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市三階段的部署
在股市進入熊市週期時,通常可分為三個階段:熊一、熊二及熊三。每個階段的市場表現、資金流向及持續時間各有不同,投資者若能理解其特性,便能更有效地調整部署,減少損失甚至捕捉反彈機會。

熊一階段:資金轉移,市場初步下跌
熊市初期(熊一)的特徵是市場從高位回落,但資金並未完全撤離,而是從高風險資產轉向防守性較強的產品。這一階段股市通常會下跌10%至30%,資金會從增長股、科技股等波動性較大的板塊流出,部分轉向商品市場,例如黃金、白銀或BTC等避險商品,甚至原油或農產品等具抗通脹能力的資產。與此同時,大戶亦會將部分資金配置到債券(尤其是政府債或投資級企業債)及外匯市場,例如日元或瑞士法郎等傳統避險貨幣。
熊一的持續時間通常較短,一般在半年內完成,因為市場情緒尚未完全悲觀,投資者仍期待反彈。此時,部分投資者可能誤以為調整已結束,但實際上,這只是熊市的開始。

熊二階段:技術反彈,資金短暫回流
當市場經歷熊一的下跌後,往往會出現熊二的反彈。這一階段通常由某些利好因素觸發,例如央行減息、經濟數據短暫改善,或地緣政治風險緩解等。由於熊一期間部分股票跌幅較大,資金會重新流入這些超賣的板塊,推動大市反彈。然而,熊二的反彈幅度和持續時間難以預測,可能僅維持一個月,亦可能延續兩至三個月。
值得注意的是,熊二並非真正的牛市,而是「死貓彈」(Dead Cat Bounce),大戶可能趁反彈減持,散戶則容易誤判為市場轉勢而高追。此時,資金雖然仍在市場中流動,但整體趨勢仍未扭轉,投資者應保持謹慎,避免過度進取。
熊三階段:全面下跌,現金為王
當市場進入熊三,才是熊市最慘烈的階段。此時,經濟基本面明顯惡化,企業盈利下滑,甚至出現衰退或通縮風險。與熊一和熊二不同,熊三的特徵是「全線下跌」,不僅股市繼續尋底,債市、商品(包括黃金)等資產亦可能同步下跌,反映市場流動性緊縮,投資者信心崩潰。在這種環境下,外匯市場可能是少數的避風港,尤其是高息外幣或日本拆倉往往因避險需求而走強,而持有現金(Cash is King)則成為最穩健的策略。
熊三的持續時間最長,短則九個月,長則可能達一至三年,具體取決於經濟衰退的深度及政策應對效果。例如,2008年金融海嘯後的熊三階段持續近一年半,而2020年因疫情引發的熊市則因央行極速救市而縮短。若經濟陷入長期通縮(如日本「失落的三十年」),熊市更可能演變為漫長的陰跌。

靈活應對,防守為主
熊市三個階段各有特點,投資者需密切關注資金流向及經濟指標,適時調整部署。熊一時可適度減持股票,增持商品及債券;熊二則可短線參與反彈,但需嚴守止蝕;至於熊三,則應以保守為上,優先保持流動性,等待市場見底信號出現後才重新部署。記住,熊市中最重要的是「保本」,而非急於賺錢,耐心等待下一輪牛市來臨才是長線致勝關鍵。
轉載自《閒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