企業躋身「中國民營企業500強」、13家企業位列「中國製造業企業500強」(江蘇省共43家,幾乎佔了三分之一)。其中興澄特鋼、陽光集團等2家企業榮獲「中國品質獎提名獎」;雙良節能、法爾勝泓昇集團等2家企業榮獲有中國工業領域「奧斯卡」獎之稱的「中國工業大獎」,這一獎項全國共13家企業入圍,江陰摘下二枚桂冠。

華西村走出傳統製造業的瓶頸,華麗轉身進入了金融市場;模塑科技為德國寶馬、賓士配套,隨著知名品牌走向了國際;中國晶體新材料控股有限公司從合成雲母的小作坊做起,用11年時間沿著新材料的主線,發展出了3家上市公司等等。這一切體現著江陰實體經濟的跨越式發展,創新能力的培育是形成新發展優勢的動力。

江陰人堅信,發展的基礎在實體經濟,江陰的比較優勢也在實體經濟。江陰的過去靠實體經濟取得了高速發展,江陰的未來還要靠實體經濟不斷創造。上海市委黨校周東華教授每年數次去無錫黨校講課,對江陰較為熟悉。他認為,近代中國是一個發生巨變的社會,也因為「多變」而少了些「定力」。企業轉型往往變成趕浪潮,尋熱點,轉型成了轉業、轉行,忽略了轉型首先是「自我超越」,立足本行,做精做強,所謂「工匠精神」就是在不斷「自我超越」中培育起的鑽研精神。「中國的民營企業之所以平均存活期不足3年,一個內在原因是缺乏工匠精神而喪失了自我超越的能力。江陰企業則不同,轉型重在立足本行,做精做強,而不是否定過去,推倒重來。」

江陰實業起家有歷史傳統。江陰市中心的原國民黨江陰要塞司令部舊址,現在是江陰名人館。名人館中的頭幾位都是在江南一帶小有名氣的實業家。染織起家的吳汀鷺、在上海創辦中華橡膠廠的薛福基、試製成功「回力」牌汽車輪胎的楊少振等,都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江陰實業家。這一歷史巧合,恰恰證明江陰近代以來的「實業救國」傳統,奠定了今天堅守實體經濟的歷史基礎。

從原來的小作坊、集體企業,到脫穎而起的是現代化製造大企業,直至建立跨國集團,靠的都是腳踏實地的幹。

江陰以製造業馳名海外

當然立足本土,堅守實業,也需要尊重經濟發展的內在規律。陽光集團的服裝加工就採取了走出去的方式。因為隨著江陰經濟的發展,用工成本也隨之上升。江陰一個工人每月的人工費用約5、6000元人民幣,而遠在非洲的衣索比亞每個工人的每月成本僅50美金。於是陽光集團把總部留在江陰,重點高端的服裝定製留在江陰,中低端的品牌的生產加工則正在轉移到衣索比亞。將加工製造密集產品外移,將總部留在江陰,江陰製造業的升級換代依然紮根於這片熱土。江蘇省委書記在江陰考察時,將這種精神概括為立足本土、本行的韌勁。

省委書記李強來自浙江,上任後到江陰考察,他說,江陰是江蘇的集中反映。江蘇人做生意,10個人做,只有一個人在吆喝買賣。浙江做企業是一個人做企業,10個人在吆喝。這反映出江浙兩地的區域性差異。當年的溫州模式就是通過發展個體私營企業,通過市場化來促進工業化。浙江的義烏小商品市場,吆喝到全世界都赫赫有名,而江陰這個實體經濟群體,卻如「無花果」般,雖無「花香」,卻能碩果纍纍,默默的牆內開花牆外未聞香。

 

開放:政府築巢引來的「金鳳凰」

堅守實體經濟,既是製造業企業的方向,也是政府更好發揮經濟引領服務作用的職責。良好的營商環境是政府這隻有形之手幫助企業堅守「定力」的必要條件。

江陰貝瑞森生化技術有限公司是目前國際第四家,國內第一家貽貝黏蛋白生產供應商。董事長顧銘是外來投資者,當年她帶著自己在中科院的研究項目從北京南下,尋找落地生產點慕名來到江陰。這是顧銘在瑞典做博士後研究的生物科技專案,回國後又在中科院實驗室完成了小試和中試。她帶著專案成果,跑遍了山東、江蘇、浙江、廣東等整個東南沿海,最後選定了江陰。

貝瑞森生化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顧銘

顧銘告訴《超訊》,那天來到江陰,談了四個小時就做了決定,隨後又和江陰的領導一起來到上海見她的導師與合作者、瑞典的楊森教授,導師也當場拍板同意將專案落在江陰。楊森(Jan-Christer Janson)教授是醫藥工業的專家,2015年獲得國家主席習近平頒發的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

這麼爽快的決定,顧銘說,完全是被政府務實的服務態度震撼。「給你的資訊實在,不拖泥帶水」。做科研的,沒有很多錢,顧銘是把北京的住房出售後作為投入的。江陰政府很坦率,先給予2400平方米孵化器場地,並承諾政策性風投300萬人民幣。根據企業發展進程,政府提供銀行貸款擔保,保證專案的後續資金。

甚至產品如何進入臨床,政府也給予積極的引領。當顧銘正考慮請什麼樣的專家指導關鍵時刻,領導又來了,鼓勵顧銘「直接請國際頂級的領軍人物」。由此得到啟發,通過楊森教授,請來了諾貝爾獎得主加盟。「站在江陰,站在中國,一定要面對國際頂級醫藥企業,否則,面對不了真正的國際市場。江陰領導的關心,讓我們一開始就有了高起點。」至今,顧銘還心存感激。

楊森教授到中國已經很多年了,幾乎每年都要來四、五次,他對《超訊》表示,「過去我都沒能見到像江陰政府這麼支援地方企業的情況。我覺得這是中國的一大強項。就是地方政府對地方高科技企業的支援。」有人說,中國製造業的冬天將臨,楊森教授卻從江陰看到中國製造業的春天,「顧教授對公司的未來有很詳盡的想法,因為江陰政府始終堅信製造業對江陰有利。這也是我們的信念。我對我們公司非常的樂觀,每一年,我們都會生產新的產品。」

習近平頒發外國科學家獎給楊森教授(前左一)

確定在江陰落戶,2011年1月11日註冊了貝瑞森公司,8月拿到廠房圖紙,11月破土動工,2012年5月開工生產,2014年10月份獲得了第一張貽貝黏蛋白醫療器械註冊證,突破貽貝黏蛋白在國際上尚未應用於醫療的局面。顧銘至今想來還是有點小激動,快人快語的對《超訊》說,「這在國外是難做到的。在瑞典,95%以上的創業型醫藥小企業,要麼死掉,要麼賣給如美國那樣的大藥企,它是很難自己去經營發展的。」江陰政府在產品出產中,還協調、培訓企業如何銜接省葯監局、市葯監局等,服務細緻到位,讓顧銘感歎不已。

2014年當年的銷售是1000萬,第二年完成了1900多萬,去年跨越到3600萬。顧銘估計,今年銷售可能過億。

江陰政府提供的服務是實在的,每個市委常委都對口掛鉤進度比較快的創業型企業,並要求每年必到企業二次以上。江陰的營商環境,非一日之功,政府和企業攜手共進,政企同心已是深入江陰大地的發展文化。通常新上任領導往往會先拜會老領導。近年來,江陰新領導上任,首先拜訪的是企業家,四套班子領導結對聯繫、掛鉤企業,多年來已形成制度,江陰政府和實體經濟企業形成了命運共同體。

 

轉型:產品升級不離的「本源」

從鄉鎮企業到現代企業,江陰實體經濟發生了質的變化,但江陰政府這隻有形之手對企業的扶持、支持卻從來沒有放鬆、放棄。

江陰做強做大的企業大多是本土企業,猶如守住家園般守住製造業。2014年9月17日,科技日報刊出「世界第一支生物牙膏,中國造」新聞。這 支世界第一的牙膏誕生在江陰。科技開發生產這支 牙膏的江蘇雪豹日化有限公司,原來是生產鞋油的企業。他叫童渝,是中國金典集團董事局主席,江 蘇雪豹日化有限公司創始人,1989年下海創業,雪豹洗滌護革產品應運而生。鞋油和牙膏本不是一 回事,創業的鏈條撰寫出產品創新,產業升級的故 事, 直到走向香港的資本市 場。

至今,童渝還保留著當年人民幣 2 0 0 0元以小作坊形式起家開始生產鞋油的那些帳簿,滿是創業艱辛的痕跡。企業是家,產品就是自己拉扯大的孩子,會有不同時段的市場需求。童渝很人性化的看待他的企業和他的產品。當鞋市場發生變化,鞋油滯銷時,他沒有放棄鞋油的生產,同時又在尋求新的生機。

雪豹日化有限公司創始人童渝

童渝在一則科技簡訊上得知:在世界著名生物學家談家楨創意指導下,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製成功一種與口腔和母乳中似「保護神」的複合溶菌酶,具殺菌消炎、抵抗感染、組織修復、提高機體免疫力等功能。

童渝敏銳地意識到,若將復旦溶菌酶技術應用於牙膏工業將會是一場革命。為此,雪豹日化與復旦大學進行了產學研聯合攻關,遵循回歸自然的創新理念,應用口腔和母乳中自然存在的生物溶菌酶的機理,成功研發了安全、無副作用的fe生物牙膏,攻克了在牙膏膏體中溶菌酶保持活性的世界性難題,生產出全球獨一無二的fe生物牙膏。

推翻了牙膏產品幾十年如一日靠漂白劑美白牙齒,靠香精來清新口氣的厡理,運用溶菌酶溶解牙菌斑的機理,開創了潔白牙齒、清新口氣的新方法,新穎的「乾刷」方式讓刷牙成為一種享受。牙齒的問題,如牙齦出血、口腔潰瘍,用童渝的fe生物牙膏,有治療的功效。

雪豹日化蓋起了佔地近200畝的廠房,具有年產上億支牙膏的生產規模。

2016年7月8日上午,隨著香港聯交所交易大廳 鳴鑼敲響,生產fe生物牙膏的江蘇雪豹日化有限公司母公司——中國金典集團,在香港創業板掛牌 上市,成了「江陰板塊」中的香港新亮點。

 

主軸:走向成功與輝煌的產業延伸秘訣

作為江陰的本土企業,立足江陰是必然的選擇。童渝對《超訊》說,「我們以科技創新給企 業新的生命。牙好身體才好,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提高,刷牙習慣的變化,牙膏的市場會很大。除了做好實業,無需再做選擇。」江陰實體經濟之所以可以堅守,是企業家們堅守的那一份初心,無論是 小作坊還是大企業,都懂得創新、進取,是企業保 持長久生命力的源泉,而轉型、升級,不離「本行」,則是做精做強的立身之本。

江陰企業不僅都具有從小作坊、鄉鎮企業發展的經歷,在產業發展中也不偏離主業。企業家戴加龍拿出名片,竟有三家公司分別在韓國和香港的上市公司,中國晶體新材料控股有限公司、中國碳谷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江陰嘉潤石墨烯光催化技術有限公司。每一家公司背後都有一個故事,都是一段佳話。

2003年,戴加龍從江陰一家小作坊起家,初創時生產車間不足1000平方米,加上門衛的全廠職工12人,加工天然雲母粉。如今,他已經是行業巨人,德國默克、巴斯夫、意大利普瑞斯曼以及全球高檔企業油漆和女性消費者熟悉的化妝品品牌背後,都與這位江陰企業家相關。人工合成雲母和石墨烯是兩大拳頭產品,石墨烯光催化技術治理河水污染則展示出廣闊的前景。

戴加龍接受《超訊》訪問,開口講的就是「我的三家上市公司」。中國晶體新材料控股有限公司是韓國的上市公司,主要從事人工晶體的培育,屬於二維材料。這一塊現在基本上專搞合成雲母,產能擴到三萬噸,在全世界佔合成雲母的95%份額,穩坐這個產業的世界老大位。戴加龍說,「合成雲母,我們在全球有話語權。」

中國碳谷科技集團戴加龍

戴加龍的石墨烯業務都在香港上市公司中國碳谷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中。八年前,市場對石墨烯尚未有認識,戴加龍表示,雲母跟石墨烯之間還是一種層狀結構的演變,屬於產業結構的演變。從事二維材料的研究,戴加龍說,我既然能夠把層狀結構做出來,也可以把層狀結構分離,因為這個石墨也是層狀結構,石墨烯就是從層狀結構裏分離出來的單層。

苦苦研發了八年,引進多位博士和專業人才,碳谷科技掌握了解決石墨烯「定性不能定量」的技術難題。廠區內一幢嶄新的大樓建成,戴加龍指,它的名字叫二維世界,是大型立體式石墨烯工廠,以及國家納米中心石墨烯工程應用中心的所在地。碳谷科技的未來。

基於石墨烯科技發展的成熟,戴加龍開始走入應用領域。他的第三家上市公司——江陰嘉潤石墨烯光催化技術有限公司,把石墨烯材料用於黑臭水體治理和水質提升,這項技術已經在中國南方部分區域試用,取得成功。

三家企業均屬新材料,用了11年的時間,戴加龍的小作坊成長為三家進入資本市場的上市公司,這既體現了江陰精神,又是江陰速度。戴加龍的發展理念是做大做強做精,「江陰打游擊戰時代已經過去,現在是我們大規模頻繁做商業模式的開始,運籌帷幄,一定要整體計劃好它的未來。」

11年的積累,戴加龍說,是因為意志,一種堅持不懈、永不放棄的決心,有了決心再加勤奮,理想就能轉變為現實。「我很清醒,借別人的老婆是暖不了床的。搞房地產、買股票、做期貨,我從來不信那些東西。創業十幾年到現在,我沒有一個星期天,沒有一次度假,除了上班就是上班,因為我的責任非常重大。要對得起關心支持我們的朋友們,要對得起這個社會。」可見,「堅守」在戴加龍心裏是企業家的必備品格,也是他從小作坊發展到國際級企業的奧秘。

 

開拓:創新不可或缺的孵化器

江蘇新潮科技集團72年成立,屬地方國有企業,那時,中國大搞電子工業,每個縣都有電晶體廠,前身叫江陰電晶體廠。王新潮90年代初到公司,成為電晶體廠的廠長兼黨支部書記。那個時候全廠有200多個人,一個月運營費用50萬人民幣。就從那個時候開始,王新潮進行了企業改制、產品換代升級,直至發展到新加坡開展兼併、收購。一步步走來,一步壯大。董事長王新潮接受《超訊》訪問時表示,這個公司產業科技經營現有二萬多人,其中約六千人是外國人。我們在新加坡、韓國都建有工廠,在美國有銷售公司,有研發基地,在歐洲也有辦事處,在台灣也有專門為我們配套的工廠。目前僅中國就建了五個工廠,江陰有三個很大的工廠,發展到現在已經是一個跨國企業了。「目前這個情況,我們實際上已經不怕製造業再回到美國去了,我們這個行業(製造業)再回到美國去,我認為是不可能的事情。新潮打下今天的基礎,需要很多的人,更需要很多的材料配套。這個行業生態,在中國發展是最適合的。」

新潮科技集團董事長王新潮

 

技術 : 我們已經有制高點

當然,在半導體晶片領域,新潮並不是僅僅依靠企業大、人多取勝,而是靠領先的電子技術站穩在該領域的國際地位的。王新潮說,技術我們已經有制高點,全球領先。因為半導體晶片產業有兩大技術將引領未來潮流,這兩大技術現在全世界僅新潮在大規模生產,一個叫SIP,還有一個叫EWLB新潮擁有大量專利。「技術上我們有競爭力了」。新潮的封裝專利全球最多,後三名的總和還不如新潮一家。

新潮在韓國投資建廠做SIP,前不久以7.8億美元收購了新加坡政府控股的晶片廠和封裝廠,又投入五億美元用於發展成為佳話,看好的就是新加坡晶片產業的技術和人才。數十年在電子產業領域摸爬滾打,王新潮懂得,技術才是這個產業的核心價值,「跳出價格競爭的怪圈,必須要在技術上脫穎而出。」市場有很多誘惑,做房地產、買股票、做金融,新潮不是沒有心動。科技產業是大投資量的產業,「一是我不能放棄自己的本業,二是也沒有這個閒錢」。

江陰多家企業入選「中國企業500強」

堅守:一切圍繞實體經濟

當實體經濟發展失去了人口紅利,失去了成本優勢,企業轉型、升級便是必然。江陰企業不斷演繹的「後蘇南模式」,正是在堅守中不斷創新,不斷拓展市場,重新找回行業優勢的。

有天下第一村的華西村,自50年代就是全國的先進標捍。勤勞致富是老書記吳仁寶留給華西村的精神法寶。今天華西村的接班人吳協恩書記依然堅守,傳承著這份精神遺產。

有段時間,出現過詬病華西村的一些閒言碎語。但華西仍堅守著自己的路,在吳協恩的眼中,吳仁寶留下的最富貴財富不是金銀錢財,而是不斷艱苦奮鬥、揚帆起航的開拓精神。華西村根據自身特點,借傳統工業轉型的機遇,搭建了金融平台,走出從農業、工業到借力資本市場的輝煌轉型故事。接受《超訊》訪問,華西村吳協恩書記表示:當年華西轉型選擇了「兩個轉」:一是數量向質量轉,二是體力向腦力轉。

細查華西村的發展史,與鄰近的上海有著密切聯繫。當年農業發展靠上海扶持,工產發展也依托上海的產業轉移,現在第三輪轉型,華西村還是瞄準了上海。這一次則是跟著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發展,通過整合多方資源,完成了華西村的金融板塊佈局。經過幾年努力,華西村獲得了小額貸款、融資租賃、財務中心、典當、擔保等金融牌照,金融引領華西村邁入了新的發展領域。

轉型後的華西村,工業佔比雖已降至35%,服務業超過了65%。2016年,華西村交稅13.2億人民幣。華西的目標,就是在未來5年內,三產服務業的利潤貢獻率要超過70%。

《超訊》傳媒到訪華西村與吳協恩書記(中)合照

 

江陰工商聯主席周江接受《超訊》訪問時表示,江陰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江陰經濟在政府主導下,歷來以實體為主。從鄉鎮企業,後來發展成各種類型的上市公司,都是以實體經濟為方向。多年來為江陰經濟注入活力的始終是實體經濟。但是堅守實體經濟並非固步自封地困守與傳統製造業,而是以製造業為基礎,為根本,不斷融合新的發展模式和增長業態,創造條件將製造業做得更大更強。華西村向金融業的轉型是如此,海瀾集團引入新的行銷模式也是如此,都是以服務業促進並提升製造業。江陰的揚子江造船,創辦人任元林被稱為民間船王,同樣利用自有資金,發揮金融的「槓桿」作用,使造船業插上了金融的翅膀。

江陰市委書記陳金虎不無感慨地說:我們這樣的城市,依靠房地產經營城市,依靠土地支撐發展,那是十一五、十二五時期,那十年已經過去了,一去不復返了。最終我們這個城市功能的提升,老百姓生活品質的提高,民生的改善,包括生態建設,環境的改善,最終的源頭在哪裏?仍是實體經濟。沒有實體經濟的支撐,任何事情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傳承:不懈的企業家精神

江陰企業家精神,連外籍員工都表示欣賞。Peter Schueller曾是德國公司的僱員,非常欣賞江陰的企業家。前幾年他跳槽到了江南模塑科技,他說是為江南模塑科技的董事長曹克波所吸引,還有就是他父親的管理理念。去過瀋陽、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江陰讓Peter感到驚喜,對比瀋陽、北京等大城市來說,「我的第一印象就是這是一個非常綠色乾淨的城市,我有時候會去一下商場。但因為經常去出差,我未能在江陰享受更多的閒置時間。」

曹克波從小留學德國,從父親手上接過江南模塑科技,為德國寶馬、賓士配套零部件。Peter 說曹克波能夠取得客戶信任的重要原因,是因為他非常關心產品的品質、公司的高度,還時刻敦促大家。「他結合了德國的品質與計劃管理方法,和中國的力量和速度。這個我認為是公司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他讓我們這些老外都甘願為他工作。」還有創新也非常重要,曹克波常常尋找市場上新的商機。另一方面,家族也不斷地把資金都投入到公司中去。他們是很認真地工作、生活,而不是要享受奢靡的生活,很多革新去融合德國與中國的管理理念。

江南模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曹克波

江陰經濟之所以能立足實體經濟不動搖,不容忽視的內因是江陰培育起的企業家精神。腳踏實地,持之以恆的認真做好一件事,事業之基就能不斷夯實;創新發展,開拓超越就有了主心骨。江陰企業家的實幹、苦幹精神甚至表現在他們生活的各個方面。繁榮的江陰夜晚,很難想像是一個缺乏「夜生活」的夜晚,星級酒店沒有夜夜笙歌的夜總會、卡拉OK等娯樂場所。外來人要做個按摩,晚了都找不到地方。

這裏的夜晚仿佛專門留給了始終忙碌的企業家們,入夜不少企業辦公樓依然燈火通明,企業家們與管理人員、技術專家繼續在研究與商討工作。江陰的夜不是由炫目耀眼的霓虹點亮,而是被奔忙於實體經濟的企業家們點亮,堅守製造業的燦爛燈光夜夜綻放著江陰的激情與活力。

(Visited 83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