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香港社會底層走來,致力關心香港民生,曾經的香港政治團體的創辦人、立法會議員、香港民主老將馮檢基,在參政選舉的幾起幾落後,遭到泛民派排擠。在反對派紛紛落馬中,獨樹一幟、潔身自好。他表示,立志參政的民主派人士,一定還會參選。

與香港民主、民生有緣,一生周旋在政治中,馮檢基最近的愛好卻是網絡直播,熱衷網台《Up Channel》。他是創辦人、總監,同時也出現在螢屏上,是主播、主講。鏡頭前的馮檢基換了髮型,更顯年輕,講的內容還是和香港的民主、民生有關。

雖然,面對香港國安法後將迎來接二連三的選舉,馮檢基已明言,目前這不是他生活中的重要選項。他的網台標誌另闢捷徑,用的是橙色,避開黃色,也不用紅色,是想要大眾可以重新認識的色彩。不過,這款橙色,則是馮檢基 2018 年參與立法會九龍西補選時的主題顏色。

香港國安法推出,泛民主派紛紛在國安法下落馬,而香港民主民生協進會前主席馮檢基則因與泛民有分歧,早早退出民協,看似可以置身度外的民主老將,因為不少昔日「民主戰友」入獄感惋惜。

雖然香港選委會界別分組選舉提名期日前結束,非建制派幾乎絕跡。共有1247人報名參選,角逐逐967個選委會席位。36個選委組別,僅有13個組別有競爭,預計有611人可自動當選。但馮檢基表示,立志參政的民主人士,一定還會參選。

走上民主路要有底線

2016年香港立法會選舉落選後,他參與2018年3月香港立法會補選,並參加民主派的初選後被民主派勸退。後退出民協,獨立參與2018年11月香港立法會九龍西地方選區補選,被泛民主派視為建制B隊、中間派。曾經香港民主發展的戰將,卻遭人排擠,不帶玩了。

不過,幾年後,形勢逆轉,香港泛民主派潰不成軍,他卻避過一劫,反而有了優勢,有建制的人找他,認為他可以代表民主派出征接下來的選舉,馮檢基卻表示還沒有提振興趣。

上世紀八十年代,馮檢基就和民主派元老司徒華討論過幾個處理與北京關係的問題。有什麼要謹慎要小心的?司徒華的意見,第一個,即中央完全不接受你挑戰他的權力;第二個,就是統一,中央政府一定要統一,當然統一的形式和方法,要確定。司徒華當時說要小心,這些就是紅線,現在講是底線。

馮檢基認為,底線之上,中央是願意和民主派談的。2014年的占中,香港民主發展,中央都有和非建制派談,「中央在底線之上,願意同非建制派談,我們最大的問題就是錯失了這個機會。」

失去了對話機會,香港的民主派還能否找到生存空間?馮檢基並沒有完全失望,他認為,新的情況之下,民主派只要不是想推翻特區政權;離開暴力,不打打殺殺,在框架之內改變政策,還是有前景的。沒有觸碰紅線的民主派可以進來,在圈內爭取民生,爭取民主,爭取更多的政治制度上的開明開放。

民主只是工具民生才是目的

馮檢基覺得有兩件事很重要,第一是按基本法繼續一國兩制;第二是他認為,根據基本法的四十五條和六十八條,列明了立法會、特首最終由普選產生。但關鍵仍在中美關係,中國一定要封鎖所有美國推翻特區政權的可能性,中國和美國,將來可能良性競爭,不是誰消滅誰。那麼,香港實現雙普選的可能性會高些,但什麼時候才能實現呢,馮檢基認為現在看不到。

紅線影響着政治人物、政黨。馮檢基判斷,如果政治人物、政黨立志為香港民主民生,清楚知道什麼是在框架之內,民主派就有參選的空間。「短期內難的,因為主要的民主派政黨都散了、消失了,宣誓風波讓相當多民主派人退出,現在民主派出來參選,我相信人數少了很多。他們要整理自己的存在,需要時間。」

選舉,必須由選民來決定參選者的命運,要有相當數量的選民支援。2012年,馮檢基參加超級區議員選舉時做過民調。民調在九龍西範圍,93%的人認識馮檢基,支持度是六成以上,即知名度。深水埗區99%認識,支持度是 70%以上,選舉穩贏。他感覺,現在的選民已經大變,變成什麼樣,不知道!沒把握!

雖然,馮檢基沒有表態自己會不會東山再起,但他贊同民主派要走出來。「我和民主派說,如果不想參政就算了,如果想參政,任何形式的選舉都可以試。」

從關注民生到投身民主,究竟是為民生還是民主?馮檢基強調,自己從頭到腳都是為了民生,能夠和決策者溝通,由決策者了解市民的需求再做決策,這個是最好解決民生問題的方法。

歸根到底,香港的民生才是最終的目的。「搞政治、做決策、搞政策,最主要是搞好市民的生活,但是我說,現在的執政者,自回歸以來,除了董生好點,其他特首都不是這個方向。現在的人搞房屋問題搞到現在,如果不是港澳辦主任夏寶龍講要取消劏房,特區政府這些官沒人說要取消劏房。」

一直以來,馮檢基出了名的關心社會底層的住房問題。在立法會當議員時,他會經常要見房屋局長,講房屋問題,儘管很多建議都不被接受。

2017年港府新局長陳帆上任,那時馮檢基已經不是議員了。陳局長上任第一個星期,馮檢基就打電話給陳帆局長,想約個時間聊一下劏房問題。但陳帆說,哎呀好忙啊,就電話說啦,我有幾分鐘給你。

馮檢基很無奈:我有方法去處理劏房問題,但你半個小時都不肯給。「所以你會發覺,原來當你不是議員的時候呢,對不起,沒有人肯見你。」民選的議員才被重視,馮檢基看透了這種虛偽:民主只是工具,民生才是目的。

出生香港貧窮家庭

接受訪問,馮檢基只認為自己處於中間的位置,不是中間派,即使稱作溫和的民主派也不確切,只是相對而言。他堅持自己一以貫之的觀點,民主只是手段,民生才是根本。走上爭取民主之路,終究是為了香港民眾可以過上好日子。

馮檢基出生於香港貧困的六口之家,父母、哥哥和兩名姐姐。他在父親73歲那一年出生,三個月後父親離世,母親帶著哥哥定居大陸,他則與二姐相依為命,二姐亦姐亦母照顧他,終生未婚。對馮檢基來說,心中的願望是一家人可以坐下來一起吃飯是最快樂的時光,但他的家從來沒有完整過。

不少小學的同學,他們的父母49年後從內地過來,但親戚朋友,有在台灣的,有在內地的,也有來到香港的,大家互相懷念,卻沒有機會再聚在一起了。

可能就是天註定,從小到大,馮就是喜歡中國歷史,尤其是中學時,深感中國歷來就講大家庭,現在一家人四分五裂,一個國家四分五裂。一個國家分成四個政府管理。香港歸英國管,澳門是是葡萄牙管,台灣呢,由當時的國民黨政府。

讀過中學歷史之後他醒悟到,如果真要做到中國一家人可以坐在一起吃飯,可能真要通過政治的力量才能做到。

從小奠定政治抱負

到了66年文革,還在讀中學,馮檢基就開始有了參政的念頭。中三、中四時就關心選舉、國家、理想、理念之類的概念。從中學、大學,直至去英國讀書,關心的都離不開這些。

家裡窮,希望他讀理科,以後容易找工作,但他的興趣在政治,在一家人團聚,幫窮人。那時就問老師,我讀理科的話,將來報考大學是否可以讀政治?老師回答,先把會考考出來才有選擇。

但是,因為家境不好,馮曾經無法交學費不能上學,是班主任幫助付書費,他自己暑假還是要外出打工,做過三份工,每天十二個小時,做火柴盒大小的玩具小車;幫鄰居小朋友補課;到一家公司做訪問員。暑期兩個半月賺了大概一千多,當時一年的學費約四百。

入讀香港大學社會科學院、三年香港社區組織協會工作,都聚焦在社會、民生。再到英國留學,布拉福大學(University of Bradford)二位導師在其大學一年級時為其分析在香港社區組織協會的工作經驗;在二年級後為其分析香港的政治結構,政治模式及演變歷史,對其回港後參與政治工作有著重要作用。奠定了他的人生目標。

1982年在英國布拉福大學畢業後返回香港,馮檢基組建政治組織,參與香港市政局選舉,並成功當選。成立香港民主民生協進會、參與香港臨時立法會。2000年香港立法會選舉,馮檢基重回立法會,並於2004年選舉和2008年選舉中成功連任,代表民協的唯一議席。2012年馮檢基參加超級區議會選舉,以「力爭泛民第3席」為口號,最後取得超過26萬票連任立法會議員。

之後,馮檢基和泛民在價值觀上漸行漸遠,參選數次落敗,直至退出民協,離開泛民派的大隊伍。

(Visited 437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