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香港社會自殺案件呈低齡化趨勢 年齡最小的自殺小童僅10歲[/caption] 香港大學9月10日發佈調查數據,2017年香港每10萬人中,有12.4人自殺。我們需要格外留意15至24歲學生的自殺率。2012至2016年五年間該年齡區間自殺率上升了76.1%,2016年,每10萬該群組人口中有8.1人自殺。24歲以下自殺身亡的個案約有37宗,19歲或以下約有29宗,年紀最小的僅10歲。2017年4月5日,一名年僅10歲的女童與母親一同在將軍澳蔚藍灣畔墜樓身亡,是本年自殺個案中年紀最小的學童。 [caption id="attachment_19307" align="aligncenter" width="1440"]
2017年2月6日, 一名13歲蔡姓女童墜樓身亡,死時身穿校服[/caption] 截至本月10日,平均9日便有一名24歲以下的青少年自殺身亡!有88.3%的人選擇「從高處墜下」,數據引證這個年齡群組傾向以激烈、極端的自殺方式了斷生命,趨勢值得關注!

香港學生怎麼了? 成為社會關注的議題

以自殺防治為研究專長的香港大學教授葉兆輝表示,年輕人自殺的原因是綜合性的,包括學業壓力、較弱的家庭支持系統、絕望感等等。 [caption id="attachment_19308" align="aligncenter" width="624"]
香港學生被認為承受了很大的課業壓力[/caption] 當前許多人認為香港社會處處競爭的風氣、對文憑的過分追求值得各方檢討。擔任中學教師超過20年的張老師指出:“教育制度確實給學生很大壓力、很多限制,特別是重視升學的學校,對學生成績以外的事關心有限。”記者採訪了三名同學。 鄭同學說在中學時,晚上會「莫名奇妙的一直哭」,質疑「為什麼15、16歲就要決定我的人生?」「我不知道整個的意義在哪里,上好中學,考上好大學,然後呢?」她自認為沒有考上「名牌大學」,選擇就讀的也不是家人認為「前途較好」的科系,所以家人「很不高興」。 香港大學四年級的王同學認為,在大學之前,老師並沒有鼓勵學生自己去探索自己的興趣,她表示自己有舞蹈專長,曾順利考上香港演藝學院,但家長認為沒前途。大學考試放榜後,她因成績不如預期感到異常沮喪,甚至出現恐懼社交和厭食等症狀。她沒有按自己的興趣特長入讀理想的院校,一年後轉考進香港大學。 另外,香港網友對此現象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一網友指出:“香港學生選擇自殺,原因不單單是教育制度,而是社會風氣。香港是一個勢利的地方,人人都認為不讀書,找不到好工作,人生便是失敗。學生有夢想被人批評是妄想,不實際。但瞭解實況的人都知,即使讀上三大,若科目不是專科如醫生,出路根本沒有大增,即使是三大的商科亦有人最後只是售貨員。香港社會不斷吹鼓讀書考上大學就是成功的想法,有時侯即使家長不給壓力學生亦會自製壓力。” 除了常見的學業壓力和人際社交原因導致自殺,互聯網時代社交媒體普及,產生的傳染效應也極可能成為青年自殺的導火線。 香港大學教授葉兆輝表示:“自殺訊息往往通過社交媒體在年輕人中流傳,有些報導甚至將自殺過程進行了具體的描述,或是將自殺者的死因過度簡單化的歸類,這很可能影響心理狀態比較脆弱的人,產生模仿效應」和「傳染效應」”另外,網路上惡意的匿名留言和評論也會令人難以承受。 [caption id="attachment_19309" align="aligncenter" width="624"]
社交網路與網上論壇的普及 越來越多年輕人選擇在網上宣洩情緒[/caption] 一位現年19歲的香港女生鄭同學表示,她在中學時被診斷為輕度焦慮,接受治療一年多後,仍感覺沒有太大成效。「現在看到一些線民對自殺新聞的評論我還是會哭,我覺得他們好殘忍、好冷漠。」 除了香港社會激烈的競爭氛圍和社交媒體的「傳染效應」,社會對抑鬱症等情緒病缺乏理性、客觀的認識也導致人們不願談起自己的情緒問題,因為在亞洲文化中,這會被認為是羞恥的、脆弱的。

各種方法防治青少年自殺

香港頻繁的青少年自殺案件引起了香港政府的重視。去年3月由包括學者、社工、精神科醫生、教師等來自社會不同領域的21人組成了“防止學生自殺委員會”,研究了香港2016年的學生自殺案例,並撰寫成報告遞交教育局局長吳克儉。 但教育界包括議員葉建源在內的眾多人士對報告表示失望,認為報告未檢視教育制度本身。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總幹事曾展國認為目前政府實施的措施太保守、太一般了。“做不做根本沒有人知道,也沒有可以跟進的地方。”不僅是教育制度,社會整體都需檢討。 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甚至於去年8月推出了一款名為「Chat窿」的手機應用程式,該款APP介面與一般通訊介面相似,求助者可匿名與義工傾訴,試圖通過年輕人熟悉的方式為其解決心理問題尋找出口。 [caption id="attachment_19311" align="aligncenter" width="560"]
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去年推出的應用程式「Chat窿」[/caption] 每每看見青少年學生自殺的消息總感痛心,花一般的年齡卻早早放棄生命。解決青少年自殺問題還需要社會多方的共同努力,幫助學生搭建起完整的社會支持網路。家長們應多關心孩子,不要將自己的期望強加在孩子身上,尊重孩子的個性和強項。學生也應為處理個人情緒找到正確的出口,不要過分依賴網路,試圖緩解壓力,遇到情緒問題多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發現自己的長處和興趣,努力嘗試即可。希望香港社會也能出現更多如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一樣的組織機構,用科學的方法幫助青年學生進行心理疏導。      ]]]]> ]]>

(Visited 1,959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