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美行業“爆炸式”發展


「顏值經濟」的興起,讓醫療美容行業逐漸由極少數人群的專屬向廣大群眾普及,並成為繼房地產、汽車銷售、旅遊之後的第四大服務行業。
專業從事醫學資訊諮詢服務的比美特公司數據顯示,我國醫療美容市場將於2020年達到4640億元,年均複合增長率達38.14%。國際美容整形外科學會的數據同樣證實,我國已經成為僅次於美國和巴西的全球第三大醫療美容市場。然而,醫美行業爆炸式發展的同時,行業亂象也愈演愈烈。
不久前,北京市大興區人民檢察院就起訴了一起案件。趙女士2018年7月在店裏準備為顧客注射瘦臉針時被警方抓獲,並因涉嫌銷售假藥罪被檢方提起公訴。趙女士通過網上進貨俗稱“粉毒”的“韓國瘦臉針”,在沒有經過正規培訓的情況下為顧客打針,還曾為自己的丈夫注射,民警當場查獲肉毒素針劑1支。
半月談記者採訪瞭解到,近兩年,由於整容失敗到公立醫院進行修復的患者比較常見。一些在無證無照的機構做微整形手術的患者,手術效果不佳,發生術後感染甚至傷殘、危及生命的情況也不鮮見。
「打玻尿酸打到視神經導致失明、腦栓塞的患者有好幾例。」安徽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整形外科主任曹東升說,她們都是在一些私人美容機構、工作室接受的注射,這些機構不僅沒有醫療機構許可證,就連打針的人也不是醫生,根本搞不清血管、神經的位置,甚至連注射的填充物也不一定是合格產品。不少機構號稱他們的玻尿酸、肉毒桿菌是所謂的水貨、走私貨,其實就是假貨。
暴露的失敗案例,只是冰山一角
半月談記者採訪瞭解到,非法整形機構和非法整形行為已呈氾濫態勢,有關部門接到投訴和舉報,或是被媒體報導出的極端案例僅僅是冰山一角。業內人士表示,一旦術後出現問題,這些非法機構或「遊醫」要麼溜之大吉,要麼就是給患者高額的「封口費」,甚至通過各種手段威脅恐嚇患者。
「有一位隆胸手術患者來做修復,我問她填塞的假體是什麼,患者本人也不知道,而當初做手術的美容院如今已找不到了。」曹東升說,「有的手術失敗後不能收場,患者被送到醫院,美容院就派人貼身照顧、全程看護,不允許患者跟醫生多說一句話。他們的人還不停地勸患者手術已經失敗了,後期修復要很多錢,不如用沉默來換取高額賠償。」
在這種全方位掩蓋下,醫美的高風險往往不為消費者所知,特別是隨著微信等社交軟體的普及,一些無資質「遊醫」轉戰網路,利用網路聯繫的便捷性和經營場所的隱蔽性,讓受害者不知不覺就掉進了坑兒。
青少年成整形主力,規範市場不容再緩
「整容市場如此之亂,不少機構還拼命鼓吹,只要長得好看就是人生贏家,誤導了許多青少年。」中國醫學科學院整形外科醫院教授楊斌說,還有一些機構甚至聯合互聯網小貸公司推出所謂的「美容貸」,讓一些沒有支付能力的青少年在未經家長許可的情況下貸款整容。
「一些整形機構行銷勢頭兇猛,通過廣告、明星網紅效應以及‘人帶人’等精准方式攬客。美容貸等讓收入水準不高的學生群體和年輕人更容易加入整形大軍。」曹東升說,目前網路上「美得千篇一律」的「網紅臉」流行,各種網站上的整容軟硬廣告鋪天蓋地,全社會亟須加強對年輕人審美觀的引導,避免形成功利化的審美取向。
業內人士認為,隨著生活水準提高,人們更捨得對「美」投入,整形的市場需求大於正規供給。當前正規從事整形專科的醫務人員缺口大,導致市場上各類機構和「工作室」瘋狂增長、魚龍混雜。而這些機構普遍沒有配套的其他專科團隊,如麻醉、急救、呼吸等,一旦發生意外就缺乏搶救能力。
楊斌介紹,正規的整形外科醫師通常是高等醫學院校畢業,經過整形外科研究生和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後,還需再經過多年正規的整形外科、美容外科專業培訓,獲得國家政府部門頒發的資格和執業證書,才有資質和專業技能從事整形美容工作,確保合法、規範地開展醫療操作。
王冷建議,相關網路平臺亟須加強自身管理,審核美容從業者的經營資質,創新監管方式,避免無照經營者利用網路平台進行宣傳。消費者要意識到,即使是「微整形」也屬於醫療專案,應通過正規醫療機構由執業醫師開展服務。

(Visited 56 times, 1 visits today)