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醫藥事業的發展頻頻成為公共關注的焦點。尤其在今年,中醫藥在新冠疫情防治中發揮了關鍵作用。國家更是推出多重舉措支持發展中醫藥事業,營造關心、支持中醫藥發展的社會氛圍。


而在中醫藥領域,中醫從業資格考試一直是項重要的環節。這門行業准入考試,對最基本的行醫素質進行檢驗,通過考試,才能從多年的中醫藥學習真正走上治病救人的道路。不過,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其實在廣泛運用中醫的內地、香港和台灣三地,這門資格考試卻有諸多不同之處。中醫資格考試,也是各地中醫教育的縮影,目前,無論是課程設置還是在學習的側重上,中醫教育都難以擺脫西醫的影響。

三地考試各有差異

比較內地、香港和台灣三地的中醫執業醫師資格考試,會發現三地的報名門檻、內容以及難度都有所不同。
1、門檻鬆緊不一
實際上,在內地,中醫執業醫師資格考試對報名者有一定要求,最看重的便是需要實習經驗。除了在內地本科取得中醫學學位,畢業實習滿一年就可申請外,其他港澳台居民均需要修畢認可課程,在內地三級中醫院不間斷實習期滿一年、考核合格或者在港澳台所在的培訓地執照行醫一年以上就能參加。
而在香港和台灣,資格考試的報名要求都僅限於完成中醫本科學位的畢業生。而香港的要求則相對寬鬆,非本地畢業生,只要修畢中醫藥管理委員會中醫組認可的 30 所內地大學中醫本科課即可。而在台灣,自在2011年正式廢止了「中醫師特種考試」之後,台灣中醫師其唯一的產生途徑,就是先在高考後研讀中醫專業,並在之後再通過中醫師專技高考才能獲得行醫資格。因而行醫資格考試,也有着十分嚴格的規定準入門檻。
2、內容、難度均有差異
而三地的中醫醫師資格考試內容和難度也顯示出差異。
內地的資格考試分為實踐技能考試和醫學綜合筆試,實踐技能考試分為三站式考試,為病例考試、基本損傷與體格檢查考試、臨床答辯考試。值得一提的是,只有通過了實踐技能考試合格後才能參加醫學綜合筆試。有統計指出,中醫執業醫師考試通過率約33%—35%。
相比之下,香港的中醫執業資格考試的通過率更高。資料顯示,資格考試分為筆試和實習試(面試)兩部份。在2016 年時,筆試的合格率高達 80%。
香港前線中醫聯盟認為,香港中醫執業資格通過率過高,對非本地考生未有明確寫出實習要求,亦欠缺中醫經典和臨床考核內容。不少在港學習中醫的學生都表示,相對內地的中醫執業考試,香港的較簡單,如果考得過內地的考試,香港的執業試就一定能通過。
在台灣,由於中醫資格考試報名門檻較高,僅有取得台灣地區「教育部」認可的中醫學歷文憑後才能參加,其錄取率也偏高,達到約80%。但由於在台灣大學中讀中醫學科難度很高,報考相關科系,一年的錄取率不到6%。近年來不少台灣地區的年輕人都會來到內地學習中醫。

中醫教育西化是三地共同點

雖然中醫執業資格考試在三地都呈現出差異化的現狀,但有專家指出,目前無論是內地、香港還是台灣,在中醫教育方面仍然都普遍存在着西化的特點。
據悉,台灣、香港的中醫學科存在相似之處,由於西醫管理中醫、或者是「西化的中醫」來管理中醫,導致中醫課程的設計有諸多不合理之處。例如本科七年制的中醫課程,西醫課程內容甚多,部分經典課變成選修,中醫學生畢業之後可以考西醫執照,導致大部分畢業生改行西醫而不做中醫;五年制學士後的中醫課程,只有後兩年才能實習,前三年的理論課基本沒有見習,只是紙上談兵,而實習期間,第一年的內容都和西醫有關,對中醫的涉及甚少。
在內地同樣如此,中醫本科5年制是中醫教育的主流模式。在這5年內,前2年為通識教育課和專業基礎課,專業基礎課既有中醫基礎課,也有西醫基礎課。第3、4年為臨床技能課,如中醫兒科、婦科、眼科等課程,也有西醫的內科、外科課程。在所有的課程中,中西醫課程比例大概為6:4。而學習過程中臨床實踐明顯偏少。
而即便是在三地的中醫師資格考試中,筆試仍然占據了很大一部分。實踐偏少、中醫西化嚴重,都是中醫教育長年存在的問題。而從資格考試入手,或許也能帶來一些對於中醫教育改革的靈感。如何將實踐更多地注入學習之中,不只是讓中醫學生只會紙上談兵,能真正精於診斷,才是設立考試的初衷。

(Visited 9,258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