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見的屏障》一書梳理1950年到2009年,美國在台海事務上的主要軍事介入。作者認爲,美國第七艦隊與台灣國民政府對中國大陸進行長達十年的海上封鎖,以及持續二十一年之久的美國戰略禁用,最終促成了中國與蘇聯的關係破裂。

 

 

身爲世界最有權勢之人,特朗普的瘋狂舉動,一次次令人目瞪口呆。他的出現,也爲中美關係以及台海兩岸的未來埋下了不確定性。近日,在美國國務卿雷克斯·蒂勒森(Rex Tillerson)出訪北京前,一則消息在傳媒界流傳,那就是特朗普政府正準備推出一項「對台軍售」的擴大方案。據華盛頓自由燈塔(Washington Beacon)網站報導,這一方案可能會在特朗普與習近平見面之後推出。

雖然與剛上台之初相比,特朗普對中國的强硬態度緩和了很多。但在台灣問題上,卻也並沒有鬆口。而美國與台灣的軍事聯繫,歷來更是美國用來影響中美關係的重要籌碼。用美國海軍戰爭學院教授布魯斯‧艾里曼(Bruce A. Elleman)的說法,歷史上美軍在台灣海峽的巡邏隊的角色,「更像是一個微調式的電源開關,在度量美國政府宏觀政策的目標下,美國海軍以此來提升或降低海峽兩岸的緊張關係。」而其實,現在的美台軍事聯繫,對美國的作用應該也大致如此。

布魯斯‧艾里曼於2012年,出版了《High Seas Buffer:The Taiwan Patrol Force, 1950–1979》一書,該書系統研究了1950年至1979年台灣海峽的軍事對峙。台灣八旗文化出版社已推出了該書的中文譯本,書名取《看不見的屏障:决定台灣命運的第七艦隊》。突出「第七艦隊」這一海峽兩岸人民都耳熟能詳的軍事單位。

 

韓戰爆發挽救台灣蔣介石政權

其實,在1950年初,鑒於對國民政府的失望,美國想放棄播遷台灣的蔣介石政權。當年一月份,總統杜魯門聲明,對於中共與台灣之間的當前局勢,美國無意使用武力干預。中國的解放軍則做好解放台灣的準備,各方預測1950年的春季或夏季,渡海戰役就將發生。如此,便不會有今日的台灣問題,也不會有美國把台灣海峽當成操弄兩岸政治的「電源開關」的機會。但是,當年夏天朝鮮戰爭的爆發,讓台灣的命運發生轉變,也改變了整個東亞的地緣政治。

第一代北朝鮮(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領導人金日成,1950年的6月25日,發動了對南朝鮮(大韓民國)的戰爭。當時擔任駐日盟軍總司令的美國五星上將麥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積極推動美軍介入亞洲事務、阻止共産主義陣營突破北起阿留申群島南到馬里亞納群島的島鏈。杜魯門接納了麥克阿瑟的意見,6月27日,美國第七艦隊進駐台灣海峽。橫亘於兩岸之間,這一方面,破壞了中國大陸解放台灣的計劃;另一方面,也預防著台灣的國民政府實施跨海「反攻大陸」。

可以說,金日成的决定,令中國被動地捲入了一場改變自身命運的遊戲,直至今天,中國依然被這場多國角力的遊戲束縛著。現在金日成的孫子、朝鮮第三代領導人金正恩,汲汲於掌握核武器,朝鮮半島局勢再趨惡化,甚至有可能爆發一場新的朝鮮戰爭。台灣問題,與朝鮮半島問題,從歷史來看,是密切聯繫在一起的。而將其聯繫起來的核心因素,是美國在東亞所投放的軍事力量。一旦朝鮮半島局勢惡化,美國增加對韓國軍事介入,那麽美國與台灣的軍事聯繫,也會出現變化。如此,調節海峽兩岸關係的電源開關,必然會跟著向緊張的方向撥動。多年以來,中國寄望於營造和平統一台灣的局面,又將被打破。

《看不見的屏障》一書

在這樣一種形勢之下,把握美國對東亞的戰略目標,對中國來說格外重要。《看不見的屏障》一書梳理了從1950年到2009年,美國在台海事務上主要的軍事介入。這些介入服務於美國的政治戰略。在1950年至1954年,美國與中國在朝鮮戰場兵戎相見,所以美軍在台海的投入也最爲盡心。當時的目的,不只在於阻止中國解放台灣,更在於全面封鎖中國對外的經濟聯繫。從1954年開始,隨著朝鮮停戰協定的簽署。美軍雖然繼續承諾保證台灣與澎湖的安全,但對其他外島則含糊其辭。

之後,美國在台海的軍事投入,都先於美國對華戰略的調整。比如六十年代初,中國與蘇聯發生論戰、社會主義關係破裂之際,美軍當時的主要目的,在於壓制台灣反攻大陸的衝動。書中作者將台灣實施「國光計劃」準備反攻的階段稱之爲「第三次台海危機」。1969年,在中蘇爆發珍寶島戰爭之後,美國已經開始計劃拉攏中國,在台海則將美軍巡防艦隊的任務模式,從固定偵巡改爲間歇性偵巡。美國借助台海這個「開關」,重新調節中美關係,於是才有了基辛格的談判以及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的歷史性訪華。

此書還有一個大膽結論,作者認爲,美國台海巡防艦隊與台灣國民政府一起對中國大陸進行的長達十年的海上封鎖,以及持續二十一年之久的美國戰略禁用,最終促成了中國與蘇聯的關係破裂。美國的戰略設計者認爲,讓中國在經濟上過度依賴蘇聯,會惡化兩國之間潜藏的政治爭端,最終導致兩國之間在意識形態上的同盟關係崩解。同時美國接受英國的意見,維持香港作爲一個商業和文化的立足點,以保持西方對中國的影響力。艾森豪威爾說過:「要削弱中蘇同盟,貿易或許是個非常有用的工具。」1960年代,中蘇兩國分道揚鑣,美國迅速向中國伸出橄欖枝。1979年,中美兩國建交,但同時也留下了《台灣關係法》,繼續保持台海這個調節兩岸關係的「電源開關」。

 

採訪大量參與台海巡防軍人

布魯斯‧艾里曼採訪大量參與台海巡防的軍人,在書中披露中美曾經在海上有過的交鋒。比如1953年1月18日的「南澳島事件」。美國軍艦進入中方領海,遭中國海岸炮兵轟擊,十一位美軍軍人陣亡。此書也披露「第七艦隊」對台灣軍人的訓練,以及美軍自身內部的組織與生活。作者認爲,近年來,在臨近中國的國際海域,美國海軍的一切部署,都是在延續台海巡邏艦隊的歷史餘緒。

(Visited 28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