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等待入境的難民[/caption]

要不要接納難民?

戰爭,不論是正義或非正義,都是血光之災,大多會釀成長期的災難。有難就有難民,而難民的出路之一是逃難。 阿拉伯地區,尤其是近年的敘利亞戰爭,造成數以百萬計的難民,他們選擇了向北逃往歐洲。 歐洲國家在接待難民的態度上各不一樣。 第一種以東歐的匈牙利、波蘭、捷克等為例,他們拒絕接待難民。在可能進難民的地方拉上鐵絲網,設上崗哨。 不接納難民說不過去,他們就以「全民公決」為由,說是「服從多數,聽從民意」。但是,難民總有路子進來,東歐有 個國家就來個能推即推,能退則退。一時退不出去的,他們得給飯吃。因為擁擠,他們將餅扔向四面八方,饑餓的難民 爭先恐後,像打藍球一樣跳起來搶。這經媒體曝光後,引起了廣泛的反感。 第二種例如意大利、希臘、英國、法國等國家,他們有些犯難,主張「有限接待」。尤其是希臘,負債纍纍,失 業率很高,險些被歐盟擠出去,如果難民再大批進來,國力更顯不足,對難民實在力所不及。還有的主張各國平均分配, 共同分擔,結果因遭東歐反對而未兌現。儘管是「有限接待」,也有位開明總統宣告「不因難民中夾雜個別恐怖分子而 不收容難民」,立即受到歡迎。 第三種是德國。他們從道義出發,堅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又考慮德國老齡化嚴重,需要勞動力,主張敞開國門, 讓難民進來。不過,民意調查的資料告訴政府:80%的民眾是不贊成接納難民的。不贊成有不贊成的理由:難民會與接納國居民爭奪就業;難民—時難以同接納國相融;難民違規、犯罪率高;難民佔用國家財政和福利。罪犯70%來自難民, 這一點也使得很多員警望而生畏。德國的新納粹更是窮凶極惡地以遊行示威來表示反對。然而以默克爾為首的政府堅持接納。開始決定2015年進50萬,後來說年底進70萬,結果年底實際進了110萬難民。 難民進入了歐洲以後,許多國家的政府盡心盡力安排。首先是住,德國把各類閒置了的房屋都讓難民住進去還不夠, 把體育館,把每年都要舉辦幾十次展覽的國際會展中心騰出來給難民先住一段時間。可是還有個別難民自願住在鬧市和 娛樂場所旁邊,以便乞討。德國發給每人幾百歐元,還贈送乘公車的月票,每月發一兩張到娛樂場所的票子,為難民體檢。 在各交通要道設有為難民捐獻衣服的募捐櫃。德國綠黨的前副主席,在耶誕節特意把一家敘利亞難民請到自己家中作客。 2016年1月,德國蘊釀要不要讓難民享受德國的「最低工資待遇」。如果議會通過,難民就可以分到房屋,吃穿不愁, 每月都有心理工作者上門看望、送禮,指導就業。 總體講,接納國的民眾與難民相處得很好,但也不排除有少數人歧視、厭惡難民。難民呢?也有越軌、失範和犯罪的。最嚴重的是跨年夜的科隆千人性侵事件。不僅是科隆,在德國其它城市,在北歐的瑞典、芬蘭等國也發生類似事件。 有傳媒稱其為「全球性性侵事件」。作為在本國禁欲、禁酒的人,到接納他們的國家做這種醜事是不應當的。事件還在發酵,失範的共振效應正在加劇。難民襲警的有了,科隆事件後9天又出現難民侵犯接納國女性的事情。還有難民 恩將仇報,對難民營負責人恐嚇、施暴。 難民工作的難度太大,迫使個別難民營的負責人提出辭職。柏林市類似中國民政廳的廳長辭職,還有城市的警察局長被免職。反對移民的人最近公開喊出:「默克爾下台!」有的還提出修改刑法,加重對性侵的懲罰。

難民「再社會化」?

這一系列事件在告訴人們:難民的「再社會化」問題迫在眉睫。 人是社會化的動物,社會化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 這包括青少年時期的「初級社會化」,中年時期的「繼續社會化」,此外還有因變換社會環境而需要重新適應的 「再社會化」。 再社會化應該從哪幾方面著手呢? 一要學習接納國新環境中的各種社會規範,如法律、道德、風俗習慣、鄉規民約等等。法,各國之間大體一樣, 但又不完全一樣。—國之內還有地方法,更不一樣。如不了解異國法律,踩了紅線,說不定會鋃鐺入獄。法律不會因 為你不知道而免予起訴的。風俗也很重要,比如在有的國家,短褲不能曬在讓外人能看到的地方,如果你觸犯,會讓人瞧不起。入鄉要隨俗,入他國更要隨俗。即使你對他國的習俗看不順眼,只要不是原則問題也要隨大流。 二要學習接納國的語言。語言是交流的工具。語言不通,自然寸步難行。歐洲有個別國家規定難民一定要學習接納國流行的語種,並且通過考試,三次不及格,就退回其祖國。歐洲許多國家準備效法這種考試制度。 三要尊重多元的宗教信仰。宗教信仰是多元而自由的,也是不斷演化的,但這演化最好是不通過暴力的。移民之後, 宗教信仰會變得複雜,這種差異性需要得到尊重。 四要加強難民內部的團結。難民從其祖國逃出時是抱團的,但是時間一長也難免發生矛盾。因為他們原來可能分佈在祖國的四面八方,移民後,祖國親人那邊的變化會傳染給移民,有時也會影響移民間的團結。這也是再社會化的 題中應有之義。 可以相信,難民成為移民後,為了融入接納國的新環境,一定會掌握接納國的社會行為規範,擔當新的社會角色, 建立新的社會關係,成為祖國與接納國之間的橋樑和紐帶。]]]]> ]]>

(Visited 94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