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先生提出三民主義,迄今已有111年。一百多年以來,中國共産黨和中國國民黨都在追隨孫中山,都信仰三民主義。可是,現在台灣有個別國民黨要人却說不清楚三民主義是哪「三民」。還有,台灣的深綠人士竟然要淡化以至清除三民主義。他們學著陳烱明的腔調稱三民主義「腐朽」。嚴峻的形勢要求我們應當花點工夫來闡明三民主義,釐清三民主義,推動海峽兩岸增强「情爲民所繫,權爲民所用,利爲民所謀」的意識。

三民主義的內容和形成過程

鴉片戰爭之後,又爆發了甲午海戰,中國處於半封建、半殖民地狀態,孫中山先生一心驅逐韃虜,恢復中華。早在1894年11月24日也就是日本血洗旅順的第三天,他就在美國檀香山成立了興中會。如何興中?理論應該先行。孫中山先生運用他淵博的知識,豐富的見聞,尤其是美國總統林肯提出的「民有、民治、民享」,啓發他1905年在《民報》發刊詞中提到了「民族、民權 、民生」。 1906年12月2日他在東京講《三民主義與中國民族之前途》時,正式提出三民主義和五權憲法的主張。

中國共産黨人是孫中山先生事業和思想的繼承者、發揚者,從沒有拋棄過「三民主義」,而是把它吸收到了自己的指導思想體系當中。毛澤東多次贊頌孫中山。他在《論聯合政府》中說:「我們完全同意孫先生的主張」。爲了確立起中國在世界上的話語體系,增强中國的「文化軟實力」,中國早就從自己的指導思想體系中將容易爲世界所接受的「三民主義」思想抽出來,用之以外交、內政和價值體系。「從孔夫子到孫中山」,中國一直在悉心研究。中共「十五大」堅持認爲孫中山是「站在時代前列的偉大人物」。

三民主義的現實意義

三民主義是經得起歷史檢驗的,在93年後的今天依然熠熠生輝,光彩照人,絕不是像某些人說的是什麽「腐朽」。

(一)民族主義是反對分裂主義的强大思想武器。中國人要有中國精神。什麽是中國精神?這就是以愛國主義爲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爲核心的時代精神。民族精神是什麽?在今天,已不再是「五族共和,」而是海峽這邊的56個民族與海峽那邊的16個民族,咱們72個民族精誠團結、共同奮鬥的精神。咱們72個民族從來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台灣的布農族認爲他們與貴州省的布衣族本爲一個民族。中國西南民族大學有位教授認爲:苗、瑤、布衣三個民族也是本爲一個民族。再說得廣一點,我們72個民族都同屬一個中華民族。現在有人鬧這個「獨」,那個「獨」,不是順乎世界潮流的。歐洲幾十個獨立的國家,還要組成「歐共體」、「歐元區」,我們早已成爲一國的中國爲什麽還要分裂呢?

(二)民權主義是反對官僚主義的大旗。我們一直强調以人民爲中心,可是在政治生活中有些地方就像電視劇《人民的名義》所描寫的那樣,官員無視人民的權利,大搞權錢交易,買官賣官,權大於法,魚肉百姓。政務不透明,不給人民知情權;把百姓拒之門外,不給人民參與權;封鎖消息,隱惡揚善,是不給人民監督權。兌現民權主義的路還很長。今天適當宣傳民權主義是對症下藥,有的放矢。

(三)民生主義是縮小當今貧富差距的加速器。中國富强了,可是由於有人把公平置於「兼顧」的地位,造成地區之間、城鄉之間、階層之間的貧富差距拉得很大。不論是按基尼系數計算,還是按「五分法」、「十分法」計算,中國的貧富差距都超過了警戒綫,接近了危險點。收入差距過大必然導致犯罪率、自殺率、精神病發病率以及群體性事件上升。面對這般嚴酷的現實,在中國大有倡導民生主義的必要。

(四)用「民生主義就是社會主義」統一中國。海峽這邊實行社會主義,海峽那邊實行三民主義。海峽兩岸同屬一個中國,遲早會統一。從理念和信仰上講,拿什麽來統一中國?說法不一。不期然而然,孫中山先生早就爲我們指出了兩岸的結合部。他在1924年發表的三民主義演講中開宗明義、直截了當地指出「民生主義就是社會主義,又名共産主義,即是大同主義。」(《孫中山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843頁)換言之,社會主義包含民生主義。1940年1月9日毛澤東在陝甘寧邊區文化協會第一次代表大會上說:「我們共産黨人承認三民主義爲抗日民族統戰的政治基礎,承認三民主義爲中國今日之必需,本黨願爲其徹底實現而奮鬥,承認共産主義的最低綱領和三民主義的政治原則基本上相同。」可見,三民主義與社會主義既有不同點,也有共同點,甚至還有合二而一之處。中共領導人有句名言:「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就是我們奮鬥的目標。」把這句名言簡化一下,就是:民生是目標。顯而易見,社會主義與三民主義在目標上,即在民生問題上有一致的地方。目標一致,是兩岸統一的前提。爲了消除兩岸統一的障礙,建議兩岸都能接受的「民生主義就是社會主義」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就是我們奮鬥的目標」。一而二,二而一。簡而言之,在信仰上,我們要用「民生理論統一中國」。

世界上沒有相同的兩片樹葉。差異是絕對的。正因爲有差異,兩岸的人都愛談「求同存異」,「求同化異」。孫中山和毛澤東兩位偉人早就點出了「同」,化掉了「異」,找到了三民主義與社會主義的共同點和結合部。孫中山還流露過「師馬克思之意」。(《孫中山全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9卷第392頁)既然都稱「師」了,這表明三民主義也有吸收馬克思主義的成分,二者之間在基本理論上定有相通之處。

和爲貴,我們還有什麽理由不趕快統一呢?炎黃子孫早應在「共同點」肩並肩,在「結合部」手拉手,在「相通之處」大顯身手。

我們不能割斷歷史。前有孫中山、毛澤東,也一度包括蔣介石他們1924年的「二四共識」,今有1992年11月大陸的海峽兩岸關係協會與台灣的海峽交流基金會共同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兩岸人民盼望已久的大統一指日可待。

(Visited 117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