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金融監管機構近期推出多項嚴厲的監管措施, 包括嚴格「除牌」、嚴禁「買殼」、嚴打高度攤薄效應的「向下炒」供股集資活動等, 令香港金融業的自由生存空間受到擠壓,金融證券界風聲鶴唳,香港經濟自由地位也將受到影響。 

 

監管過嚴,香港國際金融地位可能受影響

香港金融史上最嚴厲的監管措施正在推出,監管變為制裁權的無限擴大,令香港金融業的自由生存空間受到擠壓,金融證券界風聲鶴唳。此時,正值香港金融界要在融入祖國「一帶一路」及「大灣區」建設中發揮作用,此舉卻令資本市場面臨寒冬,香港在「一帶一路」及「大灣區」建設中的作用將倍受考驗。因為,香港經濟自由地位將受到影響。 

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港交所)全資附屬公司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聯交所)近期高調嚴打,繼近期勒令上市公司退市及叫停部分供股計劃,又刊發有關發行人上市後集資活動及除牌及《上市規則》其他修訂的諮詢檔。建議禁止所有攤薄25%以上的供股、公開招股,以及特定授權的配售活動。對於「長期」停牌的「殭屍股」,建議可在公司持續停牌滿12、18、或24個月後將其硬性除牌。不過,市場對此反應不一樣,有投資者怕矯枉過了正,影響香港自由市場地位。 

市場對這次聯交所出手整肅香港金融市場的反應是:下手重、措施狠,打破了香港長期運作過程中的常規。嚴格「除牌」、嚴禁「買殼」、嚴打高度攤薄效應的「向下炒」供股集資活動等前所未有。說是嚴格規管,實質極可能損害香港長期來形成的金融自由市場。消息人士向《超訊》表示,相關從嚴措施還陸續會來,實行金融實名制開戶,改變大戶不用自己的名字以銀行信託方式買賣等,會是下一波管控的嚴厲措施之一。 

依據香港交易所集團監管事務總監兼上市主管戴林瀚(David Graham)的說法:「我們此次提出有關集資活動的建議是有針對性的,務求確保正常的集資活動不受限制。」他又表示:「我們已經採取了更果斷的除牌政策,以回應市場對一些發行人長期停牌的疑慮。此次我們建議修訂除牌程式,希望促使劣質發行人迅速有序地退出市場,同時讓市場更瞭解除牌的過程,也讓我們的監管與其他主要市場接軌。」 

港交所

既制定規則,又做裁判 

香港金融市場歷來是有監管的市場,但如今強調的「監管」早已經不是過程的規管,而是以打擊結果取代。保障小股東權益本是好事,問題在於監管的度,以及是否能真正保護到小股東的利益及維護香港自由市場的價值。有證券界人士表示,各主要市場都有除牌退市機制,但主要還是依法執行。如今,香港的金融監管部門既是規則的制定人,又是裁判人,甚至上場遊戲,對上市企業其實並不公平。

沒有上市公司願意持續停牌,監管部門以自己的理由不批准復牌,變相的從一開始就讓上市企業掉入了除牌的陷阱。比如,香港的監管是「家長制」,凡要召開股東大會須出股東書,如果股東書不獲監管部門批准,股東會就開不成。香港本是誠信社會,監管部門和上市公司的互動是建立在互信的基礎上。現在,香港金融監管部門看上市公司都像賊,如賊一般監管打擊。遍地都是賊的市場一定不會靈活。 

證券業界都清楚,理論上,有股票交易就會出現買賣「殼」的現象,所謂的買賣「殼」,實際上就是收了控股權。如果香港的證券交易規定到如此死板,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活水就流失了。事實上,無論是國際金融市場,還是香港本地的法律都沒有規定買殼屬違法,如果買賣雙方交易合理,披露清楚,符合市場運作又不違法,為什麼要遭打撀呢? 

如果一家企業經營不善,他可以把股權轉讓給善於經營的股東並注入實質業務,對企業,對市場,對小股東都有利。依照香港監管部門近期嚴厲出台的一系列打擊措施,結局就是停牌後除牌。 

從商業角度看,港交所清理劣質公司可以理解。但香港歷來奉行的是自由市場經濟,自由和法治同是香港的核心價值。對自由市場更多的是在法治基礎上的監管,而非不斷製作規則,將法律僅作為打擊手段。從國際金融市場成功的監管事實來看,金融市場的監管需要靈活性。港交所連番打擊所謂的「殻股」,從嚴除牌,向外界釋放的資訊是:香港自由的金融市場正受到限制,外資因此卻步也是可以預料的。 

有金融從業員批評,香港回歸後,金融市場的監管是不力的,加大力度監管是必要的,尤其是「滬港通」、「深港通」開通香港市場與內地金融市場接軌後,規範市場更顯必要。但監管香港金融市場必須掌握「一國兩制」的基本原則。 

香港通過「滬港通」、「深港通」拓展了市場,監管的責任更多,但監管的目的不是管死,而應該依法治、市場、透明的原則下管活。否則,資金轉向其他市場,或轉入地下,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東方明珠將褪色。 

香港監管機構不應任意妄為 

正在落實的國家「一帶一路」戰略以及廣東大灣區建設中,香港有著重要角色。僅「一帶一路」所需要的資金就是一萬億美元,香港的金融平台很有優勢。人大委員長張德江於5月18日在香港舉辦的首屆「一帶一路」高峰論壇中的重要講話指出,香港在「一帶一路」建設中具備許多獨特優勢,包括:香港作為亞太區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交通樞紐的區位優勢、香港作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的開放合作的先發優勢、香港作為國際金融、航運和貿易中心的服務業專業化優勢;以及香港作為東西方文化交融之地的人文優勢。這些優勢都與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相關,香港監管機構的任意妄為,極有可能令香港丟失了融資平台的優勢。 

最近,特朗普當局敦促對美國股票、債券和衍生品市場交易方面的關鍵規則進行改革,呼籲監管機構放鬆在金融危機後對華爾街施加的幾十項限制。美國財政部長史蒂文 . 努欽在一份聲明中說:「通過精簡監管制度,我們可以使美國資本市場成為經濟增長的真正源泉,挖掘美國才智,促進小企業成長。」 

即將卸任的中國央行行長周小川接受《財經》採訪時呼籲放鬆資本管制,他提醒,進一步開放經濟的機會「一定要抓得住」。在周小川任期的大部分時間裏,他都支持金融自由化。 

香港需要給中小企業更多的活力,而不是管死。特首林鄭的首份施政報告,放寬中小企業的管制也是重點之一,調整中小企利得稅制,普遍受到歡迎。港交所對金融市場的規管應更靈活、更寬鬆,規管必須從香港自由市場的戰略大局思考。 

(Visited 124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