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關係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兩國之間各個層面的競爭還會越演越烈。只不過,這種競爭,並不會激化成對抗乃至戰爭。正如剛剛結束第三輪中美貿易談判,因為兩國之間可以互補的地方太多,各個方向上,都有可能在將來通過談判化解紛爭。這或許會得出一個結論,就是當下在中國人云亦云的「修昔底德陷阱」,在中美之間其實並不會上演。 不過,美國似乎有人並不滿意中美談判的結果,早前彭博社文章指前白宮首席策略師兼美國總統顧問班農斥責姆努欽,稱特朗普一年來完成的對華局勢改變,被姆努欽「一個週末就糟蹋了」。他稱「中國與我們的貿易戰還在繼續」,談判「沒抓住重點」,讓中國「轉危為安」了。美國總統特朗普也認為仍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中美不開戰,非對抗的全面競爭難以避免。 [caption id="attachment_15128" align="alignnone" width="800"]

特朗普在白宫會見劉鶴[/caption]

中國宣佈降低汽車進口關稅

5月22日,中國財政部宣佈,自2018年7月1日起,降低汽車整車及零部件進口關稅,這是中美貿易協定達成後,中國在對外開放方面的承諾開始落實的表現。隨後,必然還有更多的降低關稅舉措。如果把時間回溯到一周以前,令全世界屏息凝視的中美貿易戰,還處在膠著與未知的狀態。因為擔心兩個最大經濟體的衝突,半年以來很多企業和個人都在做著財務避險的準備。但這一切,卻被一紙協定予以化解。 北京時間5月23日,特朗普在記者會上說,他打算對中興罰款13億美元,並更換新的管理層與董事會,以代替之前禁止中興七年內從美國採購零件。他說,這麼做,是因為之前的制裁令出台之後,他開始從美國公司那裏聽到抱怨,說這會讓中興關門,並傷害到他們。 中興事件可謂是中美貿易戰準備階段最大的事件。4月16日晚,美國商務部發佈公告稱,因為中興沒有認真執行之前的處罰要求,現在開始,美國政府在未來七年內禁止中興通訊向美國企業購買零件,包括中興各項業務所需要的晶片。這瞬間讓中興的主要業務無法展開,公司面臨停頓狀態。中興是中國高科技產業的代表,因美國一紙禁令而面臨關門危險。這一方面震驚了中國國內領導層,讓中國自身意識到,與美國對抗所可能會造成的嚴重後果,另外,也威脅到了美國的廠商,畢竟中興已經是美國第四大手機品牌和世界三大通訊服務公司之一,與美國企業也有緊密聯繫,制裁中興也會波及到他們。更令人擔憂的是,如果中美貿易戰繼續打,更多中興一類的企業都可能會受到美國制裁。這對雙方都將造成巨大傷害。 中美貿易戰,還未開始,便已中止。5月19日,出訪美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中央財經委員會辦公室主任劉鶴,率領中方代表團與美方達成協議,共同發表《中美聯合聲明》,「雙方同意,將採取有效措施實質性減少美對華貨物貿易逆差」,同時「雙方同意鼓勵雙向投資,將努力創造公平競爭營商環境」。用劉鶴的話說,就是「此次中美經貿磋商的最大成果是雙方達成共識,不打貿易戰,並停止互相加徵關稅。」 [caption id="attachment_15129" align="alignnone" width="750"]
中美多年來的關係都是鬥而不破,和而不同[/caption]

劉鶴緊急赴美中止貿易戰

美國原計劃在6月份結束對華加徵關稅產品清單公示期,啟動232條款與301條款相關的制裁行為,對涵蓋1300種包括工業技術、運輸及醫療產品徵收25%關稅。在5月初的北京談判中,雙方沒有達成具體協議,之後不到半個月的時間裏,劉鶴又緊急赴美展開第二輪談判。現在,貿易戰總算中止了。美方發動貿易戰,現在之所以願意中止,條件在於中方答應減少貿易逆差額。去年兩國的貿易逆差額3752億美元,未來將逐漸減少2000億美元,並且中國降低關稅,擴大進口。而中國降低貿易逆差額的方式,是從美國採購農產品與能源產品。

新的貿易協定製造雙贏

新的貿易協定,對當下中美兩國的政治,都有巨大助力。一方面,一旦中美貿易關係徹底走向對抗,中興公司必然受到影響,隨之而來的,不止是中興八萬員工的失業,還有更多相關產業鏈也將發生關門潮,這除了會對中國造成經濟打擊,也可能引發社會問題。而在美國,特朗普即將於11月面臨中期選舉的挑戰。現在中方擴大從美國採購農產品和能源,幫助特朗普穩固在農業地帶的票倉,同時也擴大美國能源行業對特朗普選舉中的支持。這從短期政治來說,無疑也是雙贏。 當然,中美之間在貿易問題上暫時中止激烈對抗,並不是說中美關係就要走向一片坦途。塑造了特朗普路線,但現在已與特朗普決裂的總統前戰略顧問史蒂夫·班農堅信美國同中國正在進行一場贏者通吃的較量。他說,「我們正在與中國打經濟戰。25或30年內,我們中的一個將成為霸主,如果我們沿著這條路走下去,霸主將是他們。」所以,美國國內,依然有大量智囊認為,中美的對抗還將持續。

貿易以外的問題更嚴重

在貿易問題之外,安全問題、台灣問題、南海問題等等,也同時橫亙在中美兩國之間。今年元旦之後,美國開始實施印太戰略,國防部長馬蒂斯先後尋求與印尼、越南進行軍事「合作」。美國航母卡爾文森號也在3月訪問越南硯港。這是1975年越戰結束43年後,美軍最大規模的武力重現越南;而越南最近幾年已因南海主權問題,與中國始終存在潛在衝突。美國拉攏中國周邊國家,軍事上圍堵中國的策略明顯。 直接的軍事交鋒,也時有發生。1月17日,美國「雷柏」號導彈驅逐艦從黃岩島西南側擅自闖進中國12海里範圍,中國海軍予以警告並進行了驅離。3月23日,美國海軍勃克級神盾級驅逐艦「馬斯廷號」(USS Mustin),在南中國海海域實行「航行自由」行動,進入南沙群島美濟礁12海里範圍內,並實施相關戰備操演。中國宣稱,立即調派570艦—054A型導彈護衛艦黃山號、514艦—056A型護衛艦六盤水號,一小一中兩艘艦,以包夾方式迎向美艦識別查證,並予以警告驅離。這類小交鋒,兩國在南海不斷上演。 [caption id="attachment_15130" align="alignnone" width="504"]
中國要從製造大國轉型成「智造大國」[/caption]

美國重打台灣牌 

更嚴重的衝突在台灣。2018年3月16日,《台灣旅行法》在美國國會通過後,獲得總統簽署生效,此法是繼《台灣關係法》後,另一部現行與台灣相關的美國國內法。3月20日,美國國務院東亞暨太平洋事務局副助理國務卿黃之瀚抵達台北進行訪問,這是美國《台灣旅行法》通過以來首位到訪台灣的美國國務院高級別官員。美方這一安排顯然是探測中國大陸的反應,為更高層級的互訪做準備。 美國也在準備實現對台軍售常態化。4月24日,參議員賈德納提出「二○一八年亞洲再保證倡議法案」,重申美國基於台灣關係法與六項保證對台灣的安全承諾;法案支持對台灣軍售常態化,以及增進華府與台灣之間的外交與國防接觸。5月份舉行的美國2019財政年度《國防授權法》草案進行表決,內容除了強化台灣軍事力量外,並指出依據《台灣旅行法》,美國應派遣高階軍事官員訪台。 [caption id="attachment_15131" align="alignnone" width="1023"]
美國國會悍然通過《台灣旅行法》[/caption] 儘管中美貿易戰中止了,但中美關係進入新的階段。這是一個激烈競爭的階段。美國政治家基辛格在《世界秩序》書中說,「21世紀的主要競爭者是美國和中國」。英國劍橋大學學者馬丁·雅克直截了當說,中美關係的「實質發生了變化」。眼下,中美關係正變得越來越具有競爭性。中美兩國雖在經濟和社會方面聯繫緊密,但在政治上和戰略上是敵對的,雙方戰略利益是有衝突的。中美戰略競爭因素不時主導了兩國關係的氣氛。美國軍事佈局從思想觀念、部署、技術研發等領域正準備對華的潛在衝突。 但是,競爭是不是就會走向對抗,甚至戰爭呢?如中國入世談判代表龍永圖所說「美國強大對中國是好事」,中國近40年的高速發展正是在強大的美國所主導的世界秩序下實現的,中國不會與美國為敵,中美走向全面對抗完全不可能。當然中美之間也會存在摩擦,但這種摩擦是正常範圍內的良性競爭,不是美蘇冷戰式的惡性對抗。 中美處在同一個市場,同一個陣營中,可以說打擊中國就是打擊美國,打擊美國就是打擊中國,並且兩國對抗不僅會損害兩國的利益,更會殃及與兩國經貿聯繫緊密的其他國家,全世界都會受傷。在地球村建設如此成功的當下,中美之間根本沒有發動戰略對抗的經濟空間。政治上同樣如此,地球上任何熱點問題的解決都離不開中美之間的通力合作,朝核問題即是顯例。

鬥而不破  和而不同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美國研究中心研究員卞慶祖說,中美關係30多年來從不是一帆風順,而是「鬥而不破,和而不同」。基本規律是「起伏不定,螺旋上升」。中美關係雖時有起伏,但恢復力強。兩軍關係也變得更有韌性,在危機管控和建立相互信任措施方面不斷取得進展。 中美之間的競爭,不會走向對抗,更不會走向戰爭,有其歷史與現實的根源。特朗普所追求的,是讓美國再次偉大。中國最近五年來,則是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兩者都在追求重回歷史上的輝煌時刻。這導致兩國都拚命向前奔跑。但是,美國的偉大時刻是什麼樣子呢?中華民族的復興又會是什麼狀態? 中國與美國,從文化與歷史上來說,都不是追求擴張型的帝國。美國始終在孤立與國際主義之間搖擺。特朗普所追求的偉大,與歷史上的門羅等孤立主義者相呼應。他在競選階段就揚言從敘利亞撤軍、退出TPP。不同於時時刻刻都謀求領土擴張的俄羅斯,更不同於曾經締造日不落帝國的英國。西半球得天獨厚的環境,令美國的孤立主義綿延不絕。 作為一個中央帝國,中國也有孤立傾向。歷史上喜歡用長城與外界隔絕。即便到今天,中國貨行銷世界,中國人紛紛遠赴重洋,但安土重遷、不願錦衣夜行的傳統依然存在。除了貿易因素,中國政府同樣很少願意插手別國事務。這既有不願干涉別國內政的既定政策原因,也有中國人文化中內外有別的因素。中國講究「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 中美兩國都樂意自給自足,對內的重視程度遠超過對外。這與英國、日本這類島國截然不同。歷史上的美國,曾被丘吉爾拖進了冷戰。但是當蘇聯解體,美國人便趕緊宣佈歷史已經終結,不再繼續糾纏於意識形態的對立。中國同樣,黑貓白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實用主義大於一切。 所以,這兩個國家都不奉行非此即彼的文化。這說明,兩者儘管會競爭,但是不至於走向對抗,更不會走向戰爭。 另外,今天世界性的麻煩,往往處於各個國家內部,比如失業問題、環境問題、貧富不均等等。所有這些問題,都不是找一個敵人,並且打敗他就可以解決的。現在已經進入了後現代的政治。從法國大革命以來的現代政治,在今天或許已經失靈。因為當代政治中,根本無法劃分敵我。美國與中國會是敵人嗎?美國是誰?中國又是誰?蘋果手機、麥當勞、聯想電腦等等,他們是誰的?市場經濟令大家進入了同一個生態系統。這個系統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caption id="attachment_15132" align="alignnone" width="474"]
國務院副總理劉鶴率團赴美談判, 達成協議[/caption]

「修昔底德陷阱」是假命題

在中國,人云亦云的「修昔底德陷阱」是指一個新崛起的大國必然要挑戰現存大國,而現存大國也必然會回應這種威脅,這樣戰爭變得不可避免。此說法源自古希臘著名歷史學家修昔底德,他認為,當一個崛起的大國與既有的統治霸主競爭時,雙方面臨的危險多數以戰爭告終。所以,面對中國的崛起,中美之間是不是必然會有一戰。 「修昔底德陷阱」只是在中國傳媒界流行的討論,在西方學界並沒有多少人知曉。但是,人們將當前中美兩國關係,與兩次世界大戰之前的英國與德國關係進行比較,總是嘗試找到類似軌跡。這或許會陷入一個誤區。就是今天的情況,與兩次世界大戰時,已有了根本的不同。 無論第一次世界大戰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不同的陣營,背後都有不同的經濟集團表達自己的經濟訴求。這種訴求長久而持續。將經濟主張融入政治,讓政治走向激烈的對抗,最終成了極端的戰爭。今天,同樣也有相互敵對的經濟陣營。比如可能會影響特朗普在11月中期選舉中勝敗的農業州選民,所以中國要大量進口美國農產品,滿足特朗普的政績需要,以緩解中美之間當下的衝突。但是,現在這些陣營的壽命都太短,還不足以持續影響,讓政治走向戰爭的極端狀態。因為今天的產業升級太快了,很快經濟陣營就面臨內部重組。一旦重組,舊有的訴求也發生變化,他們的政治主張自然也會變。 也就是說,今天的經濟陣營,會比國家完成一個對抗週期的壽命更短。所以他對對抗的推動,長遠來說也是無效的。在中美貿易爭端期間,特別是美國制裁中興之後,世界晶片產業都面臨低迷。美國最重要的手機製造商蘋果公司在五個交易內,連續下跌,市值蒸發800億美元。所以,蘋果公司成了美國遊說總統停止打貿易戰的代表。

美國憂慮中國產業升級

今天,美國國內很多人憂慮中國的產業升級,也就是《中國製造2025》方案。中國要從製造大國轉型成「智造大國」。其實,美國同時也在進行這種升級,AI、大數據、自動駕駛,等等,中國所追求的,美國同時也在追求。兩者都在爭奪誰先佔領「智造業」。這是幾乎同時起步的競爭關係,而不是中國崛起,美國就沒有了機會。而是兩國都不知道機會的邊界在哪裏,都在拚命向前跑,對抗或者戰爭,並不能直接讓對方退出競爭,顯然也不能讓自己宣佈獲勝。因為無論對手如何,自己都要展示巨大的創造力,才可真的將產業升級進「智造業」。 [caption id="attachment_15133" align="alignnone" width="800"]
中興在中美貿易糾紛中受創至巨[/caption] 政府之間的競爭,今天每個國家,都在內部面臨著巨大的調整。政府能否化解,是他們合法性的來源,中國雖然沒有政府的選舉輪回,但是這種壓力依然存在。政府想說再次偉大,或者復興,但什麼才是再次偉大或者復興?無法說清楚,只有在比較中,才能自認為可以找到自己的方向。所以就要比較。政策的比較、形象的比較、互相在海外勢力的比較等等。 比較不是手段,比較就是目的。兩次世界大戰時,那種對抗,有一個目的,就是征服或者佔據市場。今天的征服毫無意義。所以美國的政策是撤軍,從伊拉克、阿富汗、敘利亞撤軍。而佔據市場,在兩國產業根本融合在同一個生態系統中,而不是非此即彼地競爭時,取而代之地佔據市場也變得沒有意義。今天,中國手機佔領非洲市場。如果把中國商家驅逐,美國就可以佔據舊有中國廠商的份額嗎?顯然不會,蘋果手機是非洲低收入階層無力問津的產品。更何況,蘋果手機本身也是在中國製造,能算美國產業嗎?

應為中國崛起創造寬鬆環境

在兩國的競爭中,中國不會放棄,美國也不會放棄。合作還是符合長遠利益。只不過,競爭也會是激烈的。伴隨著最近一年來,美國的進逼,中國的各類問題紛紛暴露。比如中國的外匯制度等等。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王永中對《超訊》表示,美國政府的貿易保護主義措施,已從徵收懲罰性關稅向制裁中國高新技術領軍企業的方向發展,如對中興實施貿易禁運、調查華為和聯想的商業間諜行為等。這令中國政府應該從長計議,克制反應的力度,控制貿易戰的規模和領域,儘量為中國崛起創造一個較長的穩定、寬鬆的國際環境。 而現在,伴隨著中美貿易戰的暫時中止,這種較長穩定、寬鬆的國際環境,或許已經有了。但是潛在的危險依然存在。一方面,是中國國內與美國國內的激進派,他們紛紛主張更強烈的與對方的對抗,很有可能會破壞這種穩定、寬鬆的國際環境。另一方面,則是中國在制度上,並沒有做好應對開放與競爭的機遇,只是用「拖」字訣應付暫時,而拒絕進行制度上的改革。最後,一切又回到了老路。   
]]]]> ]]>

(Visited 40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