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強總理的工作報告是一年一度的「兩會」的重頭戲,總理表示2017年中國經濟局面更加嚴峻,經濟發展面臨種種挑戰,要做好應對的充分準備。正視之才能解决之,《超訊》本著建設性的態度和方向,初步探究兩會關注、討論的重大經濟議題,揭示未來中國經濟八大治理方向。

李克强總理在兩會發表政府工作報告

 

中國一年一度的「兩會」,李克強總理工作報告的經濟重頭戲,總是各界關注焦點的焦點,這影響未來一年甚至更長時間的經濟走勢和政府治理路徑。正如總理工作報告中所講,回顧過去一年,走過的路很不尋常。2017年,綜合分析國內外形式,我們要做好應對更加複雜嚴峻局面的充分準備。國際上經濟政治軍事的不確定因素甚囂塵上、逆全球化態勢有增無减,主要經濟體政策走向及外溢效應變數較大。這對各個國家來說,尋求內部的穩定發展,謀求「打鐵還需自身硬」顯得更加重要。

總理提出來,2017年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國內生産總值增長6.5%左右,在實際工作中爭取更好結果;居民消費價格漲幅3%左右;城鎮新增就業1100萬人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4.5%以內;進出口回穩向好,國際收支基本平衡;居民收入和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單位國內生産總值能耗下降3.4%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繼續下降。

兩會對國家運作,特別是經濟發展趨勢和前途的重要程度之高,衆所周知;中國作爲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濟發展的一舉一動都牽動著全球的神經,舉世矚目。正如總理所講,2017年局面更加嚴峻,中國經濟發展仍然面臨種種挑戰。正視之才能解决之,我們本著建設性的態度和方向,初步探析兩會中關注、討論的重大經濟相關議題。

 

第一, 生產要素成本上升

美國那邊厢要製造業回流,中國這邊厢有衆多製造業企業紛紛出走或外資撤走,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是要素成本太高。全球經濟研究和政府企業諮詢機構牛津經濟研究院(Oxford Economics)日前有研究結果顯示,目前中國製造業的成本已經趨近於美國,雖然工資成本低於美國不少,但土地、能源、水等資源和物流成本已經高於美國歐洲等發達國家。與此同時,勞動力成本也在快速上升,2016年中國信息化百人會與全球知名諮詢公司德勤聯合發布報告顯示,自2005年以來的十年期間,中國的勞動力成本上升了五倍,比1995年漲了15倍。目前,與歐美等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勞動力成本還比較低,但單位勞動力的生産率相差懸殊;與墨西哥、印度、東南亞等發展中國家相比,人均工資已經高出了不少。中國製造業佔GDP高達40%多,解决一億多人口的就業,而且大多以勞動密集型、低勞動力成本、低勞動生産率爲主。都說中國的「人口紅利」即將結束,那麽就要面對「人口債務」,老齡化導致消費人口不斷上升,生産人口下降。適齡勞動力供應不足,勢必導致勞動力成本上升。成本優勢是前38年中國快速發展的「殺手鐧」,失去這個優勢,靠什麽穩住並吸引資金、技術和人才?增長動力何在?

 

第二,企業稅費負擔加重

前重慶市長、現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黃奇帆關於稅收的建議,立馬引起社會的關注,成了今年兩會的熱點之一。雖然他主要强調的是個稅的建議,但也從一個側面表明,稅費負擔已經成爲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大問題。這也是近幾年中國企業紛紛出走的另一個原因。去年炒得很火的曹德旺跑了,引出來一個重要的思考,就是企業的稅費高,這是很多中小企業共同面臨的相似問題。從曹德旺的企業來講,他在中國比美國交的稅要高35%,辦企業是逐利的,理性的選擇降低成本,也是企業不得不的選擇。

全國政協委員曹德旺在兩會上表示,我在美國投資20年了,不是今天才投資。而且福耀此次到美國設廠,是應美國車企通用要求。面對質疑,曹德旺强調,每年都在中國國內加大投資。「說我『跑了』,有意思嗎?」據福耀玻璃官網數據,2016年度,福耀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66.2億元(人民幣,下同),比上年增加22.45%,利潤總額39.20億元,比上年增加28.82%,上繳國家稅收21.03億元。

曹德旺究竟如何看待製造業稅負?他對記者表示:「不同的位置、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訴求。對企業來說,最好是全都免稅,但這樣肯定是不可能的。國家的競爭力、教育、公共交通設施都是要靠稅收作支撑。」

對於自己關於「稅負」一席話引發的後續反應,曹德旺表示,「後來,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都有來調研。不僅僅跟我的企業談,還跟很多其他的企業談。管理層非常重視這件事,我很感激政府對這件事的重視。」

企業家曹德旺指企業稅費負擔重

曹德旺指出,意見表達了,國家相關部門也很關注這件事情,但要真正改變,需要時間,「你們需要有耐心,我相信他們也會很認真地去做這個事情」。

在一份《稅收與企業成長性》報告中,按企業支付的各項稅費佔稅前利潤的比例,以中小企業爲主的新三板中,企業綜合稅負達到138.89%,表明企業所繳的各項稅費(按現金流計算實際發生)遠高於企業的稅前利潤。企業留不留不得住,稅收是一個重要的因素。不久前,世界銀行和普華永道會計師事務所發布關於全球企業稅負情况報告稱,2016年所有國家(地區)平均總稅率爲40.6%,而中國總稅率爲68%,位列世界第12位。除此之外還有名目繁多的「費」,城市維護建設費、教育費附加、防洪費,等等等,這也是中國的一個「特色」,地方政府不收費就失去一大塊經費保障。但對於企業來說,無疑是壓頂之石,氣都喘不過來,還怎麽發展。

 

第三, 融資成本高企

中國是以間接融資爲主,存在直接融資不暢的現狀。這導致企業的融資成本過高。有學者表示,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如果按債券市場或銀行貸款來算,至少比美國企業高出50%。目前1-3年期銀行貸款基準在4.35%-4.75%之間,實際利率接近6%。一般債券成本也在6%-7%,都是非常之高的。而民間融資成本往往在10%-20%之間。這麽高的融資成本,創造價值、創造財富的實體經濟企業根本承擔不起,所以海量的資金流向虛擬經濟領域,比如銀行就大搞表外業務。這就是中國出現的一方面流動性泛濫,M2高達150多萬億;另一方面企業貸款非常難,實體經濟嚴重缺錢。沒錢怎麽擴大再生産呢?

 

第四,企業負債過高

去年,國際三大評級機構之一的穆迪(Moody’s)表示,涵蓋所有行業在內的中國債務已經增加至GDP的280%左右。據有關機構估計,今年包括企業、政府、居民在內的負債將會接近300%。這樣算下來,中國一元GDP背後有三元負債。也就是說,全國人民一年創造的GDP增量,還不到銀行貸款利息的三分之一。有經濟學家估計,如果企業債務與稅前收入相比,超過2,企業還債就成問題了,還怎麽發展?債務高企不僅嚴重制約企業發展,還非常容易引發金融風險,進而經濟衰退。

中國出口轉弱

第五, 實體經濟困難

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實體經濟從來都是我國發展的根基,當務之急是加快轉型升級。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實體經濟優化結構,不斷提高質量、效益和競爭力。不過,當下中國實體經濟面臨的現狀是,工業企業産品價格低迷,效益不高。儘管工業生産者出廠價格指數(PPI)同比連續四個月上漲,去年12月份上漲5.5%,但總體仍處於較低水平,近期又微弱回落,表明實體經濟活躍程度不高,銷售回款比較困難。從效益來看,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外資企業利潤增長率下降是一個趨勢。雖然2016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68803億元,同比有所增長,原因在於2015年全年利潤同比下降了2.3%,只是一個回調。有研究表明,中國500强企業的利潤率遠沒有歐美澳大企業利潤高,甚至比經濟增速爲負的荷蘭企業還低不少,說明中國大企業並不賺錢。此外,市場預期不理想,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雖然已經連續五個月處於50%的榮枯綫以上,去年12月份爲51.4%,但總體水平還是較低,表明經濟景氣程度不高,各方預期並不樂觀。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的主任李稻葵在兩會期間的《實幹興邦》論壇上表示,民間投資和與之密切相關的製造業投資增速仍低位徘徊於4%左右,階段性企穩的可持續性有待觀察。去年實體經濟尤其是製造業的投資不到4%的增長速度,遠遠低於去年整體固定資産投資8.1%的增長速度,所以2017年的一個重之重,就是想方設法幫助實體經濟,尤其製造業和民營經濟恢復投資的增長增速。

 

第六, 投資增長乏力

2009年開始,中國的投資總量不斷加碼,僅2012年到2015年固定資産投資額就完成了189萬億元。如此大規模的投資導致投資效率遞减。據專家估計,中國全社會的投資效率是3.5:1,即投3.5元才能産生1元的GDP。這種狀態是不可持續的。2016年,全國固定資産投資(不含農戶)596501億元,僅比上年增長8.1%。其中,政府投資213096億元,同比增長18.7%。最重要的是佔中國投資總量60%的民間投資增速在下行,2016年至今僅增3.1%。從投資領域看,基礎設施投資118878億元,同比增長17.4%,而工業投資227892億元,僅同比增長3.6%,增速相對比較緩慢。由於基礎設施的過程對經濟增長的正拉動性强,一旦投資完成就變成了供給,對GDP的貢獻也將呈遞减趨勢。而對經濟增長持續貢獻最大的製造業和民間投資不够活躍,去年前11個月製造業投資增長了3.6%。預示著實體經濟投資增長乏力。

十二届全國人大代表、康恩貝集團董事長胡季强對《超訊》表示,去年民間投資還是有所下降,原因有兩個。一個是正常因素導致的下降。中國經濟到了這個階段,現在需要轉換新動能,原來傳統的産業需要去産能、需要關掉一些。這部分肯定不會增加投資,而是會减少投資,這是正常的一部分。另一部分是企業家內心的不確定性。對社會和市場的不確定性,特別是對社會。企業家是天然把握市場不確定性。如果社會有很多讓企業家內心感到不確定,雖然其實不一定是這樣。特別是互聯網發達,導致的某些社會負能量大,這種負能量讓企業家的心是搖擺的。所以總書記的講話是定心丸、護身符,讓搖擺的心定下來。只要企業家的心能够定下來,中國經濟的前景還是非常好的。

 

胡季強接受《超訊》專訪

第七, 出口難度加大

2016年貨物出口總值13.84萬億元,同比下降2%,不及預期。機電産品、傳統勞動密集型産品還是出口主力,但均有不同程度下滑。其中,機電産品出口7.98萬億元,佔中國出口總值的57.7%,同比下降1.9%。傳統勞動密集型産品合計出口2.88萬億元,佔出口總值的20.8%,下降1.7%。目前,外部需求仍然疲軟,由於正在增多的貿易保護主義以及美國貿易政策不確定性,各方對2017年出口前景不太樂觀。雖然人民幣相對於美元貶值,有利於對美出口。但相對於其他的貨幣特別是歐盟、東南亞等國家貨幣,實際上是升值了,這又不利於出口,而這些國家和地區的市場空間相對較大。再加上逆全球化思潮泛濫,貿易保護主義抬頭,擴大出口的難度進一步加大。一位官員兩會期間對《超訊》表示,出口難也將影響進口,從而進一步影響整個進出口貿易的狀况。由於我們的「兩頭在外,一頭在內」的特殊模式,進口與出口是聯動的,東西出不去就進不來。

 

第八, 消費增長受制約

全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實際增長6.3%,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5.6%,這麽低的收入增速要想大幅度增加消費是很困難的。去年初以來大宗商品價格回升,工業領域産品價格加速上漲,並逐漸傳導至消費端,帶動剔除食品、能源以外的核心CPI持續上漲,勢必影響居民消費的提升。網購、旅遊、文化等消費較旺。去年網購總額有望超過20萬億,全年國內旅遊人次預計增長11%,旅遊總收入增長14%,全國城市院綫觀影13.7億人次,同比增長8.9%。但是,由於這些或是中間消費,或是基數較低,因此對最終消費的貢獻率是比較低的。

正如一位專家所講,特別要看到網購拉動消費的同時,也造成了不平等競爭。電商一是通過低廉的電子交易成本、物流成本等,另一個是通過逃稅,對勞動力的剝削等,對實體店構成了很大的衝擊。網購還造成了大量的假貨橫行,也造成了實體經濟的惡性競爭。更重要的是,追求品質低劣,是消費把實體經濟拉向深淵,違背總理提出來的「工匠精神」。還有很多的網購是刷單刷出來的,也就是說,賣完了退換貨的情况都算盡了消費。這其中的水分很大。所以,消費總量數據值得深究。

《超訊》記者深入兩會跟進報導

以上的難題涵蓋了從微觀到宏觀的各個方面,今年中國經濟發展的艱難程度是可想而知的。

(Visited 22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