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國際金融地位受威脅[/caption] 雖然新加坡僅僅以2分領先於香港,但從趨勢上來看,香港是逆水行舟,一退再退,而新加坡卻是直追向前。有很多專家學者表示,香港在法治稅制人才等方面仍有很大優勢,大可不必擔心。但筆者認為,凡事有備無患未雨綢繆,如果缺乏憂患意識,恐怕這種退後的趨勢會愈演愈烈,這是香港這一年半以來一直在用行動和事實不斷證明的馬太效應。 有媒體認為,香港的金融依賴大陸的程度高,而得分和排名退後跟全球不景氣和大陸經濟下行壓力大有密切關係。這都不能成為香港自甘墮落的藉口和理由,香港和其他國家的金融中心都在同一起跑線上。而且,不難看出,比香港更加與大陸經濟相關的內地城市排名都不降反增:上海的排名從去年的21位上升到第16位;深圳從第23位升至19位;北京和大連也都增加了分數並提升了排名;青島首次被納入指數中。 world-financial-center-ranking
這些都說明,香港的確需要重新審視自身的綜合競爭力,而不是光知道吃老本。香港需要反思,這體現在四大方面的問題。

第一,自我滿足、缺乏憂患

香港特區政府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陳家強曾表示,中國內地經濟仍然會是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香港的金融地位無法取代。但是,事實並非如此。 3月底開始,萬達集團宣佈並實施,把在港交所上市的萬達商業實現私有化然後於港交所除牌。萬達商業在港上市短短15個月告別港股回歸A股。無獨有偶,退H股回A股儼然成為一種趨勢。 另有報導稱,自2015年11月以來,至少10家在港上市的中資企業公佈計劃,想要退市、剝離資產並在內地上市,或將控股權出售給一家內地上市公司。而在2012到2014年,這樣的情況還只是少數。除此之外,雖然同期仍有近30家中資公司在香港上市,但規模要小得多,2015年的IPO融資下降18%。 [caption id="attachment_1586" align="aligncenter" width="306"]cartoon
           企業紛紛從H股走向A股[/caption] 港股一直以來估值較低已然廣為人知,即便如此,過去幾年大陸企業來港上市的熱潮是有增無減。為何偏偏此時成群結隊想退市?相信近期的退H股熱潮絕非偶然而是必然。法國巴黎銀行財富管理亞洲首席投資官Prashant Bhayani表示,如果A股/H股價差繼續保持在這麼高的水準,挑剔的中國企業家將傾向於把公司從香港退市。 如果港股整天活在既有的自滿中,而沒有憂患意識,就莫怪北有上海南有獅城夾擊,進一步取而代之。幾年前,可能沒有人想到新加坡的金融排名會超過香港,如果還是固步自封不進則退,過幾年,上海深圳北京超過香港也絕不危言聳聽。

第二,眼界狹窄、定位不準

香港的金融中心應當定位全球,但現在卻主要把眼界放在中國。梁振英說,香港可以成為中國的金融中心及世界的中國金融中心。 筆者卻認為,香港首先應當是世界的金融中心。把寶都押在內地上,就沒有任何優勢,因為上海深圳比香港更了解大陸。內地改革步伐和進步很快,香港隨時可以被取代。 香港應定位為國際金融中心,同時要依托增速最快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想鞏固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就要學習借鑒倫敦和紐約的國際金融中心的經驗和優勢,構建國際金融中心的功能。香港與國際接軌,具備國際人才,法律體系完備,容易得到西方認可。同時比西方更了解中國,文化相通,思維相近。所以香港要發揮上海深圳起不到的作用,成為國際金融資本進入內地的中轉站。香港還可以是內地企業走出去的跳板,因為可以彌補內地企業金融業走出去的短板,這包括不熟悉國際市場,不懂國外法律,語言不通等。 歸納起來講,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既不能過分偏重國際功能也不能過度依賴國內市場。不能倚輕倚重,更不能相互割裂,要將兩者有機結合起來,成為發揮綜合優勢的國際金融中心。 有學者指出香港一系列問題癥結源於戀殖情懷。回歸前的香港,任何決策都由英國總部研究和發出,這雖然讓香港的執行力很強,但香港自身的決策能力低下。回歸以來實行「一國兩制」,充分證明這個缺陷。香港近年的發展,缺乏有體系有眼界的宏觀規劃。特別是近期,光是跟著喊「一帶一路」的口號,並沒有提出具體的措施。香港應當認清自身優勢,探索有特色的定位準確的金融發展之路。 新加坡在定位上,就堅持改革創新。依托馬六甲海峽,作為國際航運中心,發展國際貿易,特別是期貨貿易金融。這是新加坡的金融發家的優勢,新加坡儘量避開香港的優勢,而在香港不擅長的方面加大投入。很多國際人才來香港,孩子的讀書學位不能解決,結果轉去了新加坡。興證國際資產管理公司董事总经理劉中光表示,新加坡在亞洲方面有成為商業金融中心的優勢,而在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上面,上海和深圳更有匹敵或超越香港的潛力。 [caption id="attachment_1589" align="aligncenter" width="600"]5075419
科技創新需要金融支撐,轉化為生產力[/caption]

第三,改革滯後、功能單一

香港近些年沒有大的改革,活力不夠。大陸的系列改革探索倒是風生水起,漸有效果。更明顯的是美國,2010年華爾街改革和消費者保護法的推出,確定了後金融危機時代美國金融監管改革框架和原則,這個法案出台之後,華爾街改革步步推進、深化並奏效。香港如何改革?幾乎什麼動作也沒有。所以導致在經濟上的發展問題重重,在金融上面功能單一。香港滿足於傳統的銀行證券保險業務,創新不夠,特別是在基金投行債券創新不夠。比如債市,美國的債市和股市規模相當,甚至超過股市。國內以間接融資為主,有很大發債的需求,但是到香港發債的規模卻不大。期貨方面,中國是最大的石油,鐵礦石,糧食進口國,但是很多交易在芝加哥或新加坡完成。香港應該加快改革,把這塊業務爭取過來。 在新的金融領域,香港缺少風險投資,很多基金被新加坡吸引過去。中國作為一個實施創新的國家,有很多研發成果,需要金融支撐,轉化為生產力。矽谷(Silicon Valley)之於美國的科技創新就發揮著這樣的作用。資產管理方面,內地提出要發展中產階級,大量富豪需要科學的資產管理,內地這方面沒有完全跟上,對香港是個大機遇。

第四,動力不足、效率低下

此外,人民幣國際化給香港金融業帶來了巨大機遇。當初歡呼雀躍了一陣子,也陸續開展人民幣業務,但缺少總體設計。對圍繞如何打造全球離岸人民幣中心沒有作系統考量,處於「散養」狀態。如果能抓住機遇,抓好頂層設計,建立香港特點的結算體系、定價體系、交易體系,對香港的金融改革創新和發展可帶來巨大動力。同時,也使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更加有序可控。 眼界不夠開闊,沒有憂患意識,自然地,就沒有動力。香港本來就產業空洞化,產業單一,僅存的金融業如果萎縮的話,香港前途渺茫。看未來,五年後,香港將何去何從? 周邊地區都在改革創新,而香港固步自封,效率自然越來越低下,跟不上時代的發展。和世界上其他證交所比較起來,香港的證券交易時間太短,香港的華資經紀一向不支持延長交易時間,10年前港交所提出本港交易時間增至9小時,即惹來業界猛烈抨擊。所以,港交所最近一次改革只能提出溫和方案,建議將交易時間稍作延長1小時或1.5小時。 海通國際行政總裁林涌認為,凡要作出一些變革,總有些人的利益受損,因為任何改革,就是要打破既得利益。不改革必定導致效率低下。興證國際的郭基智表示,香港沒有銀證通制度,絕大部分券商的系統都不會直接連到銀行系統,還有就是客戶及券商通過網銀轉帳到其他銀行的收費不合理,導致很多券商或客戶需要每天到銀行及中央結算辦公室交支票。這跟內地的銀證通制度比較起來,讓投資者及業界很不方便,影響開展業務的效率。 反過來應當自我檢討的倒應該是,香港本來是包容的城市,卻非要鬧港獨,這也會讓很多國際國內的金融企業望而卻步。格魯吉亞銀行的一位高管就表示,亞洲市場中,他更鍾情於新加坡,雖然喜歡香港,但怕政治不穩定,影響市場表現。香港要探索未來發展道路,最主要的一方面就是現有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這是香港經濟的血脈。 如果說旅遊業方面,香港把遊客都趕跑了,可能就是少賣幾包紙尿片,這可能對於香港只是丟了芝麻。但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對於香港來說是命根子,這是香港積累了一個多世紀的輝煌戰果,有責任感的每一個香港人,誰都不希望看到這曾經的輝煌演變成歷史的記憶。如果不反思不改變現狀,任其發展,就是丟了芝麻又丟西瓜的節奏。■]]]]> ]]>

(Visited 342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