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語錄被製成紅色標語板[/caption] 貴州遵義、河北阜平、福建古田,屬於「紅」;兩進湖南湘西的十八洞村,雲南昭通烏蒙山,屬於特別貧困的連片地區。在這些曾經走過的村落中,陝西延安的梁家河村有著與眾不同的特殊意義,延安既屬於中共的紅色聖地,整體而言又是貧困地區,更重要的是習曾經在那裏插隊七年。2015年的最後一天,習近平在中央電視台發表新年賀詞時,重返梁家河村成為他身後的七張背景照片之一;在華盛頓、倫敦的官式活動中,梁家河村也多次被習主動提及。 [caption id="attachment_1646" align="aligncenter" width="550"]習近平携家人回到梁家河
習近平携家人回到梁家河[/caption] 梁家河之所以聲名大噪,正是由於習去年初攜夫人、女兒40年後重返故地,令這個原本名不經傳的陝北小村,一夜成為今天的「中國第一村」;長長的「紅色聖地」名單中增加了梁家河三字。除去「紅」,還增添了財氣。 不久前筆者到梁家河一行,親身感受到「聖地」的獨特氣氛。梁家河位於延安東北百多公里,村莊建築沿河修建,一條緃向路貫穿南北。村莊不大,清潔整齊。難以遮掩的政治氣氛中透出了陝北的寬厚、樸實。向遠望去,一座座水土嚴重流失後形成的高度似山,呈不規則狀的塬環繞四周。青、黃、紅、綠是小村的基本色調。青,指當地建築多用青色的磚瓦;黃,腳下的土、周圍塬的本色;綠,路邊、塬上茂密的綠色植物。所謂紅,是那兩塊習近平語錄的紅色標語板: 「我邁出的人生第一步,就到了梁家河,在這裏一呆就是7年,當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這裏」;「陝西是根延安是魂,延川是我第二故鄉」。 [caption id="attachment_1647" align="aligncenter" width="600"]liang03
陝北小村梁家河,一夜成為「中國第一村」[/caption]

少年時代的無奈選擇

1969年初,15歲的習近平在這裏開始他長達七年的下鄉插隊生涯。按照當時的規定,他未滿下鄉插隊年齡,之所以「自尋苦吃」,走上這條艱辛之路,一是其父親習仲勛早在文革前的1962年便被打入政治冷宮,文革時更被投入監獄,習近平自然屬於「反動走資派」子女。那時的中學又處於混亂之中,前途無望、學業荒廢,隨一群比他大幾歲的「老三屆」青年人插隊,是他當年無奈的選擇。 習近平在他《我是黃土地的兒子》文章中,對自己去延安插隊有這樣一段解釋: 15歲時因父親問題牽連,多次被關押審查,差一點被公安局下屬的派出所送到少年管教所,因床位滿沒有進去。於是報名上山下鄉。學校認為去的是條件惡劣、偏居一隅的延安,屬於流放性質,於是就批准了。當年坐了一天一夜的火車到陝西銅川,再轉卡車到延川縣文安驛鎮,最後步行十餘里山路到梁家河。 習近平去陝西插隊,與北京八一學校同校的雷平生同行。雷平生是中共開國將領雷英夫之子,長習近平兩歲。習在梁家河生活7年,與雷平生相伴6年,兩人不但住同一口窯洞,而且土坑上長年睡在相鄰位置,屬於患難之交。 [caption id="attachment_1640" align="aligncenter" width="550"]習近平當年下放梁家河
習近平當年下放梁家河[/caption] 當年與習近平同住一個窯洞的「炕友」表示,可能是年齡低於其他同伴的原因,插隊時習話語不多,有些沉默寡言。習近平很多年後回憶說,「我作為黑幫子弟到插隊陌生的環境,周圍遭遇的又是不信任的目光。」 乾旱、少雨、土質貧瘠的農村勞動無疑是艱苦的。按照當時農村工分制的計算方法,10個工分為一個完整勞動力一天的報酬,梁家河當時10個工分僅為0.15元,15歲的習近平開始時勞作一天僅獲6個工分,收入不足人民幣0.10元,挫折感可想而知。 習在《我是黃土地的兒子》文中透露,「別人下去天天上山幹活,我卻很隨意,老百姓對我印象不好。幾個月後我回到北京,當時城裏國慶節清理倒流人口,被關在派出所,一進去就是四五個月,在裏面幹重體力勞動。海淀一帶的下水管,都是我們埋的。」 據說習近平決心在梁家河生活,和他的長輩有著直接關係。在陝西富平老家的大姑(習仲勛的妹妹)告訴這位落難的侄子:習家世世代代都是農民,做農民沒有什麼不好。習近平的姨父、姨母把他送到其母親齊心1949年前工作過的山西太行山區,勸說道:「那時我們都是往老鄉那裏跑,現在你們年輕人,還怕去,這不對! 」 在此背景下,習近平回到梁家河,「死心塌地」做農民。申請加入共青團,是當時青年人追求進步的方向之一。為此,習近平寫了一份入團申請書,把大隊支部書記請到他的窯洞,用一盤炒鷄蛋,兩個熱饃(饅頭)招待這位掌握自己前途命運者。飯後遞上申請書,那位書記說: 「我怎麼遞,上面都說你是『可教子女』(政治背景複雜的後代)」。經不住習的纏磨,書記把習的申請書遞了上去,卻被公社書記罵了回來,批評大隊書記不懂事,這樣的人,你還敢遞?習近平不服氣,之後又接連寫了七份申請書,終於如願以償。 習近平在梁家河得以適應和發展,除去他「立志插根」外,另一個原因是政治環境逐漸解凍。1973年,在其家人要求、周恩來的直接介入下,習家後代終於見到身陷囹圄的父親。 [caption id="attachment_1644" align="aligncenter" width="550"]習近平跟梁家河村民握手寒暄
習近平跟梁家河村民握手寒暄[/caption]

利用總書記效應發財

多年以後,習家平重返梁家河,令這126戶、360餘人的小村莊聲名大噪,旅遊成為當地的主要收入來源之一。中央、省、縣各級黨政機構向梁家河派出的各類學習、考察班絡繹不絕;筆者四月中旬在梁家河聽當地人士講,一個來自新疆的百人學習團將在梁家河停留三晚,雖然居住開支非常低廉──住在農民家中,不提供電視、wifi等現代化設施,每晚人民幣30元標準,目的是讓考察者親身體驗當地真實生活,但當地農民旅館的行價是每晚160元。 當地人利用這獨特的「政治優勢」,推出網上梁家河旗艦店,銷售「紅豆薏仁粉」,它將東北紅豆、貴州薏米、寧夏枸杞、當地山藥集為一體,據說具有減肥、調理身體的功能。梁家河品牌運營公司生產出梁家河系列白酒1969紀念版、1975懷念版、1993思念版、2015想念版四款,選用的時間點都和習近平抵達、離開、視察梁家河有關。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在習近平考察後,更批准拍攝長達45集,以梁家河為名的電視劇,小村莊的政治地位令人刮目相看。 受惠於總書記插隊地的梁家河的還有梁家河蘋果。2014年國家農業部將梁家河列入第四批324個「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鎮」名單,那一品便是蘋果。延川縣是中國大陸富士蘋果的主要產地之一,憑借當地日照時間長、溫差大的環境,延川蘋果個大、色艷、硬度高、口感好。延川縣現有15萬畝蘋果園,成為當地農業的一項重要收入。梁家河成名,延川蘋果自然上這班順風車。 梁家河村史講解員稱,在外面打工的梁家河年輕人現在紛紛回到家鄉,因為多了發展機會,而那位講解員小姐卻來自陝北安塞的某個鄉村。胡錦濤任中共總書記時,將安塞縣侯溝門村作為他的定點聯繫點,一時間也是車水馬龍。胡錦濤告別政壇,鮮艷政治色彩褪去,據說今日已是門庭冷落。 從梁家河的興到侯溝門的衰,足見政治人物起伏的特殊功效。就官場而言,到最高領導人曾經生活、光顧過的地方學習考察,體現政治正確的態度。以新疆那個學習團為例,在總書記當年吃苦磨練過的地方培訓官員,符合當下的「看齊意識」:向黨中央看齊,向黨的方針路線看齊。不久前許多人將此視為「向總書記看齊」,並引發一場反對個人崇拜的小風潮。 [caption id="attachment_1641" align="aligncenter" width="600"]習近平視察過的梁家河蘋果園
習近平視察過的梁家河蘋果園[/caption] 中國普通百姓向來有尊崇皇帝的傳統文化,有遊客在習近平當年居住過的窯洞,望著室內的陳列物感嘆地說: 「真了不起,這裏出了一個國家主席」;有人拍攝留念時自言自語道:「沾點仙氣」。互聯網上有網友問「如果你現在穿越到文革初期,你會怎樣做?」得到的回答是:「去陝北梁家河交朋友」。 在梁家河遇到一位向遊客兜售鞋墊的老太太,一對手工鞋墊售價20元,被當地官員阻止時她不滿地說,賣主席像被禁止,賣鞋墊又不對,讓我賣什麼?據說去年習近平的畫像在梁家河隨處可見,除了巨幅宣傳晝,還有印著習近平像的T恤。官方下達禁止令後,這些被認為具有「個人崇拜」色彩的商品已近絕跡。更有甚者,有的「農家樂」借習近平考察時在當地用餐的噱頭,推出780元一桌的「主席套餐」,此舉今天也被叫停。

習祖輩由河南遷至陝西

「陝西是根 延安是魂 延川是我第二故鄉」,「延川是我第二故鄉」,因為梁家河是延川縣文安驛鎮下屬的一個村;「延安是魂」,暗指中共的「延安精神」;「陝西是我根」,的的確確,習近平是陝西人。他的祖輩由河南鄧州遷至陝西富平縣,其父親習仲勛出生於富平。 [caption id="attachment_1642" align="aligncenter" width="600"]習家祖宅
習家祖宅[/caption] 2003年5月24日,習仲勛在北京去世,幾個月後其骨灰移至富平的專屬陵園。與此同時,在其祖宅附近興建習仲勛紀念館。 民間有「關中八大怪」的說法,第二條是「房子半邊蓋」。傳統中國民居一般都是「人」字型結構,位於八百里秦川的關中地區的房子結構是「人」字的一半。之所以這樣搭建,為的是節省木材,三面用黃土垒起高牆,朝院子一側留門窗,屋頂只需要使用少量木材;缺點是通風不暢。在建築材料日趨進步的今天,新建住宅已改變這種建築方式。 習仲勛紀念館採用的是舊式半邊蓋風格,東、南、西三側房屋圍出一個庭院,建築材料使用的是現代鋼筋水泥和青磚,由於這組建築較普通民居高大,又與現代住宅造型明顯不同,隔著寬闊的果園遠遠望去給人以造型獨特、別具一格的感覺。紀念館不遠,便是習氏祖宅,旁邊是地面建築修建前的地窯。地窯是在地下挖出一個深深的土坑,然後沿土坑底部向三側挖掘,形成地下窯洞式建築。 [caption id="attachment_1648" align="aligncenter" width="600"]習仲勛紀念館
習仲勛紀念館[/caption]

曾在梁家河忍受饑餓煎熬

習近平的弟弟習遠平在其回憶文章透露,1971年與習近平難以忍受梁家河的饑餓,到富平尋求支援。習近平見到未煮熟的生肉便吞噬進肚,可見當時他的生存環境之艱難。 習仲勛陵園位於富平縣西北,蒼松翠柏,他的石刻座像位於陵園中央,園內習夫人齊心書寫的習仲勛「天天戰鬥,天天快樂;奮門一生,快樂一生」的石刻,應當是他的人生信條,這16個字也是習家的家訓,相信對其後人行為處世產生重要影響。■]]]]> ]]>

(Visited 206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