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1949年一開始時,我們不能不感謝蘇聯一下子移植了一個工業體系的框架。但我們的原始積累,完全靠自己勒緊肚皮,自我剝削,通過工農產品剪刀差擠出微薄的農民剩餘價值,再按馬克思經濟學集中發展重工業。 再加上貿易不開放,基本上是傳統發展經濟學進口替代和嬰孩工業(infant industry) 那一套模式。 大規模外援、集體勤儉、長期利用規模效應,把微薄資源集中投放於短期難見實益的重工業,這些元素都不可能複製。 這樣發展十多年,便開始出現城市口就業不足,知青要上山下鄉隱藏失業,農民進一步被剝削。 改革開放打開了海外市場,提供了大量工業就業,和較高的工人剩餘價值,我們咬緊牙關,接受海外買家剝削。改革開放初期的大進大出,基本上就是重商主義和比較優勢那一套。 之後剛好碰上冷戰結束,市場擴充,我們搭上了全球化快車。再加上自由主義當道,美歐流行外判,我們於本世紀初加入WTO後,便成了世界工廠。 我們更乘此機會,積極轉型提升,出口產品整體不斷增值,達到了今天中等收入水平。 改革開放的成功,是我們前30年的工業基礎,加上重商主義恰巧碰到全球化機遇的結果。這裡幸運的因素很重要,印度便碰不上這機遇,人口紅利將反而成了沉重的人口包袱。 不能不提的是我們的農民工,特別是改革開放初期單獨千里跨省來到廣東打工的川妹、湘妹等,反映了中國人不單刻苦耐勞,更有冒險犯難的勇敢,這也難以複製。 不能複製的不叫「模式」,「中國模式」這提法可以休矣。
]]]]> ]]>

(Visited 134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