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若你不是熟知中國官場各級人事結構、權力關係,大概從第一集開始,就會被各路人馬的頭銜、稱呼攪得一頭霧水。公檢法(公安局、檢察院、法院)系統的職能分工、省委省政府的權力結構、平級幹部之間的排名先後等等,更是讓人眼花繚亂。

中國的影視環境並不允許在政治、反腐話題上有過多涉獵,因此這部戲也給平頭百姓瞭解中國官場的運作細節提供了一個入口。譬如,各級地方黨委的稱呼模式,以互稱同志為基本原則,對於上級稱呼姓氏加職務,對於平級稱同志,但又講究實際地位的排名先後。

 

中國官場掃盲指南

2016年10月底中共六中全會上,中共中央委員會通過《關於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其中有條文規定:「堅持黨內民主平等的同志關係,黨內一律稱同志。」儘管對於社會大眾而言,「同志」這個稱謂的含義早已發生了改變,但《人民的名義》呈現出一個範本級的稱呼模式。

不過,時政記者褚朝新也指出,與其觀察的官場相比,劇中官員貪腐使壞的情況與現實無差,但也有很多細節有較大出入。比如,現實中省長一般是空降或者由常務副省長、省委副書記升遷,而劇中一開頭就交代,省委常委、京州市委書記李達康想當省長,這種情況其實極少發生。再比如,區長到李達康的辦公室,李親自泡茶,這種情況也並不會出現,斷水倒茶的事情一般由秘書(或聯絡員)來幹。

實力派戲骨侯勇實力演繹了什麼是「官場如戲,全靠演技」

中國影視業的各類行業劇向來乏善可陳,正因如此,2013年一部懸疑犯罪片《全民目擊》中的庭審場景才為人稱道,引起叫好連連。我們仿佛不能拍、拍不出也拍不好的庭審現場,更多時候只能在港劇中看到。

 

空前的尺度突破

反腐劇在中國而言是一個相當敏感的題材。90年代開始曾經一度盛行,《國家公訴》《絕對權力》等電視劇也獲得不少收視。直到2004年,號稱「比反貪總局還嚴格」的廣電總局表示該類劇集氾濫,需要壓縮此類電視劇立項,後來又禁止該類電視劇進入黃金檔,政策的風向很快扼殺了反腐劇的生命。

劇中貪官的豪華別墅裏藏有滿屋子的鈔票,高達2億多

直到新一屆黨中央「打老虎、拍蒼蠅」的反腐思路出來,十八大以來有21位省部級官員落馬,顯示出壯士斷腕的態度,政策上也留足了空間,這部《人民的名義》才得以問世。

很顯然,該戲的火爆,與其內容的空前大尺度有關。這也讓人不得不正視一件事:尺度限制需要不斷被突破,深層次的矛盾才能得到赤裸裸、淋漓盡致地呈現。

這部電視劇能夠引起空前反響,還與其強大陣容有關。最高檢影視中心、江蘇省委宣傳部參與出品,最高檢政治部、最高檢反貪總局參與聯合攝製,讓這部檢查反腐題材電視劇有了專業性的內容支持和尺度把握。

導演李路接受嚴肅八卦採訪時表示,最高檢反貪局給了66條意見,主要是根據法律法規和偵查,包括一些職業、習慣、偵查手段等方面專業意見,廣電總局給了三次意見,主要圍繞臺詞和表達方式。

他還說,這部戲的審查過程所放的尺度是出乎其意料,並未傷筋動骨,也沒有強硬摘掉某個橋段。

然而,當初資本市場對這部戲的猶豫,確實給了製作團隊一定程度的打擊。李路表示,十幾年沒這種劇了,前面沒有成功案例,《人民的名義》能否贏得市場,投資方會表示質疑,因此出現了幾十家投資方跑路的情況,讓他「一會在天堂,一會在地獄」。

開播以來引發的巨大關注和好評如潮,自然讓他「重回天堂」,跑路的投資方現在回來致歉,表示當初鼠目寸光,但也為時已晚了。或許這正好暗示著,尺度是用來被突破的,而非嚴防死守。

劇中插入直播元素,深受年輕人喜愛

戳中社會的痛點

沒有小鮮肉、沒有高顏值(除了陸毅),《人民的名義》是一部政治正確的國產正劇,甚至有人評價它是中國版《紙牌屋》。

諸多老戲骨「殿堂級的演技」,「非臉譜化」的角色表現,讓童星出身的陸毅都相形見絀,以及針對性添加的直播、彈幕等元素,也讓年輕人成為追劇線民中的半壁江山。不得不說,政策環境的放寬、劇集的精心製作使反腐議題走上街頭巷尾,成為全民熱議的內容。

該劇除了反貪,更注重挖掘由腐敗帶來的一系列連鎖反應。暴力強拆、群體事件、網路管制(刪帖)、官匪勾結、裙帶關係等敏感問題,一股腦被端上螢幕,這些都讓觀眾耳目一新,感受到製作方的誠意。

播出同時,眾多粉絲為劇中擁有歐式雙眼皮和一雙美手的李達康書記製作了一系列表情包,「.com書記」意外成為大齡網紅。但這樣的娛樂化傳播也並未消解該題材的嚴肅與寫實。

李達康書記製作了一系列表情包

正是這部劇的寫實性,戳中了當前中國社會的痛點。我們可能無法斷言,《人民的名義》是史上反腐題材的最高水準,但至少它是近十幾年來的頭一炮,在反腐大旗高舉的時代背景與言論自由有所限制的現實環境下,給民眾開了一個小口子。哪怕只是停留在影視層面和社交網路上的熱烈討論,至少也是一個全民參與的機會。

(Visited 71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